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兰德被上了一课,若有所悟。从那天起,他不再怕水,虽然目前不算是游泳健将,但游个四五百米是不成问题的。
如果不能自己除掉恐惧,那样的阴影会跟着你,变成一种逃也逃不了的遗憾。
你不应该允许自己到了七老八十,才用苍凉的声音说“我本来想当一个作家的……”或是“我小学的时候曾经得到演讲比赛第一名,只是现在……我……我……我一在大家面前讲话就发抖。”
我们总不会因为担心人家嫌自己丑而永不出门。
不要因为恐惧空难而不敢去旅行,一生一世掩藏着自已渴望看到新奇事物的心情。
北美印第安人喜欢这样一句话:“不正面面对恐惧,就得一生一世躲着它。”
人生中有不少潜藏的恐惧,有的是因自己的怯懦而产生,有些是外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加诸的阴影,如果我们正视它,正面迎接它,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可怕。
不正面面对恐惧,就得一生一世躲着它。
不要经常抱怨
如果抱怨能解除自己心中那股怨气,那么适当地抱怨是可以的;但如果怨气出了仍无法解决问题,或无法移除心中那块石头,那还真是不划算呢!
“这里也塞车,那里也塞车,交通变成这个样子!”打从一上车开始,这位司机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也不时地踩着紧急刹车,好像在测验我的平衡感好不好。
“摩托车也来抢快车道,找死啊!这年头,根本没有人守规矩!”就在我惊魂未定时,他钻进了一条单行道,逆向行驶!“这……这是单行道……”我以为他没有看到标志,小心地提醒他。“我知道!不走这里,什么时候才会到啊?”然后很坦然地闯过一个红灯,“这里没有摄像头,也没有警察……”他露出驾轻就熟的得意神情。
下车后我发了一会儿呆,站在马路旁思考他的逻辑。如果他有逻辑的话,他的推理方式应该是:一切都是“他们”的错,我跟“他们”一起生活,他们犯错,导致我不得不跟着犯错。任何一个怨天尤人的人,总企图找到认同他想法的人。用负面方式寻找认同,大概可以使他们深觉自己因抱怨而出众,因痛苦而伟大。
有一次我在上网时看到一个署名“努力想活得快乐的人”的留言,大意是这样的:他说他努力想让自己活得快乐,但社会复杂,人事复杂,地球上天灾人祸不断发生……他实在不知道怎么有人快乐得起来。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快乐的人都是因为无知肤浅和不知民间疾苦。看样子他一定要等到外在世界变成天堂,他才愿意快乐。或许世界变成天堂,他又会抱怨活得太无聊,生命没有意义。
我一向不喜欢那些“我活得不好,所以也要企图让大家不要太好过”的人,蓄意扩大阴暗面的人,心态中未免都有些“己溺人溺”的卑鄙意图,因而不愿意与他们交流。不快乐是他的权利,他有权利选择。
外在大环境常非我们所能控制,但内在选择往快乐的路或往不快乐的路上走,是我们的自由。
抱怨自然有它的“好处”,因为怪别人很容易,随时随地可以找到可以抱怨的地方。不想读书可以怪老师教得差,人际关系不好可以怪大家不了解你,吃得太胖可以怪妈妈或老婆煮的东西太油腻,同事高升可以怪老板偏心,受残破的婚姻折磨半辈子是因为传统压力,而自己升了职可以怪老板故意加重自己的工作,中了彩票也可以抱怨自己还要缴奖金税。我还曾听过一位想当伟大小说家却从没写出任何东西的人抱怨自己没生在大时代,没有战乱,没有流离颠沛,所以他没有素材。
如果我们的情绪像一间屋子,那么,抱怨就像蟑螂和蚂蚁一样,如果你清扫的方式不对,它们就会出现在每一个你不想看到的地方。若你再不加以阻止,它们还会用一种近乎细菌繁殖的速度增生。终有一天,你会觉得没看到几只蟑螂和蚂蚁倒有点怪怪的。
有些人,靠抱怨—有时他们为它涂上“建设性批评”的金漆—来引入注意。真的建设性批评和假的建设性批评的区别,只在于你有没有提出“到底你认为怎样做比较好”的建议。有人还拿抱怨当沟通。没有建设性,不肯做一点有内省的沟通,其实只是化了妆、整了容的抱怨而已。
一般人会认为“抱怨”是一种发泄的方式;我们谁能够发誓自己从来没有抱怨过?但如果抱怨的内容不断地重复,那就说明是自己有问题,而且不肯面对问题,只是企图用抱怨来挪移正视问题的眼光。
无论如何,抱怨是负面效应。越抱怨,就会发现值得抱怨的事情越来越多。越花时间抱怨,越少时间改良。一肚子怨气的人,总是散发着一种天怒人怨的气质,会让你觉得跟他相处老是有一块黑压压的云罩住你的大好晴天;离开他,周遭会慢慢艳阳高照。
