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要怕被别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被人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在你的成功中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可若被人看高了,刚开始人们也许会觉得你很了不起,因而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如果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再失望,其结果自然愈会被人看不起。所以说,低调做人,不失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淡定,一种艺术。
懂得弯腰是一种淡定
中国人常说“后生可畏”。这句话有着年轻人前途无量和不可轻易得罪的两层含义,所以在为人处世时,人们都习惯于首先衡量对方的实力和潜力,来确定与之交往的行为界限和方式。但也有一些不聪明的人常常无视别人的实力和未来的发展,很不明智地用恶意的言行来对待别人,这样的人既不为别人的未来考虑,也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最后难免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叹。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一个人实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就算很幸运了。假如此时面对他人过分的“待遇”怎么办呢?为人处世厚黑之道认为:最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先忍下一时之气,立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卧薪尝胆,待机而动”作为忍耐与发奋的动力。
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卧薪尝胆,待机而动”,应把握好以下行为界限:其一,目的应该是为了渡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制造的麻烦,以免影响你的正事;其二,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三,着眼于远大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其四,这种信念的价值就在于以暂时之忍耐换取长久的不受气。
风一吹便低伏的草,其实是饱经风霜、通过无数次考验的坚韧的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低头弯腰,保护了自己,而强硬只能夭折得更快。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需要你暂时退却,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只能是无谓的牺牲。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适时低头弯腰。
刘邦、项羽是历史上一对著名的对手,而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懂得“弯腰”。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你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
受到对方指责,刘邦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赶紧站了起来,收拾好衣着,请郦食其坐上座。交谈的过程中,他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
而反观刘邦的对手项羽,其做法却恰恰相反。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从这两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到两人的性格差异何等之大。
到了楚汉战争之时,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但却比项羽捷足先登,率先入关。当项羽得知此事后,不由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
当时,项羽手握四十万兵马,远比刘邦的十万兵马强大。可以说,当时刘邦面临着人生最大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厚着脸皮,低声下气,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好话。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
见到项羽后,刘邦明知鸿门宴有诈,但并没有表现得愤怒异常,而是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与项羽的关系。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
刘邦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失败的暂时退却,对强大对手的弯腰,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成就大业者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在人生的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到底,结果输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态,学会低头弯腰,这恐怕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吧!
学会向生活弯腰,学会融入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个性化、时尚化、特殊化泛滥的今天,或许很多人会对“向生活弯腰”嗤之以鼻,以为是陈年旧物。其实,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适应生活。深谙“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能够更好地同别人打交道,多为别人考虑,少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如此也最容易赢得大家的欢迎。
