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证明两个海区的石珊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有显著的差别。已知印度——太平洋区系石珊瑚有86个属1000余种(亦有人说是500种、800种),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系有26个属68种(或25属50余种)。
浅水石珊瑚正常生长的海水盐度为27——42‰,而且要求水质清洁,又需坚硬底质。在河口,由于大陆径流奔泻入海,携带大量陆源性沉积物质,因而不宜浅水石珊瑚生长。所以,要在河口寻找浅水石珊瑚是徒劳的。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为人所津津乐道,可这大堡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既然在这都提到了,那就肯定和珊瑚脱不了关系了。聚在一起成为群体的珊瑚,其骨架不断扩大,从而形成形状万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斓的珊瑚礁。而大堡礁也在这范围之列!群体生活的珊瑚虫,它们的骨架联在一起,肠腔也通过小肠系统联在一起,所以这些群体珊瑚虫有许多“口”,却共用一个“胃”。能够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虫大约有500多种,这些造礁珊瑚虫生活在浅海水域,水深50米以内,适宜温度为22至32度,如果温度低于18度则不能生存。所以在高纬度海区人们见不到珊瑚礁。珊瑚虫的触手是对称地生长的,根据触手的数目,可将珊瑚虫分为6放珊瑚和8放珊瑚两个亚纲。
就因为珊瑚观赏性价值高,而且有的品种极为珍贵,所以,一些毫无道德的商家就会想尽招数来敛财。谁让珊瑚石全身都是宝呢,这是任何宝石都不能跟它相提并论的。
大块的上等珊瑚石物料可以雕刻成各种价值连城的珠宝艺术品,小块的珊瑚石物料可以切割制成戒指、坠子、耳环、项链等等。那些边角碎料则可以研磨成粉,制作成美容保健品。
选购珊瑚要注意三点,一要颜色均匀,二要颜色红艳,越红的越珍贵,第三要比重大,越重越好。
珊瑚外观与多少有些类似颜色的贝珍珠完全不同,贝珍珠的光泽有一定方向性,低倍放大时,显示出一种极像火焰的图型。用贝珍珠壳琢磨成假冒白珊瑚的白色念珠,可通过贝壳上的平行生长结构及其粉红色的分带趋势来鉴别。
珊瑚的其它鉴别特征是具有小而浅的圆形凹坑,这是个体珊瑚虫的生长部位。由某些穿孔型海洋生物造成的小凹坑亦可存在。
仿造珊瑚的主要代用物是赛璐珞、木料和封蜡,其中没有一种具有珊瑚的独特外观。赛璐珞在加热时发出樟脑气味,木料可用手指甲刮破,暴露人造表面下的木质结构,封蜡在放大镜下呈流状似玻璃外观。如果有必要,可用盐酸来鉴别这些代用物,因为它们之中没有一种会与盐酸起作用。反之,珊瑚、贝珍珠和贝珍珠壳均与盐酸起反应。
由于红珊瑚产量少而价值高,故往往有人用低价的白珊瑚染成红色来冒称天然红珊瑚。要鉴别上述的假红珊瑚,可用蘸有丙酮的棉签擦下染色剂。由于人工染色的赝品颜色单调呆板,表里不一,用10倍放大镜可见染料在珊瑚的小裂隙中和粒间浓集,其红色外深内浅,显示出着色不均匀的破绽。
鉴别染色珊瑚还要看它的染色程度。凡染色者,光泽不柔和自然,过分的妖艳,红色没有层次,而真的红珊瑚呈蜡烛红,红色有层次,有的还红白相间,中间隐约显露出“指纹”(含钙珊瑚的纹理和人的指纹相似)与染色仿品相比差异较大。
并不是光滑的就是假的,但是红珊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果没有国家发的许可证,是不允许卖的,所以没有许可证的商家99%卖的都不是真正的台湾红珊瑚。所以要分辨仔细,谨防上当。
⒌层孔虫
按照年龄来算的话,层孔虫的年纪也着实是不小了。生存于奥陶纪至白垩纪,早已绝灭。层孔虫最早出现于早奥陶世晚期,至白垩纪完全绝灭。寒武纪和第三纪亦有报道,但有争论,志留、泥盆纪是它的鼎盛时期。石炭、二叠、三叠纪基本上没有化石记录。但是它们的分布极其广泛。尤其是在世界各地的志留纪、泥盆纪的碳酸盐沉积中几乎都有它的代表。在日本多产于侏罗纪的鸟巢石灰岩上。
虽说寒武纪时期,各种生物的一涌而出搅的整个科学界现在也是不安稳,但是奥陶纪时期的丰富多彩似乎也丝毫不逊色于寒武纪。奥陶纪是古生代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4。4亿年前。在此期间形成的地层称奥陶系,位于寒武纪之上,志留纪之下。奥陶纪是英国地质学家C。拉普沃思于1879年命名的,奥陶纪包括原来属于A。塞奇威克命名的寒武纪和命名的志留系两地层的重复部分。奥陶纪于1960年哥本哈根召开的第2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正式通过。
