天启七年,皇太极率大军攻打辽西的许多军事重镇,攻陷了大小凌河,随即又攻锦州。从5月11日到6月4日,将领赵率教率领明军与皇太极展开激战。清军损失惨重,但还是没有将锦州攻下来。皇太极见攻锦州不成,就转攻宁远。袁崇焕严阵以待,成竹在胸,两军相接,激战两天,双方损失都很惨重,但皇太极还是没攻下宁远。皇太极再转攻锦州,但锦州城防守坚固,清兵死伤枕藉,无法攻克。当时
正值炎热季节,清军不少中暑得病,士气低落,皇太极不得不撤回沈
阳。
宁锦之役,明军取得了胜利,但作为主帅的袁崇焕并没因此而受
重赏,只是升了一级官。其根本原因在于袁崇焕不是魏忠贤的同党,
袁崇焕当年中进士的主考老师和推荐他做辽东防务的人都是东林党的首领,因而,虽有“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袁崇焕还是讨不到魏忠贤的欢心。这时,魏忠贤见袁崇焕威势日增,便指使同党攻击袁崇焕不去救锦州。袁崇焕只好辞职,回老家广东去了。
崇祯冤杀袁崇焕
这年8月,天启帝朱由校驾崩,因无子嗣,由他的亲弟弟朱由检继位,改年号崇祯。崇祯帝当时才17岁,却十分精明能干。他不动声色地翦除了魏忠贤的阉党,逼得魏忠贤自杀,巧妙而又干净地除掉了朝廷的毒瘤。魏忠贤死后,被排挤的袁崇焕被重新起用。
开始的时候,崇祯对袁崇焕言听计从。袁崇焕提出了诸如保障粮草、排除干扰等要求,崇祯都一口答应。崇祯赐给袁崇焕一柄尚方宝剑,以表示他对袁崇焕的信赖和支持,让他去总督宁远防务。
但袁崇焕尚未到宁远,宁远军中就因为欠饷而发生兵变。因为财富均被官员和地方刮走,国库空虚,拿不岀钱来发军饷。袁崇焕则建议用皇宫中的钱来发饷。崇祯是个爱财如命的人,听后十分生气,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袁崇焕了。
不久以后,袁崇焕诛杀皮岛大将毛文龙又引起了崇祯的疑忌。皮岛是辽东南部海中的一个岛屿,地势十分重要。皮岛守将毛文龙曾抗满清有功,但他后来成了魏忠贤的“干儿子”。袁崇焕认为毛文龙有通敌之嫌,便设伏兵捉住了毛文龙,请出尚方宝剑将他诛杀。袁崇焕向崇祯报告了诛杀毛文龙的原因和经过,崇祯认为他擅杀大将,别有用心。但因当时正依靠袁崇焕来抗清,就未加责备。
皇太极知道自己的力量敌不过明朝,所以一直想议和,但崇祯极其傲慢,根本不予承认,虽经袁崇焕从中调停,总是不能成功。于是,
Txuxzr?
Txuxzr?
