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说:“不能。”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第二,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是因为已经有了绝对把握,必要时还能宰了纣王,大王现在有把握宰了项羽吗?”
刘邦说:“没有。”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第三,武王克殷后,在闾门赞扬商容,为比干修墓,释放囚禁的箕子,目的是奖励忠义之士,大王现在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
刘邦说:“不是。”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第四,武王散发的钱粮都是纣王的积蓄,现在我们自己尚且吃不饱,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吗?”
刘邦说:“没有。”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第五,武王灭纣,改兵车为坐车,把兵器倒置,意思是以后不再用兵了。面对凶猛的楚军,大王能这么做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第六,马放南山,永不厮杀,大王现在面对城外的楚军,能停止厮杀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第七,把牛赶到桃林放牧,以示再也不输送军粮,现在我军饥饿,大王能停止运粮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第八,把土地封给六国的后人,将士谋臣各归其主,就没有人追随大王了,还有人为你打天下吗?”
刘邦刚要说不能,张良说:“我知道你会说不能,还是我替你说了吧。”
刘邦张张嘴,什么也没说出来。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第九,楚军强大,六国之后软弱,就算分封了六国,他们必然最终都追随项羽,还有你什么事儿吗?”
刘邦赶紧抢着说:“没有。”
张良说:“那你不就玩完了”
刘邦当即大骂郦食其:“郦家的小王八蛋,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不过,这流氓马上就清醒过来,望着张良说:“呃,不好意思张先生,俺是个粗人,别怪我说脏话……我……”
张良望着他,心说,你也就这么个玩意儿,除了会说“不能,没有,还会说点别的不。”不过,他说出来的话却是“大王请直言。”
刘邦嘿嘿一笑说:“那个……张先生,我还是听你的,你给拿个主意来。”
张良说:“分封诸侯的事马上叫停,裂土封王早就过时了,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背古经,奥特了。封土赐爵这种事是独家授权,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怎么能封王,让别人也有这种权力呢?你有了独家授权,还怕别人不来加盟吗?我们只要搞连锁超市,不怕不把项羽的市场抢了。”
刘邦一听,拍着桌子说:“哎呀呀,还是张先生说得对,我听你的。”随后,马上命人把铸造出来的诸侯印玺销毁了。此事史称“借箸谏阻分封”。
运筹帷幄
且说刘邦困坐愁城,被项羽死死包围在荥阳,韩信在北路的进军却非常顺利,一路荡平了魏、代、赵、燕等诸侯,并占领了原来齐国的土地,请刘邦封自己为“假(代理)齐王”。当韩信的使者来时,刘邦顿时怒了,骂道:“这个臭王八蛋,老子被困在这个鸟不拉蛋的地方,天天盼着他来解救,他却想着称王。”站在刘邦旁边的张良清醒的意识到,韩信的向背决定着谁成为最终的赢家。所以,他用脚轻轻的踢了一下刘邦。刘邦反应也快,立刻明白自己食言,于是改口骂道:“大丈夫胸怀大志,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个代理的王!他妈的难道我就那么小气。”当即封韩信为齐王。当年二月,就派张良带着印信去册封。
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其实只是权宜之计。以当时韩信的军事实力,刘邦拿他根本无可奈何,另外包括燕、赵、代、齐等地盘本就是韩信自己打下的,刘邦这么做完全是一个顺水人情。表面上看,刘邦是示弱,但却团结了汉政权内部,并为自己笼络了一员独当一面的统帅。东汉哲学家苟悦评价刘邦此举:“取非其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堪为中肯。
汉四年(前203年),楚汉由对峙局面转为汉强楚弱,汉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对楚军形成包围之势。项羽无奈,提出和刘邦讲和,把关在俘虏营里的刘邦爹、老婆、儿女都还给了他。双方签署停战协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从此之后保持世界和平,互不侵犯。
协议签订后,项羽握握刘邦的手,说:“老弟,你他妈还真不是孬种,呃,我不应该说脏话,拜拜。”项羽拔营向东,返回彭城。刘邦也准备回归关中,但张良却是清醒的,他深刻的意识到,项羽现在腹背受敌,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双方握手言和,让项羽回去,那真正是龙归大海,纵虎归山。现在,项羽是虎落平阳,龙困浅滩,几条癞皮狗,几只小虾也能咬死他。他请求立刻追击项羽,刘邦采纳其计。
刘邦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同时号令韩信、彭越包抄项羽。汉军追击到固陵(今河南太康),韩信、彭越却根本没来。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刘邦遭到一顿猛砍,躲进坚城不敢出来。项羽在阵前大骂:“刘邦,你个不讲信用的小王八蛋,不是说好了不打了吗?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有本事咱们出来单挑,缩头乌龟……”刘邦听着外面的骂声,嘿嘿的笑着,心里说,缩头乌龟没什么不好,总比被人砍了龟头强(总觉得刘邦的想法有点龌龊)。老被人骂也不是个办法,刘邦问张良:“不是说好了,大家一起揍项羽吗?彭越,韩信这俩小子为啥没来?”
