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的人非常高傲,你稍有赞许他便以为你是别有企图,因而便对你非常戒备。其实对于这种人,只要找准了“点”,照样可以“拍”。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两个学生要出外上任做官,临行时特地去拜访他的恩师,老师问:“你们准备怎样做个好官?”其中一个学生答:“我们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谁用就让谁戴一个。”老师听了很不高兴,把脸一沉说:“为官要清正廉明,你们这样怎能做好官呢?”另一个学生急忙附和说:“老师说的有理,但当今世道,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又有几个呢?惟一人耳。”老师听了很高兴,不再说什么了。这两个学生出门后,其中一个便对另一个说:“哎,想不到没出京城就剩九十九顶了。”
这个笑话说明有些人表面上不喜欢奉承,但实际上还是喜欢,只不过看你吹捧的地方和火候对不对。
马超投降刘备后,被封为平西大将军,关羽心中大为不悦,要与马超比试武艺看到底谁高谁低,要摆平像关羽这样气焰高涨的人,既不能威权相向,也不能软语相求,诸葛亮是深识此人的,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把关羽服服贴贴的抚顺了。
他让关平带回去一封他亲手写的书信。说马超文武全备,气概过人,堪称一世豪杰,是英布、彭越一流的人物,可和张翼德相比,他却比不上你的超越绝伦。诸葛亮真不愧是谋士,把话说得天衣无缝,真可谓语言大师。前面是称赞马超英勇,话锋一转,更显出了关羽本领的超强。
关羽被诸葛亮的马屁拍得有点晕了,他高兴得把书信传给众人观看,于是,一场潜在的内部危机就这样轻松化解了。
刘备在汉中称王后,封“五虎上将”,关羽一听黄忠在内,就十分气恼地说:“翼德吾弟也;孟起(马超)世代名家(此时对马超没意见了);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伍!”
这次前来发委任状的是费诗,诸葛亮选他来,自知此人嘴上工夫与自己是相差无几的。费诗说:“建立功业的人,用人不拘一格。从前,萧何、曹参最早追随刘邦,韩信是后来才投靠的,论功行赏时,韩信封王,萧、曹也没什么怨言。黄忠擒杀夏侯渊有功,汉中王优待他,然而在汉中王心中,论情意轻重,黄忠和您能比吗?”
费诗一边进行拍马屁,一边又晓以大义,让关羽以大局为重,说得关羽乖乖地接受了任命。
一场即将燃起的战火就这样被费诗的妙语平息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同关羽这样的事情,那我们就要学会运用诸葛亮的马屁大法,在不伤和气的同时使他接受自己。同样,我们在要求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时,总是以为用争辩或威力,或引用逻辑定理坚持让人接受你的观点,这样并不一定可以收到效果。
有一位工程师史先生,他想要降低房租,可他知道他的房东是相当顽固的,他说:“我写信给房东,告称在租约期满后,准备迁出,实际上我并不想迁居,只希望能减低租金,但依情势来看,不会有太大希望,因为许多的房客都失败过,那房东是难以应付的,不过我正在学习如何待人的技术,因此我决定试验一下,房东收到我的信后,不出几天就来看我,我在门口很客气地迎接他,我充满了和善和热诚,我没有开口就提及房租太高,我开始谈论我是如何的喜欢他这房子,我做的是‘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我恭维他管理房舍的方法,并告诉他很愿意继续住下去,但是限于经济能力不能负担。”
“显然,他从未接受过房客如此的肯定和款待,他几乎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开始向我吐露,他也有他的困难,有一位抱怨的房客,曾写过十多封信给他,简直是在侮辱他,更有人曾指责,假如房东不能增加设备,他就要取消租约。”
“临走时他告诉我:‘你是一个爽快的人,我乐于有你这样一位房客。’没有经过我的请求,他便自动减低了一点租金,我希望再减一点,于是我提出了我的数目,于是他便毫无难色的答应了。当他离开时,还问我:‘有什么需要替你装修的吗?’”
“假如我用了别的房客的方法去减低租金,一定会遭遇他们同样的失败,可是我用了友善、同情、欣赏、赞美的方法,使我获得了胜利。”
“溜须找须,拍到点上”有时很难,可是有时也很容易,甚至是现成摆在眼前的。有时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对人要有关怀之情,真正的关怀不需要很多,一个无言的动作,一个心领神会的表情,一句刻骨铭心的话,就能使人感动。对于窘迫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对于颓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对于迷途的人,说一句提醒的话;对于自卑的人,说一句振作的话;对痛苦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对受了挫折的人,讲一句重新坚强起来的话;对头脑发热的人,讲一句降温的话;对高傲的人,讲一句“满招损”、“谦受益”的话;对私欲之心重,容易受诱惑的人,讲一句洁身自好的话;对容貌长相一般的人,讲一句良好的个性和气质远比漂亮的外表更可贵的话。
智慧絮语:
世人都喜欢被人恭维,但是拍马要拍到点上,把话说到对方的冷暖之处、喜痛之处、要害之处。根据厚黑学“投其所好”的要求,必须按照不同人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讲不同的恭维活。
7、善解人意,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善解人意,顾名思义就是很能体谅人,很能体贴人、学会换位思考。?