外在大环境常非我们所能控制,但内在选择往快乐的路或往不快乐的路上走,是我们的自由。
宽恕可以产生奇迹
也许昨天,也许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你不能忘记。你本不应受到这种伤害,于是你把它深深地埋藏在记忆里。但是,你要知道世上如你一样受到伤害的人有很多,你并不是唯一的一个。
我们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应对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甚至出于好意也会伤害他人。朋友背叛我们,父母责骂我们,爱人离开我们……总之,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
人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怨恨,一种是宽恕。
怨恨是我们对受到深深的无辜伤害的自然反应,这种情绪来得很快。女人希望她的前夫与他的新妻子倒霉;男人希望背叛了他的朋友被解雇。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怨恨都是一种郁积着的邪恶,它窒息着快乐,危害我们的健康,这对怨恨者的伤害比怨恨更大。为我们自己的缘故,必须消除怨恨。
消除怨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宽恕。宽恕必须承受被伤害的事实,要经过从“怨恨对方”到“我认了”的情绪转折,最后认识到不宽恕的坏处,从而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原谅对方。
宽恕是一种能力,一种控制伤害继续扩大的能力。
宽恕不只是慈悲,也是修养。
生活中,宽恕可以产生奇迹,宽恕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宽恕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黑暗道路。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天真烂漫的16岁少女爱伦的故事。她的生母遗弃了她,这让她非常气愤,她常常问自己为什么生母不抚养她呢?后来,她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发现他们很年轻,十分贫穷,而且没有结婚,只是同居在一起而已。
这时,爱伦的一个女友怀孕了,后来又因为害怕把婴儿打掉了。爱伦帮助她的女友渡过了难关。渐渐地,她懂得了,在这种环境下,这么做是对的。她开始理解自己生母当时的处境了—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只得送给别人,否则就会饿死。爱伦的同情心使她的愤怒情绪渐渐平息,她原谅了自己的生母,并找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坚强有用的人的价值。
爱伦的做法是可爱的、明智的,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也正是我们人类固有的非凡的创造行为得以实现的时候,我们既治愈了创伤,又创造了一个摆脱过去痛苦的新起点。
悠悠岁月,茫茫人海,谁能保证不犯一点点的错误呢?抛弃怨恨,选择宽恕吧,宽恕别人,也是给自己一片新天地。
生活中,宽恕可以产生奇迹,宽恕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宽恕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黑暗道路。
冷静、忍让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
在日本有一个叫做甘卡的小村庄,那里有一块著名的礁石叫做“离婚岩”。当夫妻双方发生争吵,一个婚姻发生触礁时,他们就会将这对夫妇送到礁石上去。
离婚岩,是海边的一个难以接近的小熔岩丘,远远望去那只是一个小黑斑。一个固执的妻子和一个不懂温柔体贴的丈夫在这儿坐过一夜后,所有白热化的争执都会冷却下来,一段触礁的爱情,就又可以再次扬帆了。
这个村庄有着独特的传统,他们的父母用船将这对夫妇载往离婚岩,并只留下一条毯子,让他们在这里过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