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李宗吾厚黑学智慧实用全集 > 第二章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第4页)

第二章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第4页)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是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二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律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子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命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固然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从而取得胜利。但韬光养晦,暂时隐藏实力,削弱对方对自己的提防与控制,特别是在自己处于劣势时,借以隐蔽和保护自己,讨好蒙骗敌手,发展壮大力量,伺机待发,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常言说“聪明难,糊涂更难”,是说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很难,但要在适当的时候糊涂也更加难。因此,装傻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是真正的聪明。

曹操焚烧他的下属私通袁绍书信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糊涂事”。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袁绍被打得大败。曹操在收缴袁绍往来书信中,得到自己军中有些将领写给袁绍的信。在别人看来,这正是一个查明内部有什么人是不稳定因素的最佳时机。但是如果查出了这一点,对曹操的事业来说又没有任何的好处。袁绍被击败了,那些不稳定的因素也已经断掉了想法和希望。而此时的曹操正处于开始阶段,很是需要人手。

如果要查的话,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惊慌和恐惧,内部会更加的不稳定。所以,曹操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的“糊涂”,他把收缴来的信全部都付之一炬,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对不稳定的人,表示理解。事实证明,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下属会因此而受到信任,原本摇摆不定的人很可能因受到信任而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为事业服务。

在现实生活中,装傻也是需要的,并不是说你要对所有的事情视而不见,而是那些你难以预料后果的事情如果没有能力解决,该糊涂的时候还是要糊涂的。装糊涂甚至是一种需要,不光你需要装糊涂,就是别人也希望你装糊涂,在一些与你干系不大的事情上住嘴。这样你自己平安无事,别人也开心,因为毕竟没有几个人愿意别人干涉自己的事情。当然,装糊涂也是有个界限的,在大是大非上,我们当然要站稳立场,所谓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才是糊涂的境界。

装傻是一种人生境界,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当你具备了相当的品性,有了一定的修养,才能达到那种境界。装傻不等于真傻,有很多外表看上去聪明得很,做事也很精明的人实际上是真傻,因为他已把自己的优劣长短暴露得一览无余。装傻的人实际上很多是极聪明的,尽管他们也许比那些公认的聪明者不知要高明多少,但他们深知不必要的锋芒毕露有害无益,因此才装起糊涂来。

黑白经:

适当“装傻”不仅能麻痹对手,也可以因此增加自己的人气和实力。由于在幕后的策划常常不为人所知,在前台洋洋自得的对手也就无法知道你的真实意图和具体打算。以暗处攻击明处的目标,可以说,几乎是百发百中,屡试不爽。

5、不可卖弄你的“小聪明”

聪明是一件好事,因为聪明的人明白如何解决问题,少犯错误,但是“聪明”也不尽是好事,尤其是自认聪明、聪明过头,将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绝大多数人也都希望能够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可是事实上,世上真正意义上的聪明人几乎是没有的,而本不聪明却要自作聪明的人,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一则笑话说:有个人,天天闲得无聊,抓了几粒稻子吃起来,觉得又扎嘴、又苦涩。他想:如果把稻子去掉皮壳,再煮熟就是非常好吃的米饭;如把煮熟的米种到地里,将来收获时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煮了一锅米饭,撒到地里。结果可想而知,这便是自作聪明的结果。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处处耍小聪明。那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墙围,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薄”。又是你杨修,他表面上称赞了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又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教敬曹操,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三个字:“一盒酥”,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拿妄动。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的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一人一口地分着吃了。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脸色很难看,问:“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哈哈地说:“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已对杨修徒生厌恶之情了。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地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并不分场合地要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曹操为人奸狡,且疑心很重,总害怕别人暗中谋害自己,他曾经吩咐左右:“我在梦中好杀人。只要我睡着了,你们千万不要走近我。”一次,曹操白天在军帐中小憩,不慎将被子蹬到地上了,一个值勤的侍卫赶紧过来捡起被子给曹操盖上。不想此时曹操从床上一跃而起,拔出宝剑一挥,剑落处,近侍的人头已搬了家,而曹操又上床睡觉了,在场的人谁也不敢言语。过了半晌,曹操醒来,见一近侍躺在血泊中,装着大惊失色的样子,问:“什么人杀了我的近侍?”大家以实情相告,曹操悔恨梦中杀人,痛哭流涕,并使命厚葬这位侍卫。大家也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误杀,今见获侍卫后葬之荣,不但不责怪曹操,还称赞曹操体恤下属的精神。杨修却知道曹操绝非梦中误杀,而是有意而为,即证实他“梦中好杀人”诳言。杨修倘若只是悟出了曹操的用心,不表露出来,这倒是真的聪明,可他忍不住,生怕别人看不出自己的聪明,便在为那位近侍举行葬礼时,指着近侍的棺材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听到这句话,不再是简单地厌恶杨修,而是想寻机除掉他了。

杨修的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那是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之时。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疲惫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天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干,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夏侯悖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您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悖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悼说:“您可算是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遭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悼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作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差别夏侯惇,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您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对于曹操斩杨修,一般人们会认为是曹操心眼小,借机杀人。其实关键是杨修聪明过头。

不知道杨修在临死时,知不知道自己被处死的真正原因,也许他认为自己很聪明,殊不知,他就输在这个聪明上了。

世上有真聪明与假聪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属于假聪明,却并不自知,其结果可想而知。杨修就是这样,经常不看场合,无视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结果自然越来越遭人讨厌和憎恨,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虽然曹操事后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论,杨修之死也确实罪有应得。试想两军对垒,是何等重大之事,怎么能根据一个口令,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随便行动呢?即使真的撤军,也要用正面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不然会军心大乱。而军心是军队的命根。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但杨修违背了,岂不是自寻死路?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写出了《吟呻语》这一千古处世奇书。书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者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人之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这就是说,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以使人毁掉。凡事总有两面,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一味耍小聪明,其实是笨蛋。因为刀口往往是招灾惹祸的根源。无论是从政,是经商,是做学问,还是治家务农,都不能耍小聪明。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是假聪明。培根认为,不论这两国人是否真的如此,但这两种情况是值得深思的。他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投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冷眼看看这种人怎样机关算尽,办出一件件蠢事,简直是令人好笑。例如有的人似乎是那样善于保密,而保密的原因,其实只是因为他们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这种假聪明的人为了骗取有才干的虚名,简直比破落子弟设法维持一个阔面子诡计还多。但是这种人,在任何事业上也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因为没有比这种假聪明更误大事的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不知道“急流勇退”的人实在是一个傻瓜,一个机关算尽的人最终会被算到自己身上。俗语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绝好写照。

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如果一个人老耍小聪明就成了一种愚蠢。厚黑学建议你在面对人生际遇时,切勿自作聪明,而要学学糊涂。

为什么做人要提倡“别卖弄自己的聪明”呢?这是因为“聪明”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而言的。你在这个人面前很聪明,而在另一个人面前,很可能就不怎么样。所以,聪明还是不“聪明”并不是什么做人的资本,反而是没有“心机”的表现,根本不值得卖弄。

黑白经:

充分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能力,面对问题冷静判断,量力而行,这才是聪明人应该做的。如果你真的想表现得比其他人更聪明一些,那么你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自知之明,没有必要总是要向他人强调自己的聪明,更没有必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以及不可利用的机会向众人表现你的聪明。

6、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学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我糊涂,其实我不傻!

将“厚黑学”活学活用到生活中,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语叫做视而不见。对有些事情,你好像已经看见了,好像又没有看见。同样,听而不闻也是一种黑白经。对有些话语,你好像已经听见了,好像又没有听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