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场,盈利是靠商品的质量和服务取得,一旦信誉丧失,必然招致商业失败。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晋商各商号在号规中均规定了“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反对以卑劣手段骗取钱财。要求商人烙守“诚信仁义,利从义出,先予后取”的正道。诚信经营的晋商视信誉为命根,强调做买卖必须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宁可亏本也不做玷污商号招牌的事。
晋商如此注重信誉,自然招来终身主顾。1888年,英国汇丰银行在上海的经理回国前,对晋商曾有过这样一段评论:“这25年来,汇丰银行与上海的中国人(晋商)做了大宗交易,数目达几亿两之巨,但我们从没有遇到过一个骗人的中国人。”
清代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乔家的复字号商号之所以长盛百年,就在于其不图非分利润,靠信誉赢得了长期客户。凡复字号的商品,必保证质量,价格公道,决不会以次充好,缺斤短两,使客户蒙受损失。因此,复字号就是信誉的保证。
有一年,乔家复字号复盛油坊名下通顺店从包头运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销售,经手店员为贪图厚利,竟在油中掺假。此事被掌柜发觉后,告诉乔致庸。乔致庸宁可忍一时利益之痛,也要大力挽回商誉,保证长期的持久利润和品牌信誉。于是他命顾天顺和通顺店李掌柜连夜写出告示,贴遍整全城,说明通顺号掺假事宜同时,凡是近期到通顺店买过胡麻油的顾客,都可以去店里全额退银子,以示赔罪之意。尚未卖出的胡麻油立即饬令另行换装,以纯净好油运出。并以此事教育员工:“商家是要追逐利润,但绝不干损人利己的事。”这次胡麻油事件,虽然商号蒙受不少损失,但因其诚实不欺,信誉昭著,复字号的油成为信得过商品,近悦往来,商业更加繁荣。
祁县的复恒当,门面并不是很大,但很注重服务态度,当物定价比其他当铺高。一年365天整日营业,连大年初一也不休息。而且还规定:每年除夕夜通宵营业,次日天明的第一笔交易叫天字第一号当,当户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不打折扣。因此,复恒当在当地商誉好。尤其是它坚守信誉,工作认真,给当户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有一天,复恒当铺的柜台伙计由于疏忽大意,把一件狐皮大衣误识为羊皮袄让人赎走了。当狐皮大衣的当主来赎当时才发现丁差错。事情报大掌柜知道后,他立即召集伙友训话,强调赎错当是当业大忌,是关系本铺名声的大事,一定要彻底清查,纠正错误。:于是,复恒当铺全号伙友夜以继日地核对每张当票和账簿,逐人逐事回忆当时的情况。
经过他仔细排查,发现了一点线索,错赎范围缩小到临城的几个村子。于是,大掌柜亲自率人去附近农村调查,几乎把临城村当过皮衣的户滤了一遍。终于查明错赎户是北谷丰村的一位姓范的农民。大掌柜拿上羊皮袄送到范家,一进门就连声检讨,错在复恒当,绝不能怪范家。狐皮大衣取回后,大掌柜又亲手送还了失主,还对错赎做了一定经济赔偿。
这件事很快就在祁县城乡传播开来,它不仅未因出了差错而影响了复恒当的业务,反而使复恒当的牌子叫得更加响亮!这既体现了商人灵活的经营措施,又表明了把声誉视作自己生命的经商美德。
4.言必行,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训,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事实证明只有保持诚信,坚守诚信才能守住心灵的契约,赢得做人的尊严,最终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并把它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信,行必果一个成功的商人必是视信誉为生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人。
胡雪岩也深知“诚信至利,欺诈招害”的道理,在经商中坚持做到:以质取“信”。在胡庆余堂创办之初,就亲自立下了“戒欺”匾,上书:“凡百货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悬挂店堂内侧,时时告诫员工。胡庆余堂制药所涉及的药材不下3000余种,全为在全国药材产区自设机构收购的药材上品,倘有假冒药材进店,概弃之。
以服务取“信”。一流的企业还应有一流的服务,对此胡雪岩也是十分较真的。他要求员工不但服务应热情、周到、诚实,还应精通业务。一次一位湖州香客买了一盒“胡氏避瘟丹?,看后微露愠色,欲换之,不巧已售罄。胡雪岩再三致歉后即命三日后赶制出来,并给予免费在店膳宿。还有一在萧山县署当差的敖姓四川人,持五百两银子,走遍杭城钱庄,都说振质劣不予兑换,抱着最后一试来到阜康钱庄,胡看后笑曰:“这是上等纹银,有何可疑?”敖生返署后赞不绝口,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声名洋溢,一时达官显贵都以存资阜康为荣,是年钱庄积资三千余万两银子。更为称奇的一件事是一位即将上前线的驻浙绿营兵罗尚全,慕名登门存一万两银子,声称不要计息、不要收据、三年后来取,但不幸阵亡了。胡雪岩得知后,在毫无凭据情况下,主动连本带息付予罗的家人一万五千两银子。
