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爷娶了个豁嘴的媳妇。爹娘觉得对不住儿子,瞎爷劝爹娘说:能娶到这样一个媳妇就不错了,和世上那么多光棍汉比比,咱还不是好到了无上?好歹咱还会有个后代,那些光棍汉死了连个扛扬魂幡的也没有。
媳妇勤快,可不温柔、驯顺,把婆婆气得心口作疼。儿子劝说:“娘,你这个儿媳妇是有些不大称你的心,可你想想,天底下比她还差的媳妇多得是。你的儿媳妇不是还挺勤快、不骂人吗?”
瞎爷的孩子全是闺女,媳妇觉得对不起他,瞎爷劝说:“这有啥愧?我觉得你还是个挺有能耐的女人哩!世上有好多结了婚的女人,压根就不会生孩子,甭说五个女儿,她们连一个女儿也生不出来。咱们有这五个女儿,她们长大了就会有五个女婿,日后待咱们老了,逢年过节时五个女儿五个女婿一齐提了酒拎了肉回来,多热闹!”
家境贫寒,妻子实在熬不下去,便生抱怨。瞎爷说:“你只跟那些住三进大院家有万贯顿顿喝酒吃肉的人家比,你越比就越觉得咱这日子没法过,可你只要看看那些拖儿带女四处讨饭的人家,白日饥一顿饱一顿,夜里就睡在别人的房檐底下,弄不好还会遭狗咬上一口,你就会觉着咱这日子还真是不孬。咱虽没馍吃,可总还有稀饭喝;咱虽买不起新衣服,可总还有旧衣裳穿;咱这房子虽然漏雨,可总还住在屋里边。和讨饭的人们比比,咱这日子还算在天堂里……”
瞎爷老了,想在生前把棺材做好,尔后安安心心地走。可做的棺材属于最薄最不气派的一种。豁嘴奶愧疚得很,瞎爷劝说:“这棺材比起富豪大家们的上等柏木棺是差些,可比起那些穷得根本买不起棺材,尸体用草席卷的人,不是要好得很吗?”
瞎爷活到72岁,无疾而终。临死前,瞎爷对嘤嘤哭泣的老伴说:“哭啥?我已经活了72了,比起那些活80或90岁的人,我不算高寿,可比起那些活40或50就死的人,我不是好多了吗?”
瞎爷死时面孔安祥,两个眼角还有笑容留着……
瞎爷的人生观,一种乐天知足的人生观,一种永远只和那些境况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而永远不和那些境况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并以此排除烦恼,找到快乐的人生哲学,多么值得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效法啊!
如果他们每个人都有知足者常乐的心态,抱着有美好的礼物总比没有好的态度,不在乎多少,我想他们最终也不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但知足并不表示不进取,物质上要知足常乐,但追求上要不断向前。物质上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毁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拥有的欲望,并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欲望太多的结果,是使自己不满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嫉妒别人比我们更多,以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幸福。因而要获得幸福,就要减轻欲望,懂得舍弃。而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从而心里变得安宁。
在利益面前,有的时候也需要放弃。放弃是一门艺术。人生苦短,要想获得越多,就得放弃越多。要懂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那些什么都不放弃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获得的。其结果必然是对自身生命的最大的放弃,让自己的一生永远处在碌碌无为之中。
