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称曹操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惹得曹操大怒。曹操战败后,孔融仰天长叹:“以最不仁义去讨伐最仁义者,怎么能不败呢!”结果被人听去,报告了曹操,曹操大怒,诛杀了他的全家。据说,早就有人对孔融说过:“你这人过于刚直,这将是你自取祸患的根源。”
孔融不可谓才不高,可是出言不逊,特别是以“最不仁”来形容曹操,这怎么能不使曹操心生懊恼,必欲杀之而后快呢?
因此,下属在与上级说话时,切勿激动,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对的,也要注意态度、方式方法和时机。
领导不喜欢随意跳槽的人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信息通畅,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工作的机会,同时也有工作后再选择的机会,“跳槽”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有过跳槽的经历或者想法,换工作就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很多领导不惜一切代价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当员工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之后经常是不打一声招呼就跳槽而去,让领导显得很被动,也很无奈。
员工频繁地跳槽,首先受到直接损害的是企业。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说:“我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辛辛苦苦为企业培训的员工,一转身他就跳槽了。”员工刚进到企业的时候,拿着薪水,其实还不能为企业创造同等的价值,只有当他接受过培训,具有一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时候,才正是为企业所用的时候。如果这时候突然跳槽离开,公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培训就没有取得应得的成果。并且,这时候再招新的员工,不仅时间上有差距,一时也不能完全胜任企业的工作,企业的损失是很大的。
当跳槽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时,此举在更多的领导眼中便成为了一种缺乏忠诚的表现。频繁地跳槽表面上看来直接受到损害的是公司,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上看,对员工伤害更深,无论是个人资源的积累,还是所养成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习惯,都会使员工的价值有所降低。
跳槽对员工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多数跳槽者对跳槽缺乏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决定,造成跳槽不当,对自己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大多数跳槽者都存在单纯以薪资为导向的盲目性。金钱至上的心理,使那些跳槽者忽略了跳槽后的工作对自己适合的程度,忽略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是否能得到延续和增加以及是否有利于自己整体职业生涯的发展。盲目以薪金为跳槽的原因,这样的跳槽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吴东是一个工程师,以前在一家世界著名的外企工作,虽然职位不高,但工资绝对不能算低。本来日子过得平平稳稳,直到有一天,吴东接到了一个一家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问他愿不愿意去他们介绍的公司,并且开出了比吴东当时的收入高出两倍的薪水。吴东的公司绝对不可能给出这个价钱,所以吴东心动了。一个星期之后,吴东向部门经理递上了辞职书,附上不菲的违约金。
到了新公司,吴东才发现这家公司在国内只有一个办事处,所谓的员工都是以租借的形式给其他大公司干活,而公司的盈利来源就是这些人力资源,不过吴东也没放在心上。开始几个月公司很爽快地发薪,吴东暗暗为自己明智的选择高兴。可是后来慢慢不对劲了,先是工资常常晚到账,而且越来越晚。那时,吴东又恰好接了一个外地的项目,查询不方便,等公司欠了他三个月的工资时,他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吴东打电话到办事处问,没人。亲自去了一趟,才发现已经人去楼空。吴东心一横,决定查个究竟,毕竟三个月的工资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再说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吴东找到了位于香港的总公司,没想到依旧是铁将军把门,他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上海。
这次跳槽对吴东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拖欠的工资要不回来,而且原先的好工作也没了。细数这惨重的损失,吴东才真正体会到,高薪往往是引人们上钩最好的诱饵,掩盖了其他一切跳槽不利的因素。为了高薪就跳槽,实在是一个冒险的行为。
我们应该清楚,作为一名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高薪水,重要的是你工作时的心情,是否觉得个人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和利用,是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向着成功的目标在一步步踏实地前进。既然选择了一份工作,就要认真地干下去,争取能早日干出成效来。因为工作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频繁地更换单位或者工作,并不利于专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最后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都不专业,哪家公司也无法用你。
赞美上司不可少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都禁不住赞美的话语,对于领导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掌握说赞美话的艺术,就能够更好地加深同领导的关系。会说话同办事是相辅相成的。话说得好听,说得到位,领导便易于接受我们所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否则即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会容易办砸。所以,必须要学会说赞美话。
