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第二章(第3页)

第二章(第3页)

腊八节由来已久,从先秦起,腊八节

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

大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

中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

国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

上驱鬼治疾。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

下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

五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有

80

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一般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大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腊八粥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

◆腊八蒜

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等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赤豆打鬼传说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蒜的由来

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了。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因为人们为了避免“蒜”的谐音,所以腊八蒜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制的。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开始为过大年(腊月三十)而紧张准备的日子。民间从这一天起,似乎每天都有具体的活动,一直到

大除夕止。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中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国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上二十五。下小年祭灶五祭灶是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千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

“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82

小年这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

◆灶神、灶婆

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人们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送灶。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

◆二十三,糖瓜粘

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小年扫尘

扫尘又称扫年,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是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因“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小年吃灶糖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