善解人意,不应仅从文字上作善于揣摩人的心意去理解。其“善解”的“善”,也不能仅作“善于”解释。它还应包含善心、善良的愿望这层意思。善解人意,首先要与人为善,善待他人,而后才能理解人、谅解人、体察人,体现你人格的魅力。
人的善解人意有两种:其一,什么也不在意,这是对大众的,是给大家空间,给自己空气的明智做法。其二,是对自己在意的人或者事,因为用心,因为在意,而去设身处地地考虑,给别人自由,给自己枷锁。
和珅是属于第二种的,他非常“善解高宗(乾隆)意”,并且常出奇招,从这个角度说,和珅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师!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喜欢吟诗作赋,和珅早年就下功夫收集乾隆的诗作,并对其用典、诗(词)风、喜用的词句了解得一清二楚,闲暇时还有所唱和,令乾隆皇帝对和珅另眼相待。而像和珅这样一个满人,能在诗赋上有所建树,确实不容易。清朝大文学家袁枚就曾诗夸和珅曰:“少小温诗礼,通侯及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
在乾隆的母后去世时,和珅的表现最为出色。他不是像其他皇亲国戚、官宦臣下那样一味地劝皇上节哀,或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和珅只是默默地陪着乾隆跪泣落泪,不思寝食,几天下来人就搞得面无血色,形容枯槁。如此能与皇帝同感共情的人,朝中只有和珅一人!因此也深受乾隆皇帝宠信。
还一次乾隆出游,途中忽命停轿却不言为何,别人都很着急。和珅闻知后,立即找到一个瓦盆递进轿中,结果甚合上意,溺毕继续起驾。一路上,人们都佩服和珅脑子灵,取悦龙心有术。另据史书:“高宗(指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进之。”乾隆是一个非常诙谐的人,喜欢与臣下开玩笑。据此,和珅经常给乾隆讲一些市井的俚语笑话,令皇帝龙心大悦,这不是一般军机大臣所能做到的。
凡此种种,都是和珅的过人之处。他对乾隆皇帝的脾气、爱好、生活习惯、思考方法了如指掌,可以充分做到想乾隆之所想,为乾隆之所为,这与一般的曲意迎奉、阿谀献媚有所不同,和珅的许多迎奉行为都具有深厚的同感基础,都是将心比心的结果,因而没有那么的低俗和赤裸裸,而是相当的匠心巧具。
和珅之善解上意,实达九段高手之境界!而晚年的乾隆,最欣赏和珅的一点就是他“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这一点。
俗话说,“善心即天堂”。只有怀抱善心的人,才能爱人,欣赏人,宽容人。他们深知,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懂得相互接纳、相互合作、相互融洽。尊重他人的优势和才华,也宽容他人的脾气和个性。对别人,完全是欣赏他美好的地方,而不去计较他的缺点,或者说与自己不合拍的地方。不能理解的时候,就试着去谅解;不能谅解,就平静地去接受。有人说:“人生最可贵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而善解人意者就很具有这种“放人一码”的涵养功夫。
而缺少善心者,其“责人也重以周”,既很少去看他人的优势和才华,更不愿宽容他人的脾气和个性,却更多地去寻找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对他人的理解很难,谅解更不易做到,他怎么会善解人意?
远在1915年的时候,小洛克菲勒还是科罗拉多州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当时,发生了美国工业史上最激烈的罢工,并且持续达两年之久。愤怒的矿工要求科罗拉多燃料钢铁公司提高薪水,小洛克菲勒正负责管理这家公司。由于群情激愤,公司的财产遭受破坏,军队前来镇压,因而造成流血,不少罢工工人被射杀。
那样的情况,可说是民怨沸腾。小洛克菲勒后来却赢得了罢工者的信服,他是怎么做到的?
小洛克菲勒花了好几个星期结交朋友,并向罢工者代表发表谈话。那次的谈话可称之不朽,它不但平息了众怒,还为他自己赢得了不少赞赏。演说的内容是这样的:
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这家大公司的员工代表见面,还有公司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很高兴站在这里,有生之年都不会忘记这次聚会。假如这次聚会提早两个星期举行,那么对你们来说,我只是个陌生人,我也只认得少数几张面孔。由于上个星期以来,我有机会拜访整个附近南区矿场的营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谈过。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与你们的家人见面,因而现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说是朋友了。基于这份互助的友谊,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我们的共同利益。
由于这个会议是由资方和劳工代表所组成,承蒙你们的好意,我得以坐在这里。虽然我并非股东或劳工,但我深感与你们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代表了资方和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