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公元前2320年左右,整个苏美尔地区都被来自处于美索不达米亚正北部的阿卡德的一位强大武士所征服。这位武士有一个“萨尔贡”(意为“真正的国王”)的头衔,与他同时代的人则称他为“伟大的萨尔贡”。美索不达米亚年代记录他在取得34场战斗的胜利后控制了苏美尔,最后他胜利地进军到“下海”(波斯湾),在那儿用海水清洗他的武器,以示战争胜利结束。
在其后近200年的时间里,伟大的萨尔贡创建的王朝统治着由阿卡德和苏美尔组成的一个帝国。
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制作陶器的方法。他们制作的陶器主要是彩陶,色彩艳丽。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具如酒杯、油缸、炉子、灯盏等,几乎全是陶制的。
苏美尔人还是技艺精湛的金属制品生产者,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生产出了精美的金器、银器和铜器。
苏美尔人的天文学和数学比较发达。他们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同时设闰月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苏美尔人还知道10进位制和60进位制,其中60进位制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应用更为广泛。
车辆运输也是苏美尔人的发明之一,它发明于苏美尔时代初始之际(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最早的有轮运输工具是两轮战车和四轮货车。它们都是由牛牵引的(直到大约公元前2000至前1700年之间东方入侵者将马引入西亚之后,西亚人才知道马),都是安装在没有轮辐的实心轮上:把两三块厚木板拼成圆形,用饰纽或撑柱把它们固定在一起。牛拉战车显然移动不太快,不过看来它们促成了方阵作战方式的一个进步,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一些图画描绘了它们践踏敌人的场面。用于运货的货车更不看重速度,它们必定在众多灌溉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中帮了苏美尔人很大的忙。所以,后来的历史学者们便把轮子的发明和应用作为苏美尔时代的象征。
在农业方面,虽然两河流域平坦的土地很适合耕种,但雨水却很少,所以土地多数时候处于干旱状态。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都会暴发一次洪水,洪水会浸透干燥的地面。苏美尔人便趁这个时候挖沟掘河,把水储存起来,并引流到田里去。
苏美尔人很早就开始了对外贸易。由于苏美尔地区缺乏石料和木材,这些东西大都得从外地引进,作为交换的物品是苏美尔人自己生产的粮食。羊毛和陶罐。苏美尔商人沿着运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航行,进入波斯湾以及更远的地方。他们与不远万里从西方地中海海岸和印度河流域来的人们做生意。
另外,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发明了楔形文字,创作了人类第一部史诗,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苏美尔文明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他们先后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奴隶制的城邦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土地,人口只有几万人。这些国家为了掠夺奴隶和财物,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一直到公元前19世纪初,从叙利亚草原来了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占据了两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巴比伦城,最后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古国——古巴比伦王国,苏美尔文明才渐渐衰落下去。
腓尼基人的非洲环行
大约距今4000年前,在地中海东岸位于叙利亚的地方,有一个叫“腓尼基”的古城邦国家。古希腊人称它为“腓尼基”,意思是“紫红之国”。腓尼基人曾经进行过人类最早的非洲环行。
腓尼基人以善于航海闻名于世。公元前7世纪时,有一天,埃及法老尼科二世把腓尼基最优秀的舵手和航海家召集到王宫里来,对他们说:“你们不是常说自己航海是一把好手吗?我命令你们从埃及出发,沿着大陆的边沿在海中航行,不许回头。如果能回来就重赏你们。”
腓尼基人不敢违抗法老的命令,很快,3艘腓尼基航船准备就绪。在装满了环航需要的粮食和与沿岸地区交换的商品后,航船从埃及的港口起锚出发了。行驶了40天后,腓尼基人到达一个村庄。当地居民个个皮肤黝黑,半裸着身子。他们热情地请航海家们饱餐了一顿。善于经商的腓尼基人摆出了带来的各种商品,当地居民争着用各种东西交换这些商品,可腓尼基人只要一样,就是当地一种香气扑鼻的树脂——没药。
又航行了许多日子,天气越来越热了。船员们很想休息一下,可是找不到可以安全靠岸的地方,因为岸上的居民对他们非常不友善。这些居民皮肤黝黑,嘴唇很厚,鼻孔大而向上翘。他们不许腓尼基人上岸,看来他们对于这些从未见过的航海家是非常警惕的。
腓尼基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呆在船上并继续航行。航行了12个月之后,忽然发生了一件怪事。“怎么太阳是从北边照过来的呢?”一个船员惊奇地说。原来,当时北半球的人们从来没有越过赤道,只知道中午前后的太阳是从南边照过来的。现在他们来到了南半球,所以看到这种现象就惊讶不已。直到第二年航行结束时,午后的阳光从南方射过来,他们才又回到了北半球。又航行了好几个月,他们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结束了3年的航程,回到埃及。法老得知消息后十分吃惊,以为是腓尼基人骗了他。然而腓尼基人把沿途所见描绘了一番,并拿出风格各异的物产和珍宝。法老终于确信无疑,重赏了腓尼基航海者。从此,腓尼基的航海技术更加声名远播。
腓尼基航海家们这次环绕非洲的航行,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它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位于新巴比伦王国(在今天伊拉克南部)首都巴比伦城王宫的宫城内。
