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商品获利上来看,商人利用价格对比的差异,让出一部分利润,用低价商品吸引顾客。我们通常看到的打折、大减价、大甩卖等就是此类。
从整体商业利益上看,商人在做生意时牺牲一种商品的利润,从而带来其他商品的收益,例如,预付话费赠手机等。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总之,“纵”出去的是为了更好的“擒”回来。
新中国成立前,烟台啤酒厂在上海各大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某日,“新世界”按正常门票价格出售门票,持门票进入“新世界”后,由烟台啤酒厂赠洗脸毛巾一条(上有“烟台啤酒厂赠”字样)。然后,游人可免费喝啤酒,喝酒多者,按前三名顺序分别予以重奖。
?消息传出,上海市万人空巷,人们争先恐后进入“新世界”。这一天,48瓶一箱的啤酒被喝掉了500箱。上海市的各家报纸绘声绘色地报道了这次啤酒比赛的盛况以及获奖者的得意之态,整个上海为之轰动。
高明的商人会在付出和收获之间的对比上做文章、动脑筋。
以小损换大益!在各种利益得失之间,区分轻重缓急,作出正确取舍,更多的时候,丢“卒”保“车”就是一计良策!善于运用,才能够使我们逢凶化吉,趋利避害!
(名子的提醒
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使其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使其受到减损。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损中有益,益中有损。做事要权衡利害得失,作出正确取舍。
祸福相倚要看透
【原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老子o第五十八章
【译文】
灾祸呵,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幸福呵,灾难就藏伏在它之下。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
老子认为,祸和福这对矛盾,像一切对立的事物一样,是辩证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互相转化。
在福与祸这对矛盾关系中,要做到顺其自然,就得想得开,看得透。有时候想开点,看透些,就是福;想不开,看不透,就是祸。福也好,祸也罢,仅仅就是一念之差,别因一时冲动,毁了自家的幸福。
我们说,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况且,有时候,恩和怨,喜和悲,功名利禄和一介草民的转换,也许就在那么一瞬间。面对恩恩怨怨,喜喜悲悲,潮起潮落,我们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我们还分不清哪是福,哪是祸吗?
:丿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幸与不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便会豁然开朗。
可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香车美女、别墅洋楼、鱼翅燕窝、鲍鱼熊掌……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面对这一切,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似乎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似乎这些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但我们的心灵呢?
我们应该让它安静下来,还它美丽。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子吧,好难看啊!”徒弟说。“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大包草子,叫徒弟去播种。秋风突起,草子飘舞,“不好,许多草子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来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草子,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了。“没关系,草子本来就多准备了,吃不完,”师父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场大雨,徒弟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子被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没抬,“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的院角也泛出绿意,徒弟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站在禅房前,点点头:“随喜。”
在这个故事中,徒弟的心态是浮躁的,常常为事物的表面所左右,而师父的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却是洞察了世间玄机后的豁然开朗。
其实,能够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平和沉静,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崇高忧乐观的精辟概括。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句,在忧喜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上,也可以达到顺其自然、“难得糊涂”的境界。
范仲淹记岳阳楼,一为重修岳阳楼,更为劝老朋友滕子京。滕子京当年作为改革派人物受诬被贬到岳州,心中愤愤不平。范仲淹便借记岳阳楼,把规劝之言和自己的处世态度自然艺术地表达出来。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人的忧喜情绪不因客观景物美好而高
兴,也不因个人境遇不佳而忧伤,而应顺其自然、豁然、超然。
一般人难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人毕竟是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客观外界干扰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还麻木不觉。只是要在客观外界向自己压迫而来时,能够慨然以对,洒脱些,想开点,看远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要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节制,而是要懂得掌握一个“度”。凡事都要有个限度和分寸,过了那个限度和分寸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自由人性和放纵自我之间只是一步之隔,一念之差。忧愤过度会导致对现实不满,进而伤害他人,损害社会公德;无限制地“享受生活”,就会堕落,就算不会堕落,也不利于养生。所以,过忧过喜都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
忧也好,喜也罢,有时在客观环境不变,或变化比较小的情况下,就得靠主观调节,努力减少忧虑,多寻找一点快乐。把目光放远些,不要为眼前的境遇所困扰所压倒;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所腐蚀,做一股“浅浅水”,让它“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
走子的提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面对福与祸,要顺其自然,想得开,看得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悟透其中道理,自会豁然开朗。?
消祸患于未萌之时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