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化石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类、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类最常见,珊瑚、苔藓虫、海百合、介形类和牙形石等也很多。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的无颌类等均已出现。低等海生植物继续发展。
奥陶纪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
说到长相的话,为粒状或纤维状,仅发现由碳酸钙组成之块状或层状群体之化石,未发现动物体。群体平面系一薄层,垂直由柱状体组成,有的在表面形成星形的小沟或丘状的突起等。也有的在个员管产生底板。古生代的种类,其本身可形成礁,也可和珊瑚及苔藓虫类一起形成礁。
骨胳由石灰质组成,呈球状、块状、层状和枝状等。内部骨胳由同心细层与放射支柱组成,常相互垂直,形如网格。硬体的表面常有小瘤、小刺、细孔和放射状排列的浅槽(星状沟)等。生存在中寒武世纪中生代,以志留纪和泥盆纪为最盛。生活在海中,常聚集成群,有造礁作用。
层孔虫群体的骨架称共骨,可以有各种形状,如块状、层状、球状、锥状、透镜状等,还有一些为树枝状、圆柱状,大小变化很大,自数毫米至1米以上。内部构造主要由纵向骨素的支柱和横向骨素的细层或泡沫板组成。此外,还有星状沟、厚层、虫室、假虫管、横板等构造。层孔虫的微细构造在分类上十分重要,现已划分出14种类型。对微细构造的判断比较困难,因为有些是原生的,有些则经过次生的改造作用,甚至在有的标本中既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因此,标本的保存状况对微细构造的划分和研究是很重要的。
在生活习性这方面上看的话,也没有什么能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群体底栖、营固着生活。它通常生活在温暖、洁净、正常盐度、光照条件较好、水动力较强的浅水海域中,也有生活在静水泻湖或礁前较深水中的。
层孔虫常和珊瑚、藻类等构成生物礁,因此,它是重要的指相化石,可以显示礁体的生态环境,这类礁体通常是重要的油气储存场所。
⒍海百合
百合大家貌似都不会很陌生,不光可以观赏,还可以用作食物。但这百合前面加了个海的话,似乎就让大家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这究竟是动物还是植物啊?
其实,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象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但是要是论起资历来说,海百合是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全世界现有620多种海百合。常分为有柄海百合和无柄海百合两大类。有柄海百合以长长的柄固定在深海底,那里没有风浪,不需要坚固的固着物。柄上有一个花托,包含了它所有的内部器官。海百合的口和肛门是朝上开的,这和其他棘皮动物有所不同。它那细细的腕从花托中伸出,腕由枝节构成,且能活动,侧面还有更小的枝节,好像羽毛。腕象风车一样迎着水流,捕捉海水中的小动物为食。无柄海百合没有长长的柄,而是长有几条小根或腕,口和消化管也位于花托状结构的中央,既可以浮动又可以固定在海底。浮动时腕收紧,停下来时就用腕固定在海藻或者海底的礁石上。腕的数量因海百合的种类而不同,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达到200多条,由于每条腕两侧都生有小分枝,状如羽毛。每条腕都有体条带沟,有分枝通到两侧的小枝上,沟的两侧是触手状管足,并有黏液分泌。海百合是典型的滤食者,捕食时将腕高高举起,浮游生物或其他悬浮有机物质被管足捕捉后送入步带沟,然后被包上黏液送入口。在古代,海百合的种类很多,有5000多种化石种,所以在地质学上有重要意义。有的石灰岩地层全部由海百合化石构成。
在贵州东北部的一些村镇里,路面和台阶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铺成,石头都采自附近的山上,天长日久以后,这些石头的表面都被磨的十分光滑,如果仔细观看这些光滑的表面,你会发现一些美丽的图案,一个一个的小圆圈,同周围的石头完全不一样,假如你运气好的话,会看到鲜红的五角星,这些就是海百合化石。
大多在浅海底栖的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百合。海百合类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朝,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几度(石炭纪和二叠纪)繁荣。其属种数占各类棘皮动物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现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余种。
