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不仅是美国人民的悲剧,也是全人类的悲剧。恐怖大亨拉登已成为国际公敌。
二、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世界的民主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股民主运动的浪潮席卷了世界。先是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三个专制政体的欧洲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权。此后,第三世界国家也广泛兴起了以西方政体取代传统的集权政体和军人政权、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或无党制的民主运动。
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大都建立起民族主义政权,采取保护民族资本和国有化的政策,并确立了西方式政体。政体现代化是改造殖民经济、建设新型民族经济的一个前提条件。实施西方政体的第三世界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纷纷陷入政治动荡。在经历长期集权统治的第三世界国家中,有的国家在集权统治下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相应地实行政治现代化——建立民主政治。
民主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20余年间遍及拉美、亚、非三洲的近百个国家,其中拉美以反对军人独裁政权为特征的运动成为民主运动的先声。自1978年巴拿马率先以和平方式“还政于民”结束军人统治开始,到1989年的10年间,拉美军人政权纷纷倒台,都以较为和平的方式将权力移交给民选的文官政府。民主运动在亚洲兴起于80年代中期,在非洲大陆兴起于80年代后期。在此之前,非洲53个国家中有37个实行一党专制,“民主化”运动迅速改变了非洲各国的政治格局,到1991年,非洲实行或宣布实行多党制的国家达到30个。如此巨大的变化,足以说明民主运动在非洲的兴起不是偶然的。
以民主政体取代集权政体,还只是民主化运动的初步成果。作为一场进步与反动两种政治倾向、革新与保守两股政治势力之间复杂的政治较量,在经过广泛的兴起阶段之后,转入动荡前进的深化阶段:首先,集权政体在运动的广泛兴起阶段,由于形势所迫,以表面上的妥协退让作出推进民主的承诺,随后故意制造事端,阻挠民主进程。其次,集权势力兴风作浪,进行反击,使民主进程出现反复或停滞。在菲律宾,阿基诺夫人领导的文官政府曾遭遇多次军人未遂政变。前总统马科斯势力依然强大,民主派联盟又不团结,最终有军人背景的拉莫斯取代阿基诺夫人执政。巴拿马、阿根廷等国家的民主运动也在文官政府与军事政变的反复较量中动荡推进。第三,在民主进程中,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走上前台,继而各自为政,使民主运动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第四,集权统治时期积累起来的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在短时期内不能得到解决,导致民主政府威信下降,社会出现动荡。
东欧巨变
随着苏联政策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东欧各国的太平党相继失去执政党的地位,国体和政体也发生了变化。各国重新选择了资本主义,走上了“回归”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东欧剧变”。东欧剧变来势迅猛,历时很短,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
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政的太平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党制,反对派势力扩大。三是反对派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东欧剧变从波兰和匈牙利两国开始。随后,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相继发生剧变,成为继波兰和匈牙利之后的第二轮冲击波。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议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职务举行的群众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了骚乱,军队倒戈。党和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捕,并被秘密处决。12月27日,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罗马尼亚。1990年5月20日,罗马尼亚举行全国大选,伊埃利斯库当选总统,救国阵线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组成新政府。
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民族矛盾加剧。境内的不同种族中,塞尔维亚人占人口的36%,
克罗地亚族占19.8%,穆斯林人占9%,斯洛文尼亚人占8%,此外有马其顿、黑山、阿尔巴尼亚族等。1990年5月26日,南共联盟宣布解散,各共和国的共盟分别改称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或民主改革党。
1990年4月到5月,各共和国先后进行了选举,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原共盟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分别宣布独立。南人民军进行干预,发生了流血冲突,国际社会介入调解。1991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正式脱离南斯拉夫独立,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1992年3月,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但境内塞族反对,自行成立塞尔维亚波黑共和国。1992年4月,双方冲突演变为武装冲突,发生了迄今为止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波黑战争。由于欧共体、美国、俄罗斯的介入,波黑战争不仅旷日持久,而且越来越复杂。1992年4月27日,南联邦议会通过了成立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的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不复存在。
东欧发生的这场剧变,其性质绝非是社会主义完善自身的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就世界范围来说,它改变了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世界格局,对于以后的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约的扩张
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看到扩大北约有利可图,同时,为迎合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愿望,开始制订和实施北约东扩的计划。
1991年11月苏联解体前夕,北约在罗马召开首脑会议,决定组建有北约和前华约成员国参加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由于其宗旨是致力于在北约和苏联及中东欧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伙伴关系”,所以北约的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中东欧国家的响应。1991年12月该委员会正式成立时,共有北约成员国和中东欧国家等25个国家参加。
西方迈出第一步后不久,感到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难以担当演变和融合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国家的重任,于是决定敞开北约的大门,接纳这些国家进入。1993年上半年,美国和北约公开表示,应尽快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但是,考虑到这些国家问题众多、情况复杂,立即接纳会给北约自身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会遭到俄罗斯的反对,便想出了一个过渡的办法:先吸收中东欧和原苏联部分加盟共和国加入和平伙伴计划,作为它们加入北约之前的热身,待条件成熟后再吸收它们加入北约。这样既稳住了俄罗斯国内的民族情绪,又能让急于加入北约的国家有更多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内政与经济,尽快地向北约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转化。
