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无论引荐者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处的“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力对你大有用处。
一般人除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崇拜感和信任感之外,对熟识的人同样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现象可以帮助求职者被录用,继而步步高升;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在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屏障面前,互相利用是人性的弱点,但它也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心理倾向,而这正是“借梯登天”之计的实质所在。
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力量,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的人,在现代社会里是很难大有作为的。
借力办事,虽说借的是别人之力,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自己,只有自己敢借、会借、善借他人之力,才能“借”来光明,“借”来成功,“借”来人生的一个新天地。
6.学会做个有心人
随机应变是才智的试金石。
——莫里哀
做事灵活、懂得适时变通的人总是能领先别人一步,职场上更是如此,机智和应变能力,是你在职场中鹤立鸡群的法宝。
不懂机智应变的人也许工作非常努力刻苦,但充其量不过是一头勤奋的牛,只能用来干粗活、重活,被人牵着鼻子工作。
在工作的过程中,每当遇到困难时,你所做出的应变行为是否恰当,是老板给分或扣分的依据。假如你的应变符合老板的意愿,你就获得了一次令老板赏识的机会,向牵牛人的位子近了一步,否则就失去了机会,离牵牛人的位子越来越远。
于禁很聪明,得到曹操喜欢。
建安三年(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张绣。张绣投降后,因为曹操与张绣漂亮的婶娘(即张济妻)邹氏淫乐,使张绣叛乱。曹操及诸将疏于防备,使张绣偷袭得手。
混乱中曹操听到夏侯惇所统率的青州兵说于禁造反,追杀青州士兵。曹操于是整顿兵马,准备迎战于禁。
于禁见到曹操来了,稳住阵脚,凿堑安营。有人劝于禁:“青州军说你造反,你还不敢快向丞相解释。”于禁说:“现在贼兵在后,马上追到,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分辩事小,退敌事大。”果然张绣追兵很快来了,于禁一马当先,杀退追兵。
这时于禁才向曹操解释杀青州兵是因为他们大肆劫掠,失去民心,所以击杀。曹操又问他为什么不先报告,听了于禁辩解后,曹操大为赞赏,说:“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劳任怨,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于是封于禁益寿亭侯,赐金器一副。
每一位老板或上司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主动工作,并带着思考去工作,他绝不想让员工变成“机器”,也不愿接受机器般的员工和下属,因为这样会让他不得不分出精力去指导具体业务的进行。
因此,在工作中,你若不能发挥主动接受、思考及实践的精神,你就永远不可能有进步,而永远被人踩在脚下。
首先,你不能只一味地按照指令上说的去做,上司没有交待的事就绝对不做;也不能整天抱着“只要领得到薪水就成了”的想法。
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绝不在公司多呆一分一秒,上司交待的工作虽然不会拖拖拉拉完成,也绝对不会提前完成;就算在完成了现有工作之后,如果上司没有分配下一次任务,也不会主动找工作去做,并认为上司没有及时交待工作任务是他的过失,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错误的。
你应该主动去发掘工作,而不是等着老板或上司指派,在老板的心目中,员工是不能在办公时间停下来的,员工有责任去发掘工作,而不是让工作去等他们。
其次,如果你不能很好地领会老板和上司的意图去完成工作,并能够自己思考着将这种意图实践到工作中去,他们就算不炒你的鱿鱼,也绝不会升你的职。
若是你能很好地领会他们的意图并去执行任务,对他们来说简直再好不过了。
所以,你要能够很明确地掌握老板和上司的指令,并加上本身的智慧与才干,把指令的内容做得比老板或上司想像的还要好。
第一,要主动地学习更多的有关工作范围的知识,随时运用到工作上。
第二,要有高度的自律能力,不用督促就可以把工作效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