这类动物是生活在海洋里,并且在现代也还有分布,如在各大洋,生活范围从潮间带到深海内都有;幼体或终生固着生活。体分腕、盘(萼)和柄三部。口面向上。反口面有柄,身体下面有五角形分节的长柄,竖立于深海底,柄的长度可达60厘米以上,营固着生活(如海百合);或无柄而具多数卷枝,营自泳和暂时性附着生活(如海羊齿),大多产于浅海,也能暂时附着在岩石或海藻上。生活习性是喜欢清澈的海水,而且多数情况是在生物礁之间进行繁殖。个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供给是通过冠部的腕和萼等器官来进行新陈代谢的。
海百合在死亡以后,这些钙质茎、萼很容易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海水的扰动,使这些茎和萼总是散乱地保存,失去了百合花似的美丽姿态。但如果他们恰好生活在特别平静的海底,死亡以后,他们的姿态就会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这种环境比较苛刻,所以这样的化石十分珍贵,不仅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也逐渐成为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甚至被当作工艺品摆放。
在海百合类繁盛时期形成的海相沉积岩中,海百合化石非常丰富,甚至可以成为建造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但所见到的,多为分散的茎环。海百合化石的主要成分是单晶的方解石,通常是白色的,有时会混入三价铁离子,呈现鲜艳的红色,在青灰色围岩的衬托下十分美丽。含海百合化石十分丰富的灰岩被地质学家称为海百合茎灰岩,一些当地的居民,开采出这些岩石,磨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美其名曰“百合玉”,深受人们的喜欢。
海百合一辈子扎根海底,不能行走。它们常遭鱼群蹂躏,一些被咬断茎杆,一些被吃掉花儿,落下悲惨的结局。在弱肉强食、竞争险恶的大海中,曾有一批批被咬断茎秆,仅留下花儿的海百合,大难不死存活下来。因为它们终归不是植物,茎杆在它们的生活中,并不是那么生死攸关。这种没柄的海百合,五彩缤纷,悠悠荡荡,四处漂流,被人称作“海中仙女”。生物学家给它另起美名——“羽星”。羽星体含毒素,许多鱼儿不敢碰它。可仍有一些不怕毒素的鱼,对它们毫不留情,狠下毒手。为了生存,它们只好大白天钻进石缝里躲藏起来;入夜才偷偷摸摸成群出洞,翩翩起舞。它们捕食的方法,还是老样子——腕枝迎向水流,平展开来,像一张蜘蛛的捕虫网,守株待兔,专等送食上门。
由于羽星可自由行动,身体又能随环境改变颜色,它们便成了海百合家族中的旺族,现存480多种。它们喜欢以珊瑚礁为家,因为那儿海水温暖,生物种类繁多,求食也容易。而那种有柄的海百合,适应能力差,不能有效保护自己,数量也就日渐稀少,现存仅70来种。没准几百年之后,它们便会给鱼儿吃得一个不剩,永远从大海里消失!
既然都有消失的威胁了,那海百合化石价值估计也会水涨船高!北京自然国家博物馆考古专家称,海百合生长于4。5亿年前,比恐龙时代还要早2亿年,应该是史上最早的生物。海百合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考古价值,是因为海百合对其生存的环境要求极其苛刻,能成为完整化石存世极其稀少,非常珍贵,更是一幅天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形状酷似一幅天然的荷花艺术,栩栩如生。花朵越大的其晶体亮度越强,收藏价值越高。2006年就当时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珍品藏家转让一块长2米宽1。2米的海百合,在2006年当时的转让价格就达到1200万,价值不菲。但如此珍稀的古生物化石,确不是用价值可以衡量的。广东省广东博物馆于2010年开馆,馆内珍藏了一块海百合化石,高3。2米,宽2。6米,作为镇馆之宝。据馆内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说这件硕大的海百合化石是馆内最珍贵的一件展品,价值约为8千万元。贵州展出世界最大海百合化石 一块长4。8米、宽1。9米,总面积达9。36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海百合化石近日在贵州石文化艺术宫展出,使当地市民大饱眼福。据介绍,这块海百合化石发掘于上三叠世瓦窑组中,属棘皮动物。化石上伴有关岭创孔海百合21朵,许氏创孔海百合15朵,其中最大的单株冠部直径达40厘米以上。据有关专家考证,发掘于贵州境内的这块海百合化石,距今已有2。3亿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一块海百合化石。
⒎介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