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历史宫廷政变 > 第17章 东昏失德亡天下(第5页)

第17章 东昏失德亡天下(第5页)

萧懿有弟九人,除三弟萧衍远在襄阳以外,其余的都跟随长兄在建康供职。听说萧懿被杀,弟侄们纷纷躲藏起来。萧宝卷下令在全城搜查,萧家因平时善结人心,所以没有一人告发其下落者。只有五弟萧融隐藏之处被朝廷侦知,在萧懿死后不久遇害。

四、萧衍起兵

建武四年(497年)冬。

室外繁星满天,室内暖气融融。

建康城内一座宅第内,两个人酒兴正酣。

上首的那位,三十五六岁年纪,身材修长,赤面长髯,朗目如电,眉宇间自有一股英豪之气。下首的那位,正值不惑之年,五短身材,白净面孔,眼睛虽然不大,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便是萧衍和他的舅父张弘策。两人年龄相仿,自幼友善。从军后,张弘策不离萧衍左右,被依为心腹爱将。遇有大事,萧衍总爱和他商量。

隆昌(南齐郁林王萧昭业的年号,494年)以来,国家多事,人心思变。齐明帝萧鸾即位以后,专事诛杀,时势更为险恶,企图乘乱而起者,更是大有人在。萧衍便是其中之一。他一方面施展韬晦之计,尽量不露锋芒。另一方面,又暗中积蓄力量,以便在适当时机夺取天下。

酒过三巡之后,两人又议论起时局。

萧衍道:“天下即将大乱,舅父能感觉到吗?”

张弘策道:“何以见得?”

萧衍道:“主上辅政以来,专事诛杀,勋旧大臣,人人自危。王敬则乃高、武旧将,受主上猜疑已久,迟早会起兵反叛朝廷。”

张弘策道:“王敬则一介武夫,素来少谋寡断,如何能够成就大事?”

萧衍道:“诚如舅父所言,王敬则本是庸才,必败无疑,但其倡先作用却不可低估。再说,主上已卧病多日,看来捱不过明年,驾崩之后,必定会令江祏、刘暄等掌权。但江祏孤僻,刘暄黯弱,无法操纵局势,而太子又顽劣非常。这样,君昏于上,臣黯于下,朝中必将大乱,死人将多于乱麻,萧齐天下从此大势去矣。梁、楚之间,必定会有英雄崛起。”

张弘策忙问:“你说的英雄今在何处?是在富贵者当中,还是在草民之中?”

萧衍没有立即回答他的问话,双目向他凝视许久,方才笑道:“汉光武帝刘秀曾经说过:‘这个英雄,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张弘策至此方知萧衍用意,连忙拜伏在地,说道:“将军雄略盖世,才兼文武,倘若乘乱起事,必成大业。弘策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今夜请定君臣名分!”

萧衍连忙将他扶起,说道:“舅舅您不是要仿效邓晨吗?”(邓晨为刘秀姐夫,曾与刘秀同见蔡少公。少公颇好图谶治学,说:“刘秀当为天子。”有人说:“您说的是在朝为国公师的刘秀吗?”刘秀开玩笑地说:“你怎么知道不是我呢?”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唯有邓晨心中独喜。)过了一会儿,萧衍又道:“今夜之事,请舅父勿对人言,你我暗中准备便是。”

从此,张弘策便成了萧衍的第一谋臣,在萧梁代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不久,魏军进攻新野(今属河南),齐明帝派萧衍率军救援,同时发给密诏,令他管理雍州事务,以代替高、武旧将曹虎。张弘策闻讯大喜,对萧衍说:“那天晚上说的话,今日果然应验了。”萧衍忙道:“且勿多言。”

永泰元年(498年)七月,齐明帝死,遗诏以萧衍为雍州刺史。雍州位居汉水上游,乃是南朝时控扼南北的军事重镇,粮草丰盛,兵多将广,军旅中的甲杖器械、舟船战舰均居全国各州之首。萧衍得此重镇,自然高兴异常。