公元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前562年在位)即位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新国王,米底公主赛米拉斯作了他的王后。当这位公主来到巴比伦城时,只见一片平原,满地黄土,不觉生起思乡病来,整天愁眉苦脸,茶不思,饭不想。美丽的公主,日渐消瘦下去了。
这一下可急坏了这位巴比伦国王。伊朗高原是王后的故乡,那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可是,在巴比伦连一块石头也找不到。所以,尼布甲尼撒二世只好请来了许多建筑师,要他们在城里建造一座大假山。
经过几年的营造,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奴隶们的血汗,一座大假山终于造好了。
这座大假山每边长120多米,高25米,用石柱和石板一层一层向上堆砌,直达高空。当然,这些石头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假山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铺上浸透柏油的柳条垫,以防渗水。为了防止万一,上面再铺两层砖头,还浇铸了一层铅。经过这些措施以后,才在上面一层一层地培上肥沃的泥土,种植许多奇花异木。这些花木远看好像长在空中,所以叫作“空中花园”。
空中种了花木,浇水是个大问题。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特意在顶部设计了机械的提灌设备,用螺旋泵不断地从幼发拉底河里取水。
空中花园里还建造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国王和王后可以在这座宫殿里周览全城的风光。据说赛米拉斯从此兴高采烈,思乡病一下子全好了。
空中花园却是古代两河流域灿烂的文明之花,遗憾的是,经过岁月的磨难,除了留下一些残缺的基座外,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觅见空中花园当年的壮丽了。
三、历史难解之谜
楔形文字之谜
早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苏尔美人的税务官们就用烘烤过的泥板作为记录羊,谷物和油这样的商品数量的工具。两河流域缺乏木材和石料,但有取之不尽的来自两河冲积平原上的粘性泥土。苏美尔人用这种粘性泥土制成泥板,用芦苇做成书写工具在上面刻字或画图,然后用火烤干或在阳光下晒干,形成的文字符号的每一笔按压的部分痕迹宽深,拖出的部分窄浅,就像木楔一样,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又叫“钉头字”或“箭头字”,被称为“东方的拉丁语”。
最早的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直行写的,后来因为书写不便,苏美尔人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最初,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到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为了表示有关的楔形字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和发什么音,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个人名之前加上一个特殊符号,就表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苏美尔人还不懂得造纸。他们就用黏土做成长方形的泥板,用芦苇或木棒削咸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板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泥板文书。一开始,苏美尔人的泥板是圆形或者角锥形的,不便于书写和存放,后来苏美尔人便将泥板改为方形的。苏美尔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这种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来的。到现在为止,人们在两河流域已经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板文书。由于苏美尔人用的是芦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所以人们就把两河流域的这种古老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
人类第一部史诗是什么
《吉尔伽美什》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史诗,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部巨著。
这部史诗讲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一生的传奇故事。
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国王,他非人非神。众神创造了他完美的身躯,并赋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无法具有的完美品质。但是吉尔伽美什在做了乌鲁克国王后,性情暴戾,荒淫无度,弄得民不聊生。天神听到百姓的哭诉后,就为吉尔伽美什创造了一个对手恩奇都,让恩奇都去制服吉尔伽美什。他们俩经过艰苦厮杀后,不分胜负。最后,他们俩相互敬佩,结成了莫逆之交。他们生活在一起,做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事。他们杀死保卫松树的怪物洪巴巴,反抗女神伊什塔尔,击毙女神派来的天牛。但是恩奇都后来患上致命的疾病,离开了人世。挚友的去世,使吉尔伽美什悲痛欲绝,同时也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吉尔伽美什决心到人类的始祖乌特,纳比西丁那里去探寻永生的秘密。他在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乌特,纳比西丁。乌特,纳比西丁向他讲述了人类曾经历大洪水的灭世之灾,但自己一家得到神助而获得永生的经过。后来,吉尔伽美什得到的返老还童的仙草又不幸被盗,最后只得万分沮丧地回到了乌鲁克。全诗以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的灵魂对话而结束。
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留下的文学珍宝。它塑造了一个具有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的英雄,反映了古代人民力图探寻自然法则和生死奥秘,以及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