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责备他人,常常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有时,也有推卸责任的目的。古人讲“但责己,不责人”,就是要我们谦虚一些,严格要求自己一点,这对自己有好处。
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有一个嗜好: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写信写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丢在乡间路上,以便当事人容易发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喜欢指责人的习惯。
1842年秋天,林肯又写文章讽刺一位政客。文章在报纸上登出后,那位政客怒不可遏,他下战书,要求与林肯决斗。林肯本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和为了维护名誉,只好接受挑战。到了约定日期,二人在河边见面,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就要进行。亏得在最后一刻有人阻止,悲剧才未发生。这是林肯一生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教训,让他懂得了任性抨击他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此,他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不再为任何事而轻易责备他人。
中国古人也懂得这个处世道理。过于严厉地责备他人,使对方产生怨恨,这就是自己的一大过错。王永彬说: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这是远离怨恨的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这样做一定会把事情办砸。
检讨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喜欢责备别人的毛病?布置下去的一件工作任务没有做好,我们很可能不是积极地去与下属寻找原因,研究对策,而是指责下属:“你怎么搞的?怎么这么笨?”这时,你有没有想过下属会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什么也不说,但在内心却只会觉得你不近人情,从而怨恨你。这样,你今后就很可能在与他相处时,总感到疙疙瘩瘩。
再如,你与人共同做生意,一批货,到底进不进?你们意见不一致。最后你听从他的意见,进了这批货,结果赔了。这时,你如果一味抱怨对方,那结局肯定就是二人散伙。
有一个小幽默:这天丈夫回到家,发现屋里乱七八糟,到处是乱扔的玩具和衣服,厨房里堆满碗碟,桌上都是灰尘……他觉得很奇怪,就问妻子:“发生什么事了?”妻子回答:“平日你一回到家,就皱着眉头对我说:‘一整天你都干什么了?’所以今天我就什么都没做。”爱好指责就如同爱好发誓一样,实在不是一种好习惯。你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你自己,别人不舒服你也不会舒服。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却说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张飞的悲剧再深刻不过地说明了“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卡耐基指出: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和张飞一样,林肯也遇到过一件让他恼火的事。1863年7月,盖茨堡战役展开。敌方陷入绝境,林肯下令让米地将军立刻出击攻打敌军。但米地将军迟疑不决,用尽了各种借口,拒绝出击。结果敌军顺利逃跑了。林肯勃然大怒,他坐下来给米地将军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极端不满。但出乎常人想像的是,这封信林肯并没有寄出去。在他死后,人们在一堆文件中才发现了这封信。也许林肯设身处地地想了米地将军当时为什么没有执行命令,也许他想到了米地将军见到信后可能产生的反应,米地可能会与林肯辩论,也可能会在气愤之下离开军队。木已成舟,把信寄出,除了使自己一时痛快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不要指责他人,并不是说放弃必要的批评。这里的原则是要抱着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批评。
有一家工厂的老板,这天巡视厂区,看到有几个工人在库房吸烟,而库房是禁止吸烟的。他没有马上怒气冲冲地对工人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没有看见禁止吸烟的牌子吗?”而是稍停了一下,掏出自己的烟盒,拿出烟给工人们,并说道:“请尝尝我的烟——不过,如果你们能到屋子外边去抽的话,我会非常感谢的。”工人们不好意思地掐灭了手中的烟。
在你又想责备别人的这不是那不是时,请马上闭紧自己的嘴,对自己说:“看,坏毛病又来了!”这样,你就可以逐渐改掉喜欢责备人的不好习惯。
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是:学会宽容和尊重,更好地与人相处,与人共事。那么,你将会发现一个完美的自我。
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先看看自己,不要只看别人的短处,多为别人想想。如果张飞不是仗权行事,能那么容易丧命吗?给别人留有余地,也是给自己机会。
8.忍天下难忍之事,成常人难成之事
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
——苏询
忍常人不能忍之辱,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必能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因为忍中蕴涵着无限的力量和机会。
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现代世界上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也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自己家中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必修之课。
三国时曹操的忍功可以说是一流的。曹操见过许劭,开口便问:“我何如人?”意思是我和别人比怎样?你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许劭对曹操也不算陌生,很蔑视他的为人,并不搭理他,一言不发。曹操见许劭如此,不但一点也不难为情,反而紧逼许劭,必要他评论自己一番,否则就不离去,弄得许劭哭笑不得,乃顺口说道:“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虽不齿其为人,但亦深知此人后必有为,只如此厚脸皮,知难不退便非常人可比,曹操闻言,方心满意足而去。
青年时代的曹操由于十分工于政治经营,因而,在朝中已是很有名气了。而且评价他的人中尚有一些比他年龄大得多的人,这些评价对曹操自信心的形成,后来的出仕都有很大的帮助。但许多人并不买他的账,有一次应该算是让曹操最没面子的事,他十分想结识南阳名士宗士林。宗士林十分看不起曹操,但比许劭做的还绝。
曹操在即将出仕,也就是20岁那一年,去拜访宗士林。一进屋,见宾朋满座,自己排不上辈,而宗士林又不搭理他,自己想说话又找不着机会,便退到门外等候。正赶上宗士林送客出来,曹操上前便拉住他的手,说要和他结为朋友,没想到宗士林竟把手抽回来,转身进入内室而不理曹操。这让曹操实在太没面子,但曹操并不为此而感到有什么耻辱。这也是曹操的一大长处。