此外,胡雪岩还主张商人应当“重义不轻利”,讲究“仁义”是他的商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核心,以此取得民心,诚服员,工。他有一句名言谓之“一碗饭,大家吃,花花轿儿人抬人”,这就是商事中的互惠“双赢”原理。他常主动给药农贷款,面对洋商刁难蚕农压价收购蚕丝时,敢冒风险以较高价购入。在人家有急难时敢于挺身相助,尤其在成为巨富后,更热心于赈善扶危、兴办公益事业。在清军攻克杭城后,饿殍遍地,饥民满街,他不但收葬残骸上万具,还捐米万石,施粥施药。
那些年,旱涝灾频发,他先后捐助直隶、汉口、江苏、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灾民钱、物以及药材总折价达20余万两白银,还在杭城兴义渡,开义塾,由此博得了一个“胡善人”的美名。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是要遭人唾骂的。诚实守信是一种社会公德,是社会对做人的基本要求;是追求成功的必由之路,它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对别人的承诺言而无信,不仅有害于对方,有时也危及自己。中国古代也有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例证。
西周建都丰镐(今长安县西北),接近戎人。周天子与诸侯相约,要是戎人来犯就点燃烽火,击鼓报警,诸侯来救。周幽王的爱妃不爱笑,唯独看到锋火燃起,诸侯的军队慌慌张张从四面赶来时而大笑不止。周幽王为博得爱妃高兴,数次无故燃起锋火,诸侯的军队多次赶到而不见戎人,认为受了骗。后来戎人真的来了,当烽火再燃起时,已无人来救。最终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为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还有一个例子,它表现出的却是另一种情形。
郑周永承包下一座大桥的修建工程。由于战时物价上涨,开工不到两年,工程费总额竟比签约承包时高出了七倍。在这严峻的时刻,有人好心地劝阻郑周永,赶紧停止施工,以免遭受进一步的损失。但郑周永另有一番想法:金钱损失事小,维护信誉事大。于是鼓起勇气毅然决定:为了保住现代土建社的信誉,宁可赔本甚至破产,也要按时把工程拿下来。结果,现代建筑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按时完工,保质保量地按时交付使用。
郑周永这回虽然吃了大亏,以致濒临破产,但也因此树起了恪守信用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生意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来。不久,他投标承包了当时南韩的四大建设项目:韩兴土建、大业、兴和工作所和中央产业,承建了汉江大桥的第一期工程。接着,又继续承建了汉江桥的第二、第三期工程。仅是汉江大桥这三项重大工程就前后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它不仅使郑周永的“现代建筑”赚得了丰厚的利润,而且压倒了同行对手,一跃成为韩国建筑行业的霸主。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时代,信守诺言显得更为重要,与人相处,失信于人,朋友关系终究不会长久。信誉良好可靠,那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积累的越多,收获得也就越大。
巴基斯坦前总统阿尤市·罕曾经说过:“诚信犹如一根细丝,一旦断了就很难把它接上。”这个比方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信守诺言的重要。言而无信,逞一时的口舌之能,贪一时的风光,只能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有那些恪守诚信的人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
5.诚信是金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诚信成为一种稀缺的商业资源。许多商人、企业经营者信用低下,破坏了正常的游戏规则,因而诚信立市、诚信兴企已经成为企业家能否终有所成必须面对的课题。
美国建国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对一个青年人说:“你要切记,信用能够使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聚集起他的朋友们所用不着的所有的钱,借人的钱到了该还的时候一小时也不要多留,否则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就会永远向你关闭。”