萧宝卷即位后,以扬州刺史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祏、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为辅政大臣,时称“六贵”。萧宝卷又宠任左右嬖幸茹法珍、梅虫儿、丰勇之等八人,号曰“八要”。萧衍听说此事,对张弘策说:“政出多门,乃至乱之由。一个国家如果有三个大臣同时掌权,尚且不堪其忧,何况今日“六贵”同朝?他们势必互相共讦,看来大乱不可避免。当今之世,避祸图福,惟有此地(指襄阳)。只要勤行仁义,收买人心,修治武备,广积粮草,便可养成势力。只是诸弟都在京城,我真担心他们的安全啊!此事得与益州(萧衍长兄萧懿当时任益州刺史)好好商量一下。”

张弘策道:“将军所言极是,和萧懿将军联系的事,我愿意跑一趟。”

萧衍道:“此事有舅父代劳,我便放心了。”

这时,恰好萧懿由益州刺史调任郢州刺史。萧衍便派张弘策前往郢州(治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转达他的意见:“西晋时,晋惠帝以庸主当政,诸王手握重兵,互相争权,终于酿成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西晋也随之灭亡。方今朝廷之乱比西晋时更甚。‘六贵’争权,都想垄断朝政。主上在东宫时便无令誉,宠任群小,出游无度,荒诞残暴,残忍嗜杀。如今登基为帝,岂能甘当傀儡,听任‘六贵’摆布?他对‘六贵’猜忌已久,势必要除掉他们。始安王萧遥光是西晋时赵王司马伦似的人物,他久蓄篡逆之心,行迹已经暴露。然而此人志大才疏,气量狭窄,一旦起事,只能自取败亡。‘六贵’之中,真正忠于皇室者,唯有江祏兄弟、刘暄而已。然而,江祏胆怯而不果断,刘暄暗弱而无才能,都不是济世之才,不堪大任。至于萧坦之、徐孝嗣二人,更是无能之辈。因此,一旦朝中发生变乱,必成土崩瓦解之势。我们兄弟幸而镇守在外,宜早作打算。乘现在主上还没有猜疑到我们,应当把在京师的诸位兄弟召来,且莫等到祸发之时脱身不得。郢州控带荆、襄,雍州士强马壮;世治则可竭诚本朝,世乱则足以匡济。可进可退,才是万全之策。望兄长早点打定主意,免得后悔无及。”

转达完萧衍的意见,张弘策又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明公兄弟之英武,当今天下并无敌手,何况又雄踞郢、雍形盛之地,如果打出为民请命的旗号,废昏立明,易如反掌。这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大功业啊!千万勿为竖子(指萧宝卷)所欺,取笑身后。雍州(指萧衍)已有周密的考虑,愿明公善自为之!”

听了张弘策这一席话,萧懿心中很不以为然,但表面上也没表示拒绝。张弘策在郢州盘桓了几日,见萧懿没什么举动,便返回襄阳向萧衍复命。

萧衍得不到长兄支持,便决定自己行动。一方面,把他的两个弟弟萧伟和萧憺接到襄阳,作为自己的帮手;另一方面,和张弘策着手起事的筹备工作:招聚骁勇,制造武器,多伐竹木沉于澶溪,已备将来装备舟舰之用……这些事进行得十分秘密,除他们二人外,别人都不知底细。

永元二年(500年)十一月,萧懿被萧宝卷害死的消息传到襄阳后,萧衍立即于当夜召集众僚佐入府议事。他慷慨激昂地对大家说:“昏主暴虐,甚于桀纣,当与诸君共除之!”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当场宣布起义。共得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