第三,发掘更多的、更适时的市场资料,用在工作上;
第四,从别人那里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应当敢于在实践中合理运用。
学会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你的工作和你的事业才能发展得更接近你的理想。
有句话说:想法改变命运。其实这个“想法”说白了就是一种变。有“变”的想法不仅能改变你的生活现状,而且更能决定你一生工作与事业的成败和命运。
7.该用计时就用计
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
在三国时代各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争斗中,施谋用诈的情形较为普遍。包括曹操、孙权、刘备在内,群雄之间你诈我,我诈你,诈中有诈,诈外有诈,花样极多。演义第五十一回描绘了一场精彩的“三角诈”。
赤壁之战后,南郡因其战略位置重要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曹操败退之时,留曹仁镇守。首先来进攻的是东吴都督周瑜。周瑜因刚破曹操,气势正锐,经过几场小战斗,夺取了南郡旁边的小城——彝陵,于是把全部兵力都布置在南郡周围,准备攻城。曹仁深感形势危急,拆开曹操预先留下的锦囊,照计行诈。曹仁传令五更造饭,“平明,大小军马,尽皆弃城,城上遍插旌旗,虚张声势,军分三门而出。”周瑜看见城墙虚设旌旗,无人守护,又见出城军士“腰下各束包裹”,“暗忖曹仁必先准备走路”,便亲自引军取城,突破出城曹军的阻截,直至南郡城下。被杀散的曹军都不入城,望西北而走。周瑜见城门大开,城墙上仍然无人,就下令让众军抢城。“数十骑当先而入,瑜在背后纵马加鞭,直入瓮城。”“一声梆子响,两边弓弩齐发,势如骤雨,争相入城的,都挤入陷坑内。周瑜急勒马回时,被一弩射,正射中左肋,翻身落马。牛金从城中杀出,来捉周瑜,徐盛、丁奉二人舍命救去。城中曹兵突出,吴兵自相践踏。”城外的曹仁、曹洪分兵两路杀回,吴兵大败。
吃了这么大的亏,周瑜怎肯干休?他决定以诈还诈,实施报复。不等箭伤痊愈,就披甲上马,迎战骂阵的曹兵。即将交战时,“周瑜忽然大叫一声,口中喷血,坠于马下”,众将挡住冲来的曹兵,救起周瑜,回到帐中。程普问:“都督贵体如何?”周瑜悄悄地对程普说:“此吾之计也……吾身本无痛楚;吾所以为此者,欲令曹兵知我病危,必然欺敌。可使心腹军士去城中诈降,说吾已死。今夜曹仁必来劫寨,吾却于四下埋伏以应之,则曹仁可一鼓而擒也。”于是东吴营内报丧举哀,各寨尽皆挂孝,曹仁得知周瑜阵前吐血坠马的消息,又有东吴“降”卒报说周瑜已死,果然引兵来劫寨,结果中了埋伏,被周瑜杀得大败,不敢再回南郡,奔襄阳而去。至此,人们一定以为南郡非周瑜莫属,谁知又出了变故。
周瑜收住得胜之军,径到南郡城下,只见城墙上旌旗布满,敌楼上一员大将高叫:“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这是刘备、诸葛亮施诈的结果。早在周瑜用兵之前,刘备、诸葛亮就率兵到了油江口,也想取南郡。周瑜曾到油江口问刘备:“豫州移兵在此,莫非有取南郡之意否?”刘备依照诸葛亮事先的交待,回答说:“听说都督要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胸有成竹:“吾东吴久欲吞并汉江,今南郡已在掌中,如何不取?”“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刘备把南郡让给周瑜先取,使其消除戒心,奋力攻打曹仁。谁知刘备、诸葛亮并未完全信守诺言,虽未先于周瑜去取,却先于周瑜取到了手。在周曹相争中,不费吹灰之力,坐收渔人之利。
兵者诡道也,诡道即诈术。自古以来,两军之争,离不开诈术。兵法三十六计中,有二十多计是以诈为主,如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暗渡陈仓、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浑水摸鱼、金蝉脱壳、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等等。这些计谋在演义中均能找到实例。尽管施诈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从周瑜、曹仁和刘备的“三角诈”中,不难发现,成功的诈术有两大共性:
(1)制造假相迷惑对手
将精心设计好的、足以乱真的假相,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给对手,使其接受假信息并认假为真,进而产生有利于我的行动。《孙子·计篇》中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曹仁诈周瑜,周瑜诈曹仁都是能而示之不能。刘备诈周瑜则是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2)切合对手的思维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