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湿地总面积6600万公顷,占全球湿地总面积的1/10,位居世界第四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湿地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过度获取生物资源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减少,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和湿地面积萎缩,水源受到污染导致湿地生态功能显著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江河湖泊泥沙淤积严重,加之保护湿地远不像保护森林、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公众和政府的重视和认同,制约湿地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我国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保护大家庭的10多年来,本着抢救性保护的原则,采取多种积极措施,不断推进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截止到目前,我国已建立了55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80处湿地公园和36处国际重要湿地,基本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公园等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1790万公顷、约49%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国,先后获得了“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
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一项造福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青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8.森林,大自然的清洁工
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这些植物群落覆盖着全球大面积,并且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绿色屏障。
森林是保护、发展,并可再生的一种自然资源,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在保护环境方面,森林的生态效益大大高于直接经济效益。芬兰一年生产价值17亿马克的木材,而森林的生态效益提供的价值达53亿马克。美国森林直接提供的价值和生态效益的价值之比是1∶9。
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工厂”。据测定,一亩森林一般每天产生氧气48。7千克,能满足65个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1公顷的柳杉林,每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女贞、丁香、梧桐、垂柳、桧柏、洋槐等对减轻氟化氢有很好作用。
森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20厘米厚的表土层,如果被雨水冲刷干净,林地需57。7万年,草地要8。2万年,耕地是46年,裸地为18年。这说明,缺少森林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
森林能涵养水源。树冠像一把张开的伞,可以截留10~20%的雨量。5万亩森林的贮水量,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我国一向有“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的说法。树木好像抽水机一样,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洒到大气环境中去。一亩杉木林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可蒸腾170吨水。在同一纬度相同面积的情况下,森林比海洋蒸发的水分多一半。此外,树木还能防风固沙、降低噪声。
森林是大自然的保护神。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下雨时节,森林可以通过林冠和地面的残枝落叶等物截住雨滴,减轻雨滴对地面的冲击,增加雨水渗入土地的速度和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减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林木盘根错节的根系又能保护土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如果土壤没有了森林的保护,便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大雨一来,浊流滚滚,人们花几千年时间开垦的一层薄薄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殆尽。这些泥沙流入江河,进而淤塞水库,使其失去蓄水能力。森林涵养水源,降雨量的70%要渗流到地下,如果没有森林,就会出现有雨洪水泛滥,无雨干旱成灾的状况。
1975年,河南驻马店地区曾连降三天暴雨,降水量达800~1000毫米,位于该地区的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大坝崩塌,造成巨大损失。但同一地区的薄山和东风两座水库却安然度险。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板桥和石漫滩水库上游森林稀少,暴雨骤降,山洪暴发,大量洪水陡然入库,宣泄不及而冲毁堤坝;而薄山和东风水库上游森林覆盖率高达90%,虽然降水量超过了库容,但因森林截留,滞缓了洪水入库时间,因而得以保全。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想到了利用森林植被的一面,忽视了保护的一面,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曾是“翠柏烟峰,清泉灌顶”,森林覆盖率在西周时期达53%。现在森林被毁,高原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从三门峡下泄的泥沙平均达16亿吨,带走的氮、磷、钾肥分约4千多万吨,相当于我国化肥年产量的近四倍。
森林减少又导致沙漠化土地日益扩大。现在,全世界每年有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沙漠。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50年,全世界沙漠化土地将扩大20%,耕地将损失1/3。森林减少也使气候恶化,灾情剧增,农业减产。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植树造林,不断扩大森林植被面积,另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让森林成为大地的绿色屏障,在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9.人口猛增会影响环境吗
大约在1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诞生。数千年前,出现了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等文明古国。380年前,伽利略提出地圆学说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思想,哥伦布、麦哲伦等人进行环球旅行,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向世界各地发展自己的殖民地。
大约200年前,产业革命爆发,人类发明了各种机器,诞生了工业。正是由这一时期开始,人口数量剧增。距今400多年前的日本江户幕府建立初期,世界人口大约为4亿左右,而1990年约为52亿人,预计2050年将达到100亿。尤其是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急剧增多。此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但工业的发展使资源、能源、食品等的消费量不断增加。
在开始的岁月里,人口发展非常缓慢。公元初年时,全世界总人口只有2。7亿,1830年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从此以后人口猛增:1930年为20亿,1960年为30亿,1975年为40亿,1988年达到50亿,而现如今已经超过了60亿。第二、三、四、五个10亿分别用了100年、30年、15年、13年。人口翻番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是人口增长率急剧上升和人口基数呈指数增长的重要标志。
近代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生活条件和医疗技术全面改善,死亡率下降,人类平均寿命不断提高。目前世界人口有50%在25岁以下,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典型的增长型,它决定人口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增长势头。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非政府组织“人口资料社”在报告中说,未来40年,97%的人口增长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预计到2015年,印度将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将退居第二,而美国人口总数预计达到4.39亿,位列第三。
随着人口的激增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地球环境的空间不会增加,资源的储量和再生能力有限。因此,人类对环境的压力与冲击就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地球上从生物诞生到人类出现,可以说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但是,人类的发展使地球承受重负,资源、能源等正在不断被消耗掉。这主要表现在人均耕地将越来越少。世界人均耕地从1975年的3100平方米将下降到21世纪初的1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从1988年的1000平方米下降到本世纪初的600平方米,粮食将成为严重问题。森林毁坏更为严重。随着对木材的需求增加,地球上森林面积日益减少,由此带来土地沙漠化,致使大片土地弃耕。矿物资源日益枯竭,石油、煤炭等供应将会紧张。城市急剧膨胀。由于人口过于密集,造成城市空气浑浊、水质变坏、噪音扰人、垃圾成堆,以及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用水量会相应增加,又随着许多水体被污染,水资源日益不足;同时,人们生活和生产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不仅会引起酸雨,还可增强温室效应,改变整个气候。
人口膨胀会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压力,人类应当学会控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自然环境。
10。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如果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几滴污水,整杯水就无法饮用。环境污染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有害有毒物质对大气、水体、土壤、动植物造成损害,使它们的构成和状态发生变化,从而破坏和干扰人类的正常生活。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人类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经历了工业污染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区域污染防治等几个历程。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的着眼点局限在一个工厂、一个行业、一条河流、一个地区。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威胁人类生存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而是更大的范围甚至是全球环境污染。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很多,现在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三大问题上。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系列令人不安的环境问题,仍然表现在大气、水体、食物、土壤等几个方面。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有关空气、水和食物污染的报告称:全世界城市居民中有4/5生活在受污染的大气环境中,饮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水。另据报道,全世界有18亿人饮用过受污染的水,每年有30%的人因环境污染而患病。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在破坏建筑物,威胁社会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雅典古城堡的大理石建筑和雕塑艺术正在一层层地剥落;纽约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披上一层厚厚的铜绿;我国重庆长江大桥的不锈钢底座已锈迹斑斑。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十分复杂,一般可分为急性、慢性和积累性三种。积累性危害也叫远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以致癌作用为例,全世界每年有500万人死于癌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类的癌症80%~90%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而在环境因素中,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癌症占90%。
环境污染问题是不分国界的,需要众多国家甚至全球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全球环境是全人类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