张良对彭、韩二人的心思早已摸透,他说:“项羽已经快完蛋了,韩信被大王封为齐王,彭越被大王封为梁王,但是却都没划定疆界。他们没来,是打这个算盘啊。”
刘邦骂道:“丫的,这帮孙子小九九倒真不少。”立刻将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分给韩信,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分给彭越。两个月后,韩、彭二人出兵夹击项羽。很快,各路汉军陆续集结在垓下,与楚军展开战略决战,张良用“四面楚歌”的计谋瓦解了楚军的斗志,逼得项羽自尽于乌江之畔。由此,刘邦成为赢家。
南宫论功
汉五年(前202)二月,刘邦正式称帝,是为汉高祖。同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大典,大宴群臣。在这次宴会上,他论功行赏,对臣下的功劳和能力一一作了评价,称张良、韩信、萧何为三杰,将张良列为三杰之首。他说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并让他“自择齐三万户。”所谓自择三万户,就是封赐他为超级万户侯。为了对三万户这个概念有个了解,可用汉代列侯爵位做个比较。汉元帝时期,西域副校尉陈汤出奇兵灭了郅支单于,保证了汉帝国西陲的稳定,被封为关内侯,其食邑才三百户。而刘邦赐给张良的食邑是“关内侯”爵位的一百倍。另外,还允许他自择,也就是说他可以挑选最富庶的地方。
3—1—4
张良并未接受三万户的赏赐,却选了贫瘠的留县,此地人口不足千户。且看他是怎么说的,“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从下邳起家,在留县和陛下相识,这是上天让我们相遇。陛下用我的计策,幸而能够一一凑效,我希望把当初我们相识的那个地方,留县封给我,三万户就免了。
读史至此,我便彻底明白了,张良是个多么怀旧的人,他怀念以前和刘邦这个穷哥们在一起的日子。什么叫做“天以臣授陛下”,所谓“天授”就是缘分罢了。为什么要留县?同样是为了纪念那段奋斗的时光。所谓君臣际会,云从龙,风从虎,不过是冠冕堂皇之辞。缘分才是重要的,没有什么比缘分更令人感动。如今,天下大定,他早已看透俗情,只有那一丝缘分还在温暖着他的心。
随着定都关中,张良又劝谏高祖封雍齿——这个屡次背叛刘邦的人。连雍齿这种皇帝最讨厌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其他人,不论是追随过刘邦的,还是伤害过刘邦的,也都安下心来。这保持了汉初的稳定平静,对经济建设有极大的好处。
功成身退
随着刘邦地位的稳固,他开始剪灭异姓王,彭越、韩信、英布先后被灭,刘邦的两个夫人吕后和戚夫人也都开始竞争,期望自己的儿子做为继承人,因此开始派系斗争。这种情况下,张良也无法置身世外,吕后企图将他拉拢进自己的集团,但他早已以“修仙”为借口不参与政事了。他永远不能忘记“圮上老人”,在那个神秘的午后,他与师傅相遇了。或许,那个穿粗布的老人还不能算是他的师傅,他们是一种非师非友亦师亦友的关系,自那次离别之后,他们就再也没见过。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他在济北的山峡中见到了一块人形的黄石,他才领悟到,原来圮上老人就是闻名天下的大隐士黄石公。他一直不明白黄石公临别说的话“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如今,他总算明白了。所谓人间万事,最终还是幻境。四十余年家国,恍若一梦。当年下邳桥上的老人是真,还是谷城山峡中的黄石是真?说来道去,前世今生不过是一念,生亦在宇内死亦在宇内,生命不过是一种幻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