为什么要提倡“忍”呢?这是根据某些事物的具体情况而决定的。有的时候,你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无论你怎么努力,成效似乎都不大。一直被你信奉不疑的“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似乎不再有效,这就好比手中拿着一万块钱却想通过自己的精心测算、分析来撼动股市一样。此时,你所做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凭着自己的“蛮劲”,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投入到某些前途极端凶险的股票中;相反,若你退一步,静观一下股市的变化,先求其次,买一些绩优股,待选定时机再东山再起,投入到选中的冷门中,这时你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忍能成大器。只要你在做人的准则中牢记忍这一条,你定能成大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甚至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为人做马夫,终于赢得了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业。汉朝时的韩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怎能从一个贫穷潦倒之人一跃而成淮阴侯。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造就出了古今多少“巾帼英雄”,那更不必说了。
忍能做大官。这是历史官场上屡见不鲜的。如果在上司面前不能忍,遇事就仿佛对待路人那样粗暴顶撞,绝对不可能做成大官。古代的相命学在某些角度来看似乎也总结了一点道理。一个脸大耳圆、嘴角上翘的人夸他日后做大官八成有道理,因为这种人一看就是个和事佬,他们绝对不会在非原则的事上和上司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为上司的一点点小脾气而大动肝火,四平八稳的他们往往能以最省事的办法登上权力的高峰。
忍能赚大钱。这是一个在商海中遨游多年的朋友的肺腑之言。多年来,他一直坚信,在自己有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忍字带来的后果。有时候,从银行贷款,就硬是要忍住审查人员的吹毛求疵。与老板谈生意,稍一不忍就可能损失一笔大钱。如果你非要求助于那个对你挑鼻子瞪眼睛的人,你就忍一忍吧!只要不是原则性冲突,忍过了之后,钱就进来了,这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讲一个忍字,并不是劝告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为进的手段。那些只是一味地退让,而不考虑自己真正的目标、不思进取的人,忍来忍去反而会让他永远不能爬起来。
真的英雄何必气短,善始善终,方为不败!忍能保身,忍能成大事,忍是大智、大勇,更是大福,忍是厚,忍是黑,忍小人,忍豪强,忍天下难忍之事,不做性情中人,成常人难成之事。
9.听听别人的意见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朱自清
会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际智慧。在人际关系圈里会倾听别人的话,你就能够掌握主动权,也就能够在人群之中生存和发展。
袁绍兴兵往官渡进发前,曾因劝谏袁绍而被囚禁狱中的田丰上书说:“今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袁绍大怒,要杀田丰,由于众将官劝阻,才恨恨地说:“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大军行至阳武,谋士沮授进言:“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及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这番知彼知己,颇有见地的话语,又一次触怒了袁绍:“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令军士将沮授锁禁军中以待治罪。袁曹两军对峙于官渡,两个月后,曹操军粮告竭,派人到许昌摧粮。使者被袁军捉住,谋士许攸从使者身上搜出了曹操摧粮的书信,往见袁绍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许攸争辩说:“今若不取,将反受其害。”本来不肯采纳许攸建议的袁绍,忽然收到审配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告许攸从前曾滥收民间财物,纵容子侄辈多征民税,钱粮归为己有,袁绍对许攸又是一番怒斥。袁绍的暴怒和自以为是的言行,把许攸推向了曹操一边。许攸在无可奈何投奔曹营之后,曾向曹操述及他向袁绍提出的这条建议,曹操大惊说:“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
曹操的做法与袁绍截然不同。袁绍大军杀奔官渡而来,曹操所做的事不是自作主张,而是先与众谋士商议对策,荀攸提出:“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曹操觉得荀攸所言在理,就命令军将出击。当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时,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打算弃官渡退回许昌。然而他没有贸然下令退军,而是在决策之前,写信征求留守许昌的荀的意见。荀反对撤军,在回信中说:“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势见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恐天下不乱明公裁察焉。”对于不同意见,曹操不仅没有像袁绍那样动辄大怒,反而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喜不自胜,略事寒暄,马上向许攸请教破袁之计。许攸献上乌巢烧粮的奇计之后,曹操立即采纳,并亲率5000兵前往乌巢,一把火烧得袁军上下皆无战心,曹军八路人马直冲袁营。袁军四散奔走溃不成军。官渡之战,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统一中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胜利,是与势弱的曹操善于集思广益分不开的,而势力强大的袁绍的败北,是其独断专行所致。曹操处处注意让下属参与决策,一旦下属提出正确的建议,便立刻采纳,保证了决策的正确。袁绍处处自以为是,下属提出不同意见,要么斩、要么囚、要么斥,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决策错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谆谆教导后主刘禅,对待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文臣,“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对待向宠等武将,“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穆,优劣得所也。”诸葛亮“集众思,广忠益”的思想,目的就在于保证决策的正确。事实证明,管理者一个人说了算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调动下属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可以保证决策不出或少出偏差。人们都喜欢听自己的声音,当他们希望别人能分享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经验时,就需要听众。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自我陶醉的心理:有人愿意听自己就觉得高兴,有人乐意听自己就觉得感激。
成为一名好的听众在企业界能发挥很大的功效。譬如说,一名推销员向某位顾客推销,对顾客提出的种种问题表示关切,顾客就会感到很开心。见到此状,便应进一步表现出自己是很好的听众,此时,顾客不仅愿意讲,也愿意让你听他讲,这是一种互惠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商谈成功的第一步。无论是哪一种顾客,对于肯听自己说话的人都特别有好感。
一言以蔽之,能成为一个好的听众,即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