学会向生活弯腰,就是学会“蓄势”,也是为将来“待发”做好充分的准备,懂得厚积薄发。前不久,余秋雨先生在《为自己减刑》一书中提到了他的一位狱中朋友,因受其启发,在监狱里苦学英语,并终有所成。刑满释放时,带出了一本60万字的英语译稿,且出狱时神采飞扬,丝毫不像受过牢狱之灾的人!他的这位朋友学会了向生活低头,学会了“利用”生活,学会了先“委屈”于生活,后“俘虏”了生活,并最终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
学会弯腰,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
后退一步就能前进两步
人生中,我们势必会遇到退却之时。有时候,退却会显得比进步更加重要。我们不缺乏为理想而现身的英雄,缺少的是那些为理想而选择暂时逃避,以求东山再起的大英雄。
敢于退却,这是为人处世的淡定心态,因为在困境和绝望面前,选择与敌人妥协,以求在适当的时机谋求东山再起,这往往是困难而具深谋远虑的。倘若你一味拼命,那么结果只有一个——被敌人消灭。而选择退却,恰恰是为了谋求以后的重整旗鼓,这正是考验一个人心理素质是否过硬的标准之一。
清朝一代明君康熙不仅善于忍耐,而且知道什么时候该主动出击,最终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1661年,顺治帝病死,他的第三个儿子玄烨即位,这就是康熙皇帝。当时,康熙还不满5岁,先帝临终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叫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尽心尽力辅佐小皇帝。可是,到了康熙年满14岁的时候,按规矩可以亲政了,而顾命大臣们特别是鳌拜却一点儿没有还政的意思。小皇帝心里十分不乐意,一心想除了这位骑在自己头上的大臣,不再当傀儡。
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之争开始了。
康熙皇帝自小在宫廷长大,对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十分熟悉,非常精通掌握权力的谋略。他知道鳌拜在朝廷里势力庞大,用公开的手段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反会激化矛盾,引来大麻烦。因此,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的谋略,在表面上一再容忍鳌拜,有时甚至装出畏惧鳌拜的样子。并且,康熙一再加封鳌拜一家,连鳌拜的儿子也当上了太子少师。鳌拜经常称病在家,自己不上朝,政事都由他在家里处理,朝廷反倒成了摆设。
康熙却表现得毫不在乎,从来没有异议。鳌拜一家贪污索贿,结党营私,康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看见。鳌拜借口维护祖宗成法,恢复圈地,其他大臣反对,他就当着皇帝的面大声呵斥其他大臣,康熙还是强忍着不开口。
有一天,鳌拜又称病不上朝了,还托人带口信给小皇帝,要康熙登门探望他的病情。康熙知道鳌拜是在试探自己,不去可不行,于是就带着人来到鳌拜家。可是,进了鳌拜的卧室,康熙立即觉察到了气氛不对,因为鳌拜躺在床上,神色却十分紧张。这时,康熙的卫士们也觉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其中的一名卫士立刻来到鳌拜床边进行搜查,竟然从被褥下边搜出了一把利刃。
面对皇帝暗藏利刃,这可是一件涉及谋反的大罪。皇宫里的卫士们见自己在鳌拜府中,生怕皇帝一声令下要抓人,反而讨不了好,也紧张得不得了。而鳌拜则更加紧张,因为自己跟小皇帝这么对着干,弄不好吃亏的反倒是自己。
正在剑拔弩张的刹那间,康熙皇帝镇定自若地发了话:“满族勇士本来就该刀不离身,你们紧张什么?”一句话便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危机,进一步安稳了鳌拜的心。
其实,小皇帝这是在以退为进,欲擒故纵。鳌拜却认定玄烨是个娃娃,什么都不懂,便放松了对皇帝的监视。于是,康熙设下了妙计,决定要活捉专横跋扈的鳌拜。并且,在这以前,康熙也已经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康熙按照满清皇朝的规定,从满族权贵人家中,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子弟充当自己的贴身警卫。这些半大的孩子,跟皇帝年龄相仿,平日里天天在一起练习摔跤。有时候鳌拜进宫办事,他们也照样摔跤,玩得热热闹闹。这就给鳌拜一种假象,以为皇帝跟这群孩子一样,不问国家大事,只知道打闹贪玩。
鳌拜装病试探皇帝的事发生之后,按理该入宫谢罪,并且向皇帝汇报这几日发生的事。于是康熙就把平日跟自己一同练习摔跤的卫士们找来,安排好了捉拿鳌拜这件至关紧要的大事。
康熙对卫士们说:“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却违背祖先规矩,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擅杀大臣,实在是太过分了。那天的事,你们都看到了。他在被子下边居然藏着刀子,胆敢害到皇帝头上来了。朝廷里的大事,都由他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启奏,我这个皇帝还有什么可做的?照这样下去,大清什么时候才能富强?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你们虽然年轻,可都是我的亲信。要除掉鳌拜,只有靠你们!”接着他把早已深思熟虑的计划告诉了卫士们。
之后,鳌拜按时进了宫,并且像往日一般,大摇大摆,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他来到皇帝的住处,只见平日那些孩子们好像正准备着练习摔跤,一个个蓄势待发,像士兵即将出征一般。鳌拜看看他们,一肚子的不屑。谁知,还未等他思考,那群孩子突然冲了上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蹬腿窝的蹬腿窝,一下子缠住了鳌拜。
一开始鳌拜还以为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所以也没有全力反抗。待到一群娃娃把他摁倒在地上,他才觉得不大对头,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这样做的康熙,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小侍卫们满口的怒骂,这才觉得大事不妙。再要挣扎,已经来不及了。鳌拜一下子被捆了个结结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