次日,萧衍又下令取出沉于澶溪的竹木,用来装备舟舰。几天后,舟舰装备一新。

当时,南康王萧宝融(萧宝卷八弟)为荆州刺史。因其年幼,长史萧颖胄代行州事。萧宝卷听说萧衍起兵造反,便以刘山阳为巴西太守,拨给他三千精兵,命他去荆州会合萧颖胄共同讨伐萧衍。萧衍闻讯,决定以计谋分化敌军阵营,逼反萧颖胄。

首先,他派参军王天虎到江陵(今属湖北),向荆州各处散发传单,声言:“刘山阳此次西上,要一并剿灭荆、雍二州。”各处得到传单后,皆惶恐不安,人心大乱。

萧衍得到这个消息,对诸将说:“襄阳地处边陲,连年征战,人皆知兵。荆州人素来畏惧襄阳人。他们如果不随我起兵,我便率军前去征战,打败他们简直就像捡拾地芥那样容易,估计这种可能性不大。荆、雍二州唇齿相依,他们响应我的可能性极大。到那时,我合荆、襄二州之兵,顺江东下,势如破竹,即使韩白复生,(韩信,汉初大将,善于用兵,在刘邦消灭项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连战皆胜,夺得汉、魏、赵、楚很多土地,曾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坑杀俘虏四十多万人)也不能阻挡我,何况昏君当朝,将士离心!”

不久,刘山阳来到巴陵(今湖南岳阳)。萧衍又命王天虎前往荆州,随身携带他写给萧颖胄及其弟萧颖达的两封书信。王天虎走后,萧衍对张弘策说:“《孙子兵法》上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我如今就是照此办事。前些日子,我派王天虎到荆州,很多人都接到了我的书信,信中所言甚详。现在我写给萧颖胄兄弟的两封信,信中却没有什么具体内容。信中只是说:‘以王天虎口信为准’,其实我什么也没对王天虎说,王天虎到荆州后当然也就说不出什么来。而王天虎又和萧颖胄的关系甚好。这样,荆州的人们必然怀疑萧颖胄和王天虎隐瞒了什么,因而人人生疑。刘山阳得知这个消息,也必然对萧颖胄有所怀疑。萧颖胄进退两难,必然中我的计谋。此计若成,便是以两封空函平定一个州啊!”

张弘策连连点头称是,对萧衍的智谋深为佩服。

果然不出萧衍所料,刘山阳到江安(今湖北公安)后,听到了萧衍与萧颖胄合谋的传言后,心生疑窦,就不再前进了。萧颖胄闻讯大惧,不知如何是好,连忙召集众僚佐商议对策。

西中郎城局参军席阐文说:“萧雍州(指萧衍)蓄养士马,非只一日。江陵人素来畏惧襄阳人,又众寡不敌,与其相抗,必败无疑。即使侥幸取胜,将来也势必不为朝廷所容。不如杀掉刘山阳,与雍州共同起事,拥立新天子以号令诸侯。这样,则可建一代霸业,立不世之功。刘山阳在江岸逗留不进,是因为对我们有所怀疑。如果斩杀王天虎,函送其手,刘山阳便不会怀疑我们。等到他来到江陵,再设计杀掉他,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咨议参军柳忱也劝萧颖胄说:“主上昏庸残暴,京城百官人人自危。我们有幸远在外藩,所以才能苟延今日。如今朝廷命令我们讨伐雍州,是想借机削弱我们。当时萧令君(指萧懿,因其曾任尚书令,故称为令君)以精兵数千,破崔慧景十万之众,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如此卓著,后来却为昏君所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个教训我们应该汲取。况且雍州兵精将广,萧使君(指萧衍)英才盖世,必非刘山阳所能敌。假若雍州兵马打败刘山阳,我们就要受到刘山阳的牵连而被朝廷怪罪,到那时进退失据,事情可就难办了。何去何从,望将军三思!”

萧颖达也劝萧颖胄接受席阐文的意见。在大家的反复劝说下,萧颖胄打定主意,决心跟随萧衍起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