皇太极率兵十余万,绕开袁崇焕驻防的宁远,从西路京师。这时袁崇焕率兵,火速来援,并沿途留下军队以截断清军退路,最后驻兵于北京广渠门外。
清军的猛烈进攻吓得崇祯魂飞魄散,京师一片慌乱。现在袁崇焕来了,崇祯心神略定,对他赞赏备至。袁崇焕认为部队疲劳,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祯心中十分疑忌,借故推托不许其部队入城。袁崇焕又要求屯兵外城,崇祯也不答应。只是催促他快与敌交战。
袁崇焕以两昼夜三百余里的速度紧急增援京师,已是人困马乏,但在崇祯的催促之下,不得不与皇太极交战。仗打得非常艰苦,两军相持了很久,袁崇焕身穿铠甲,冲锋陷阵,两胁下受了几处箭伤。后来皇太极终于不支,退到南海子边休整。崇祯见皇太极没有退远,便急不可耐地催促袁崇焕追击,甚至围歼敌人。
这时虽然明军来了几路人马,袁崇焕也统一了指挥权,但决战时机很不成熟。万一出城决战,皇太极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来与明军拼命,明军很有可能溃退。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那北京城就顷刻而下了。因此,袁崇焕的坚守不战是正确的。但崇祯却怀疑袁崇焕了,认为他是拥兵自重,要挟制自己,甚至谋权篡位。至少也是要强迫自己采用他一贯与满清议和的主张。这么一想,崇祯那颗刚愎自用而又傲慢的心就受到了很大的损伤。
此时,皇太极在城外大肆烧杀抢掠,使得京郊的百姓大受其害,且崇祯身边的太监也多在京都置有田产,都深痛自己大破其财。想来想去,这怨愤就泼在了袁崇焕的身上。说满人是袁崇焕引来的,是想要挟皇上与皇太极议和的。一时之间,这些舆论不知怎么就漫天而起,甚至大骂袁崇焕是“汉奸”,弄得人心惶惶,真假不分。更难理喻的,当时有人竟站在北京城的城墙上往城下袁崇焕士兵的头上扔石头,一边扔一边骂“汉奸”。
崇祯知道了这一消息,疑心更大,恐慌起来。恰在这时,皇太极依照《三国演义》上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使起反间计来。
就在这以前,满人捉到两名派在城外负责养马的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在撤回途中,皇太极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等人监守。到了晚上,鲍承先依照皇太极所授的密计,对宁完大声“耳语”道:“这次撤兵,并不是我们打了败仗,那是主上的妙计。你看到没?主上单人匹马出阵,敌军中有两名军官过来参见主上,商量了好久,那两个军官就回去了,皇上和袁崇焕已有密约,大事不久就可成功了。”两名太监正躺在旁边,把这些话听得十分清楚。第二天,杨春见敌人撤退时十分慌乱,便趁敌人的“疏忽”逃奔而归,并马上把这些话报告了崇祯。多疑而又伎刻的崇祯听了这些话马上相信了。他立刻召袁崇焕进宫,在宫中将其逮捕下狱。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等人见状惊慌莫名,只好出城等候。三天之后,袁崇焕被定以通敌谋反罪。祖大寿闻讯即刻率军回锦州,途中遇见驰援的袁军主力,了解了北京的情况后,也当即掉头而回。
祖大寿掉头而回,崇祯大为恐慌,他生怕清军再来攻城,连忙派人去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袁崇焕先是不肯写,认为这种做法于情理不通。但崇祯无论如何不肯向袁崇焕认错。在群臣的劝说之下,袁崇焕“以国家为重”,写信召回祖大寿。祖大寿本来迟疑不决,他的母亲说:“如果你不回军,只能加重袁督师的罪名。如果你回去攻下一些地方,打一些胜仗,或许能救袁督师出狱。”祖大寿听了母亲的话,率师返回,沿途攻陷了清军占领的两座城池,也就是断了清军的两条归路。
皇太极听说袁崇焕下狱,大喜过望,立刻回师卢沟桥,大破明军
四万多人,擒获和斩杀了一些明军的高级将领,京师大震。但听说祖大寿率兵返回,惧怕归路被截,领兵从山海关缓缓而退。?
清兵一退,崇祯又感心中大定。是时,朝野之上纷纷上书替袁崇
焕辩冤求情。还有许多人情愿以身代之。袁崇焕也在狱中写信,让部
下安心抗敌。半年之后,明军把满人赶出了长城,崇祯却下旨处死了
WN■q言「甲0RW@@BQP-W-H为0-
崇祯杀袁崇焕,无异是自毁长城,这是由他的刚愎自用的性,格所致。而袁崇焕被杀,与自己不善自保也不无关系。在这里,]不善自保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因]此,善于自保有时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大y局。这与圆滑的混世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是大智慧与小智慧]的主要分别。
顼;0R-0竝4@成&?。-00QQQ-应-。-。@一-=-Q。应2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