“和平伙伴计划”提出后,中东欧国家的踊跃加入大大刺激了西方扩大北约的欲望。同时,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左翼力量的增强,更促使西方产生了防范、遏制念头。于是,西方决定加快北约东扩的步伐。1995年9月,北约常设理事会批准了《关于北约东扩的研究报告》。报告就北约东扩的方式、申请加入国的条件、东扩后北约组织的地位以及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1996年上半年,西方国家考虑到俄罗斯正在进行总统大选,决定在俄政局未稳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激怒俄罗斯国内的民族情绪,把北约东扩一事稍稍放松了一些。叶利钦再次当选总统后,北约便宣布加快东扩的步伐。1996年年底,北约理事会决定:1997年7月,在北约马德里会议上确定第一批扩员名单。此后,随即与第一批扩员国进行了谈判。
1997年7月8日,北约东扩的第三阶段达到高潮,波、匈、捷三国被正式确定为北约东扩的第一批国家。1999年3月12日,波、匈、捷三国正式加入北约。
北约东扩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从世界范围来看,它已经加速了大国战略关系的调整步伐,大国之间相互制衡、互联互动的关系格局更加明显。从欧洲范围看,北约的东扩侵犯了俄罗斯在欧洲的利益,严重威胁了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安全。因此,俄加快独联体一体化特别是军事一体化的进程。北约一定要东扩,俄罗斯一定会抵制,这两种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都难以避免,它们之间的这种较量将影响欧洲新均势的形成,也会给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从北约东扩的进程来看,美国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实质上,美国想通过北约东扩扩大其在西欧的影响,继续在欧洲发挥领导作用。
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占领了科威特,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导致了海湾战争。
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震惊,而对此反应最强烈的,当属美国,因为海湾地区对它具有太过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总统布什当即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此拟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4个月时间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计划确定后,美军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动,很快就在海湾地区部署了43万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萨达姆连眉头都没皱一下,他开始拖延战争爆发,希望让海湾冲突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军事阵营,同时也做好自己军事上的防御准备。
美军估计到伊拉克不会撤军,于是又拟定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991年1月17日,这场“沙漠风暴”刮起来了。
在飞机大炮连续多日的狂轰烂炸之后,2月24日,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伊军在多国部队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来逐渐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
当伊拉克撤出科威特后,布什总统下达了暂时停火的命令,伊拉克也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履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关于停火的决议。
据战后统计,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或缴获。而多国部队方面只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海湾战争打破了中东和海湾地区原有的格局和力量组合,给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带来新的冲击,影响了世界的局势。更为严重的是,海湾战争的结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海湾危机,围绕着核查与反核查、制裁与反制裁的问题,伊拉克与联合国尤其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生了无数次争吵和冲突。为此,伊拉克多次招致美国的军事威胁和空中打击。1998年12月17日至20日,美、英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向伊拉克发射了数百枚巡航导弹。面对从天而降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伊拉克毫无还手之力。然而,当“沙漠之狐”行动停止后,人们却惊奇地发现,海湾地区的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发生一场巨大的变化。美、英的这次军事行动不仅无助于伊拉克问题的解决,反而为联合国在伊拉克开展武器核查设置了更大的障碍。海湾战争和海湾危机是冷战结束后众多地区冲突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世界两极体制正在走向崩溃。
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从二战开始,枪炮的弹道计算和火力表的测试日趋重要。每一个弹道参数,都需用几个不同的微分方程来计算。美国陆军军械部为此大伤脑筋。他们雇佣了200多名计算快手,但还是不够用。军方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计算机,把计算弹道参数的时间提速到以秒计算。
美国莫尔电工学院的计算技术专家莫利奇博士拿出了一个研制电子计算机的设计方案。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1946年2月,一个占地17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终于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它耗资48万美元、用了1.88万个电子管、1500只继电器、7000只电阻、1万只电容,其功率为150千瓦、体积85立方米、重达3S吨,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人们给它起名为“埃尼亚克”。如果以现在的技术标准来衡量,“埃尼亚克”简直就是计算机家族中的低能儿,但在当时,它却显示出空前的威力。“埃尼亚克”被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每秒钟能完成加法5000次,只需3秒钟就可完成人工计算需7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计算工作。但它的缺点是体形笨重,储存量小,用“外插型”程序极不方便,进行几分钟的计算往往需要准备几小时、甚至几天。这些缺点使“埃尼亚克”还不能被完全称为现代计算机。
真正现代的计算机,是由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设计的。1944年,冯·诺伊曼中途加入到“埃尼亚克”计算机的研制小组中。在“埃尼亚克”还没有问世时,冯·诺伊曼就已经洞察到它的弱点,并提出了制造新型电子计算机“埃迪瓦克”的方案。在这个新方案中,他提出了存储程序和采用二进制系统的两个至关重要的设想。1949年,“埃迪瓦克”的研制成功使人类告别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进入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从此以后,电子计算机相继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时代。
80年代以后,日本、美国、西欧等竞相研制人工智能计算机和仿人脑计算机,即第五代计算机。这类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从信息处理上升为知识处理,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某些智能。第五代计算机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魔术般的变革。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由于计算机日益向智能化发展,于是人们干脆把微型计算机称为“电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