据2002年11月12日《今日早报》报道,一位名叫桂小欢的安徽生意人在返家途中丢失了36张温州客户打给他的欠条,“想死的心都有”的桂小欢重返温州后,除一家企业外,几十家温州企业逐一认账,出入意料地基本补齐了所欠13万元的欠条。
桂小欢将近50岁,是安徽桐城一家布轮作坊的老板,他经常带着样品去温州推销。他推销的第一家鞋厂是温州泰马鞋厂,结果,第一笔单子很顺利就做成了。根据温州人的生意规则,一般是一段时间结一次账,而不是每次拿货都付现金。但是,桂小欢希望能够拿到现金,泰马鞋厂的经理陈海永爽快地付了现金。
就这样,陈经理每次都向桂小欢破例支付现金。当第四次去泰马鞋厂送货的时候,桂小欢主动对陈经理说:“你打个条给我就行了!”6年后,桂小欢的客户已经有20多家了,他也已经习惯了送货时打条,一段时间后结一次账的做法。温州商人的诚信让桂小欢觉得很放心,只要有条在,他就高枕无忧。
一年下来,老桂的20多家温州客户给他打了13.1万元的欠条。这是老桂全家辛苦一年多卖出的产品总额,共36张,其中最少的200多元,最多的4000多元。2002年10月21日晚,卖完货的老桂从温州乘夜班长途车回安徽老家,为的是抓紧再生产一些布轮发往温州。作为一名小生意人,卖出13万余元的货很不容易,但想到所有的货物都被温州老板收下,老桂又感到很大的安慰。
车到安徽境内时,一觉醒来的老桂被眼前发生的事实吓呆了:放在座位旁的皮包不见了。包里有衣服,衣服里藏的正是总计13万元的欠条。想到凭条还钱的规矩,想到欠条丢了空口无凭,想到那么多财大气粗的温州老板不会相信一个外地的小生意人,老桂心中的绝望感越来越重。回到家里后,人们也纷纷议论:那么多有正式合同的著名企业都被“三角债”拖得苦不堪言,何况连欠条也丢了,钱肯定要不回来了。老伴让老桂回温州试试运气:“好好给他们说说,如果真不给钱,咱也认了。千万不要想不开,做傻事。”
决定“听天由命”的老桂赶回温州,并不抱希望地从钱数多的企业开始碰运气。这些企业有的收老桂的货不止一次,每个企业欠条也有好几张。有的企业只是手写的便条,这让老桂心里更没底。他先去了温州泰马鞋业有限公司,在老桂的印象里,这家公司给他开的欠条有2000多元。虽然老桂只认识这家公司的仓库员,但热情的仓库员马上带他去找供应部经理陈海勇。陈海勇安慰老桂,对他说:“你放心,我们欠的钱肯定给。”说着马上叮嘱财务人员:“你们看看,有证据的话就找,没证据就回忆一下送货的情况。”出乎老桂的预料,财务人员当时就给他补了欠条,陈海勇经理补签了字,约定一个月后来结账。一连几家公司都给老桂吃了定心丸,当晚老桂打电话给老婆报喜说:“我去了4家,4家都补条啦。”老桂在电话里哭得泣不成声。
后来的几天,本来为丢欠条要哭的老桂,更要哭了。但老桂说:“这回要哭,是被温州人感动的。”在温州,意万达皮鞋厂、龙湾明流鞋底厂、瓯北康艺鞋底厂等20余家企业,无论大小,都认账。能找到存根的老板,将欠条复印签字后补给了桂小欢;找不到依据的老板,核实后或给了现钱,或重新为老桂补办了手续。在不到一周时间里,在离家1000公里外的温州,异乡小生意人老桂的13万元欠条几乎全部补回。老桂的老婆在电话那边感动得直抹泪,说:“温州那边的人,怎么这么好?”
没有认账的企业也有一家,只欠了1260元。老桂不肯对人透露这家企业的名称,只说这家企业的仓库员对他送货的事是承认的,但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因为老板娘只说“凭条还钱,没有条不要来找我”,然后就不再理人了。这家企业的生意,老桂决定以后不做了。
给老桂补了欠条的永嘉县瓯北康艺鞋底厂老板陈源,是个30多岁的年轻企业主,手下有200多名工人。他对闻讯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欠条是不可能去公证的。丢欠条的事谁都有可能遇到,只要记账本里有的,我都认。讲诚信对谁都有好处,真正做生意的人都知道‘诚信是无形资产’。大家讲诚信,做起生意来都方便。”
最令老桂难忘的还有一家乡村小店的主人,是一名温州乡下妇女--当时她打的欠条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没有任何存根,而且时间过了好几个月。在老桂的印象里,女店主欠他1380元,但老板娘的记忆是“1000元以上,最后是个‘8’,好像是1180元?”这位女店主于是先补了一张“1180元”的欠条给老桂,对他说:“咱们都想想,如果真是1380元,我再给你补上200元。我骗你,心里会不安的;生意是做出来的,不是骗出来的。”老桂对人说,我们都是小生意人,没想到温州一个农村妇女也如此守诚信。
丢了欠条还能要回钱,老桂在温州的这段经历,成了家乡安徽桐城人饭桌上议论不休的奇事。《今日早报》为此发表评论说:老桂的生意,可能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小得可怜”。他记不住那些经理的名字,对“温州信用工程”也只听说过一点点。但“温州商人”在这个外地生意人心目中的印象是这样的:“他们架子有点大,不怎么爱说话,很会做生意。用安徽话说,尖(小气)是尖,可是真讲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