放弃是一种让步,但让步不是退步。放弃是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放弃更需要明智,该得时你便得之,该失时你要大胆地让它失去。有时你以为得到了但可能失去的更多;有时你以为失去了不少,却有可能获得许多。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去,该放则放。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卡耐基也曾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根据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的说法,哲学的精华就是: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罗马政治学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请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
“身外物,不奢恋。”这是知足常乐者的智慧;放弃也是一种幸福,这是智者思想,这些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真正地摆脱心理的贫穷。
如意和失意是人生的两个车轮
人生在世,需要珍惜别人,同时也需珍爱自己。人生在世,会有许许多多的希冀、期盼与梦想。然而,有许多的时候,不会成为令人陶醉的现实。
希望大路平坦笔直,却常有蜿蜒和崎岖。希望播种后能五谷丰登,却常有虫灾、有冰雹、有暴雨。
人生恰似一载重的大卡车,由如意和失意两个车轮支撑,只有一个轮子,这车就不能前行。失意像深秋里带寒意的风,虽不如春风和煦,不如夏日炽热,却能把果实吹红。失意似磨石,虽能把人的灵魂磨痛,甚至要滴血,却会让人丰富自己的生命,不至于“残疾”低能。
人生这部书,是两支笔写成的。一支书写如意时的欢乐,一支书写失意时的沮丧。这部书才能有精美的故事,才能经得起品味。人生是立体的雕塑,不是平面的彩图。只有如意,没有失意,人生也就苍白。战胜失意就是为了如意,要如意就必须冲破失意的藩篱。
曾看过电视台对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子采访,问及家庭生活时,她以相当自豪的口吻说:“女儿已经两岁,但是我从未给她洗过衣服。”她对女儿最基本的爱好一无所知。
还看到关于一位名演员的报道,其中一段讲到她的幼儿患了重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作为演员,这位母亲无法放下当晚的演出,为了对得起几百位观众,她不得不含着眼泪,离开了生命垂危的儿子。读到此,我再也读不下去了。我不懂,假如当时生病的不是她的儿子,而是她,难道这台戏就没有应急的侯补演员吗?作为母亲,在儿子最需要她时,未守在身边,后半生能否活得安心?
一位平日工作繁忙的父亲,来纽约拜会朋友,那几天,也正赶上女儿学校放假。他已经安排出整个周五晚到周日,陪女儿游玩纽约。期间,他在纽约最好的朋友,邀请他周五晚到美国富人集聚的纽约长岛鱿鱼湾赏夜景。他思索了一下,还是婉言谢绝:“因为我已经跟女儿有约在先,所以绝不可以让她失望。”后来,他女儿说,生命中,最最尊敬的人,是她的父亲,因为父亲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没有食言。
有一次,在会议室开会,20多位老板在那里等另一位老板,原来这位老板正在与太太通电话。一位老板对他气急败坏地喊:“你给我把电话放下,即使对方是美国总统你也要放下!”但是,他没有放下,还是心平气和地安慰太太。表面来说,那个通电话的老板,自私无比,但是,局外人怎知局内发生的真相呢?也可能最后的几句话关系到他们之间的“生与死”呢?
杰克,一位不爱笑的部下,大家都不喜欢他,希望我在年终把他“赶”走。直到有一天,我们深谈后,我才感悟其幕后的真实。两年前,圣诞节夕,刚刚走进办公室的杰克,突然接到太太从医院急诊室来的电话,说她的车早晨被公共汽车撞坏,可她本人感觉还正常,但必须留在医院观察24小时。太太请杰克不要担心,可以下班后再来看她。杰克想,反正还有几个小时就下班了,再说,圣诞节前,正面临涨薪、发奖金的关键时刻。但是从下午3点起,他开始坐立不安,4点半的时候,医院打来电话,说他太太由于内伤,突然昏迷,抢救不及,已经离开人世。婚姻路上,7个年华,许多朋友早已离散,唯有他们相爱到今,可是在太太最后的一刻,竟然让她一个人孤独地离去。他不知问过多少假如,骂过多少不该。两年过去了,圣诞节的灯火又闪亮起来,但那种心灵上无尽的悔恨,如何让他再笑得起来呢?
