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老子的告诫 > 第五章 大智若愚 聪明的最高境界(第2页)

第五章 大智若愚 聪明的最高境界(第2页)

本来是侍从们的阿谀奉承,但齐宣王不自警,遂为侍从们所迷惑,以致终生受骗而不觉。齐宣王平日亲信和重用一班阿谀奉承的奸臣,对忠臣良将却猜忌和排斥,使齐国面临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危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往往容易被捧杀。

齐宣王的事例,至今读之,仍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生活中,一些看似很好的朋友,每天在身边说一些奉承、恭维的言语,一旦你没利用的价值了,那些奉承、恭维的话也就不见了踪影。最好的朋友往往说一些平凡的、朴实的话,却是最本质的言语,当你

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真诚地关心你、支持你。?

生活中奉承和恭维的话很华丽,很动听,而且会让我们迷失方向。有些人往往在你面前说得优美动听,使你飘飘然。当面说得都是一些忠贞不贰的话,表现出的是忠诚老实相,但背后说不定有更险恶的用心。这种人善于搬弄是非,在你面前说他的坏话,在他面前说你的坏话,不闹出矛盾,绝不罢休。

唐代有一个人叫李林甫,对人总是恭维话不绝于口,其实暗地里尽做些害人的勾当,因此被视为“口蜜腹剑”。在生活中,像李林甫这样的当面说好话、背后踹你一脚的人,不多,但也有。如果遇上了,也不要害怕,而要认真识别,严加防范。

如何识别这类不怀好意的恭维呢?其实并不难,因为砒霜要抹上蜜糖才能迷惑人们,越假的恭维话越会令人感到肉麻。所以,越是说得动听、柔媚的恭维话,越不难发现其伪诈之处和真实的用意。只要细心识别,妥善处之,定能防患于未然。

如果一个人无原则地讨好和巴结别人,这样的人值得警惕。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思想、利益,无原则地迁就、服从别人,不是有私心者谁能如此?所以,只要看到一个人具有拍马讨好的特点就足以断定他的人格人品了。

甜言蜜语是化了妆的毒药,要想不掉入甜言蜜语的陷阱里,就要管住自己的心。一位哲人说过:“阿谀是一种伪币,它只有通过虚荣心才能流通。”虚荣会使人犯糊涂,对周围不怀好意的人的甜言蜜语失去警惕,从而掉进他早就设计好的陷阱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爱听好话,不愿意听逆耳忠言。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对好话进行分辨,保持理智和清醒,不要被花言巧语迷惑了,以免受骗受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把这句话放在《道德经》收尾之章,有其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地读,反复品味。

老子的提醍

真实的话并不华美,美言未必真实。中国人大多不喜欢听真话直话不顺耳的话,岂不知奉承和恭维的话很华丽,很动听,而且会让人迷失方向,掉入甜言蜜语的陷阱里。

第五章

大智若愚:屣明的景高境界

更聪明的人不说话

【原文】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o第五章

【译文】

言多反而易失,还不如抱守中道,将一切深藏于内心。

中国人崇尚事不出位,要求说话办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和地位,该说该做什么,不该说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这是处世精明老练的表现之一,不要多加卖弄,招来引火烧身的命运。

老子说:“多言数穷”。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话越多,越窘迫。何必自己逼自己,所以,大多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

老子向来主张少说话,话不在多而在精。这里,老子更进一步,认为多言不如多知,话能不说就不说,只要心里明白就可以了,不该说的话多说无益,不该问的多问也没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人的嘴在心里。

孔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道德学问之人,说话谨慎,工作勤勉,这句话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为人处世,应少说话多做事。

古希腊有一句民谚:“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少说话没坏处。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该说的不说,以不说的方法来表现想说的内容,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技术手段。

东汉名将马援在讨伐文趾(今越南)的前线上,听说自己的侄子马严、马敦爱议论别人,还爱管闲事,就从前线专门差人给二位侄子送信,信中说:

我最讨厌议论别人长短、评议国家事务是非的人了!儿孙中有人有这种行为,让我难受。宁愿死,我也不想再看到这种现象。我盼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却不能说。我给你举两个人的例子,让你们为学为戒。要学龙述,别学杜保。龙述敦厚谨慎,不说一句不当的话,廉恭节俭,有威严,我很尊敏他。你们学龙述,学不成也只是长进不大,但总不致害了自己。也就是说:成不了大雁充其量是只鸭子。杜保很仗义,把别人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结交了不少人。他父丧之时,远近数郡的朋友全来了。我也敬重他,。但希望你们不要跟他学。学他不成,就会堕落为轻浮子弟,就像画虎不成反像狗一样!

马援真是慧眼如矩。不久,杜保果然犯事了。当他被光武帝刘秀当面训斥并拿马援戒侄信让他看时,吓得叩头流血,方才得免。而马援告诫子侄不论人长短、不非议国事的事自此深入人心,成为日后保全其家族的一道有利武器。

隋代人王通说:“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西谚说:“多言吃苦,缄默少祸。”古人讲慎言,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说话分?

场合、有分寸,不多言,不乱言。曾国藩说过:“人生坏事的两个因素,

-是自傲,二是多言。多言生厌,多言招祸,多言致败,多言无益。”说话不可不慎。

苏轼才华绝世却一生坎坷、屡遭打击,与他直言朝政、讽时讥世有很大关系。比如他针对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青苗法,写了-首名为《山村》的诗说:“杖藜衷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大意说:百姓得了青苗钱,立即在城中过度消费。

又如《秋日牡丹》中说“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这首诗虽属闲暇之吟,但也被牵强会意。苏轼被从湖州任上逮捕回京,无可奈何之下承认:化工比执政,闲花比小民,讽刺执政者犹民云云。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牵涉到一批反对宋神宗与王安石改革的主要人物,共计二十二人,其中包括苏辙、司马光、刘挚。这些人之所以身陷囹圄,皆犯了一个相同的毛病:多嘴。

一般的“多言”,有造成过失的可能,恶劣程度也许没有如此之甚。但从小我世俗的角度来说的,多言之弊也不可不察。

有些话,说出来是伤感情的,坚决不能说。这些话,说出之后,不仅害人,而且害己,双方当事人都深受折磨,何苦呢?

有些话,说出来是影响团结的。在一个集体里,有些话是不能说的,是忌讳。集体里的每个成员都应互助互爱,有些话一旦说出了,会让集体的凝聚力大大降低,让成员对集体的信赖度大大减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