汉元帝刘爽上台后,将著名的学者贡禹请到朝廷;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这时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外戚与宦官专权,正直的大臣难以在朝廷立足,对此,贡禹不置一词,他可不愿得罪那些权势人物,只给皇帝提了一条,即请皇帝注意节俭,将宫甲众多宫女放掉一批,再少养一点马。其实,汉元帝这个人本来就很节俭,早在贡禹提意见之前已经将许多节俭的措施付诸实施了,其中就包括裁减宫中多余人员及减少御马,贡禹只不过将皇帝已经做过的事情再重复一遍,汉元帝自然乐于接受,于是,汉元帝便博得了纳谏的美名,而贡禹也达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美国腊朋顿冉特公司总经理冉特曾经说过:“赞扬不会增加消费,但常会增加利润。”当然,他指的是管理企业方面对员工取的激励手段。无论是什么人,都有一种需要他人赞扬的心理倾向。事实也正是如此,人不分男女老少,职不分高低贵贱,都喜欢听到他人对自己的适当的赞扬。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不明白,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较为严重的政治关头,时常要下诏求谏,让臣下对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见,表现出一副弃旧图新、虚心纳谏的样子,其实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态的表面文章。有一些大臣却十分认真,不知轻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见,因而时常招来忌恨,埋下祸根,早晚会招来帝王的打击报复。但贡禹却十分精明,专拣君上能够解决、愿意解决、甚至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问题,这样避重就轻,避难从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做官的技巧已经十分圆熟老道了。
赞誉之词人人都渴求,人人都需要。称赞上司也有方法和技巧,如果称赞领导不恰当,反而会弄巧成拙,只落下一个“溜须拍马”的坏印象。称赞一个人,当然是因为他有出色的表现,但每个人在哪一方面出色却各有不同。有的人是专业技术水平高,工作成绩突出;而有的人则在社交方面有特长,有与客户打交道的能力。因此,在称赞上司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方式的称赞。
美国著名的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伊斯曼,捐赠巨款在罗彻斯特建造一座音乐堂、一座纪念馆和一座戏院。为了承接这批建筑物内的座椅,许多制造商展示了激烈的竞争。但是,找伊斯曼谈的商人们无不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一无所获。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美座位公司”的经理亚当森,前来会见伊斯曼,希望能够得这笔价值9万美元的生意。
亚当森被引进伊斯曼的办公室后,看见伊斯曼正埋头于桌子上的一堆文件,于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仔细地打量起这间办公室来了。
过了一会,伊斯曼抬起头来,发现了亚当森,便问道:“先生有何见教?”
这时,亚当森没有谈生意,而是说:“伊斯曼先生,在我等您的时候,我仔细地观察了您的这间办公室。我本人长期从事室内的木工装修,但从来没见过装修得这么精致的办公室。”
伊斯曼回答说:“哎呀!您提醒了我差不多忘记了的事情。这间办公室是我亲自设计的,当初刚建好的时候,我喜欢极了。但是后来一忙,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机会仔细欣赏一下这个房间。”
亚当森走到墙边,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说:“我想这是英国橡木,是不是?意大利橡木的质地不是这样的。”
“是的。”伊斯曼高兴得站起身来回答说:“那是从英国进口的橡木,是我的一位专门研究室内装饰的朋友专程去英国为我订的货。”
伊斯曼心绪极好,便带着亚当森仔细地参观起办公室来了,把办公室的所有的装饰一件一件地向亚当森作介绍,从木质谈到比例,又从比例谈到颜色,从手艺谈到价格,然后又详细介绍了他的设计经过。这个时候,亚当森微笑着聆听,饶有兴趣。
直到亚当森告别的时候,俩人都未谈及生意。你想,这笔生意落到谁的手里,是亚当森还是亚当森的竞争者?
亚当森不但得到了大批的定单,而且和伊斯曼结下了终生的友谊。为什么伊斯曼把这笔大生意给了亚当森?这与亚当森的口才十分有关。如果他一进办公室就谈生意,十有八九会被赶出来的。
亚当森成功的诀窍是什么?说来很简单,就是他了解谈话的对象。他从伊斯曼的经历入手,赞扬他取得的成就,使伊斯曼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把他视为知己,这笔生意当然非亚当森莫属了。
但是,在赞扬领导时,必须注意使用适当的赞美词句,过度的赞美,会变成一种令人反感的奉承。具体说,在赞美领导时应注意:
(1)选择好赞扬的词句
也就是说赞扬的运用也要像使用金钱那样,有价值需要时才使用。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准确地滥用赞扬,赞扬就失去了他的价值和作用。
(2)对不了解的人和事,不要随意赞扬
在还不了解上司的长处或需要赞扬的方面时,就满嘴赞美之词,会叫人感到你粗俗不堪。
(3)不要对别人的不足或缺陷进行赞扬
只要是优点、是长处,对集体有利,你可毫无顾忌地表示你的赞美之情。但是,对与领导的不足之处就要避免赞扬了。比如,上司写的字迹常使他自感不如小学生,而你却不分良莠,在各种场合赞扬上司的字写得如何漂亮,上司此时决不会高兴的,弄不好还以为你在有意挖苦他。
恭维赞扬不等于奉承,欣赏不等于谄媚。赞扬与欣赏领导的某个特点,意味着肯定这个特点。领导也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当受到称赞时,领导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并对称赞者产生好感。你的聪明才智需要得到赏识,但在领导面前故意显示自己,则不免有做作之嫌。领导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气凌人,而在心理上觉得难以相处,彼此间缺乏一种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