人生中,得与失,常常发生在一闪念间。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会失去什么?见仁见智。我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充实,人应该随时调整自己的生命点,该得的,不要错过;该失的,洒脱地放弃。都得,一定是他人为你放弃;都失,也太对不起自己。
人生这部书,是两支笔写成的。一支书写如意时的欢乐,一支书写失意时的沮丧。只有这样这部书才能有精美的故事,才能经得起品味。
爱情没有终点
当婚姻出现了裂痕,亮起了红灯之时,许多夫妻便选择了离婚。虽然离婚给双方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但离婚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可有些人却往往陷入这种悲痛之中不能自拔。
军的父亲和梅的父亲是至交。他们在同一个县城里生活。军上小学时,父亲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他母亲在梅家的无私帮助下拉扯他和两个妹妹读完了高中。军和梅从小青梅竹马,日久生情。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梅把本属于她的名额让给了军,自己到工厂当了会计。就这样,军远离了家乡,怀着将用毕生的努力来回报女友的豪情,步入了一所大城市的名牌大学。
军学习非常用功,他希望将来能把梅和母亲接到城里生活,也算自己对家人的回报。那时的军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个朴实、进取的好青年。他在学校入了党,还是班干部。生活上由于得到梅节衣缩食对他的资助而没有太大的压力,他一心扑在了学习上。在大学期间,有一位女同学追求了他两年,而他不为所动。毕业后,军终于如愿以偿,被分配到这个城市的一家外事单位。不久,他把梅和母亲接来,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此后的梅完全成了贤妻良母,全身心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打点着里里外外的一切。她的艰辛终于换来了军事业上的青云直上。改革开放后,军成了所在单位一家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梅还像过去一样专注于丈夫和孩子。但是,军却发生了变化,穿着讲究名牌,呆在家里的时间少了,除了将自己每月的工资如数上交,他对妻子和孩子的爱变得吝啬了。梅一直深信丈夫的变化是由于工作的原因,她仍然一如既往地爱着曾经患难与共的丈夫。直到有一天,军提出与她离婚,她才如梦初醒。揽镜顾盼,她才发现自己前所未有的憔悴,细密的皱纹像老唱片一样让人触目惊心,而大街上花枝招展的女孩,一个个脸面都像光碟似的灿烂夺目。她苦苦地哀求,但终于没有唤回军的良知。最后,梅精神崩溃了。
有的人离婚后,一直处于痛苦之中,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不想吃饭,不想做事,觉得生活中出现了巨大的空缺。面对强烈的空洞,当事人觉得自己好像掉入了巨大的黑洞之中,不断下坠、下坠,直至死去。其实,婚姻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它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当婚姻没有了的时候,你还可以用事业、友情、亲情、子女情去填补它造成的空缺,最起码可以防止内心空洞的加大。离婚者往往沉湎于过去,陷入对过去婚姻生活的回忆中而不能自拔。每个人都不能生活在过去,而是生活在今天,期望在明天,离婚者应该把注意力转向未来。很多人在结婚之后都把结婚之前的理想与梦想埋葬了,那离婚之后,又恢复了单身生活之时,你不妨去把那些以前一直想做而又没有去做的事情付诸实施。一旦你的注意力转移了,情绪也会相应地好起来的,因为你专注于某件你想做的事情时,你就没有心思去想那些令人痛苦的事了。一旦你觉得你也可以充实,可以快乐时,你的痛苦就会慢慢减少了。
还有很多被动离婚者,就像梅那样的女性,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为对方奉献了大半辈子的时间、精力及其他一切,到头来却落得一个被抛弃的下场。她们心有不甘,总是想“凭什么我奉献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想想自己和对方共同走过的那些年,经历过的那些风雨、快乐的事,自己收获的种种体验和感受,就会明白其实自己是得到了的,经历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啊!
对于那些因“第三者”的介入而失去爱人和家庭的人来说,吞下的是一颗酸涩的果实,可也要看到,结束一段不幸的婚姻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幸福的风帆总为那些自强不息者鼓满。离婚者要自强、自立,努力在社会上寻求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说不定美好的爱情又会不期而至。
总之,离婚者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感到空虚时让自己忙起来,在缺乏信心时努力把工作做好,在愤怒时想想对方以前带给你的快乐以及名存实亡的婚姻造成的更大痛苦。简而言之一句话:离婚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新生活的开始,新生活是否美好,全在于你的掌握。
幸福的风帆总为那些自强不息者鼓满。离婚者要自强、自立,努力在社会上寻求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说不定美好的爱情又会不期而至。
友谊无法继续,就不要强求
朋友的好处,在于可以自由选择。有的,随缘而来;有的,化缘而去。更有趣的是,朋友来了便来,散了说不定永远不会再聚。如果不是如此,谁又敢交朋友呢?
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的捷径。
交朋友,急不来,急来的朋友去得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