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心就是为了达到吸引周围人注意的效果,以满足自己所谓的自尊心。因此,为了表现自己,常采取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目。
据报道,某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偷窃案,作案者是两个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向其他的同学炫耀,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偷拿了自己家中的十万元钱,并在短短的三天之内便花光了所有的钱。
他们买名牌的衣服,到高级饭店吃饭,住豪华旅店,并且还专门包下一辆车带着他们四处享乐、炫耀,真是奢侈至极。
其中一位学生叫张逸德,其实家境并不宽裕,爸爸失业后改做小生意,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逸德从小几乎没有得到过母爱。
虽然家庭环境不好,但爸爸从来不让逸德在生活上受委屈,凡是别的孩子有的,逸德都会有。他觉得孩子已经缺少了母爱,如果在物质生活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所以爸爸平时总是省吃俭用,而对逸德提出的要求却从不拒绝,因而使他在同辈之中,总有“走路有风"的帅劲,为此他也十分得意。
再加上从小学到初中,逸德的学业成绩一直很好,在爸爸和老师的眼里,逸德始终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自从逸德上了高中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中同学的家境和他初中、小学同学落差很大。现在同学的父母都是高收入者,花钱如流水,身上穿的都是名牌,用的也是精品,相较之下,逸德显得非常寒酸,以前的优越感再也没有了。
由此,逸德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他不甘心落于人后,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爸爸要很多钱,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起初爸爸总是大方地给他,但后来爸爸实在负担不起,好几次都拒绝了他。
逸德知道父亲再也不能给他什么了,所以就动起了歪脑筋:“别人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这不公平。"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逸德开始偷同学的钱,好几次都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伙同另一位同学作案,被警察查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逸德事件”发人深省,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变成一名罪犯呢?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虚荣心是人的一种心理缺陷,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对人的危害是极大的。虚荣心严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行动,从不会客观地考虑实际的需求,心里想的只是面子,总是想做给他人看。你想,人活这一辈子,如果只想做给他人看,辛辛苦苦活着,只是为了还房子、车子的贷款,做人还有什么意思?人活着只是要炫耀给人看,那人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主要是虚荣心作祟。虚荣的深层心理是心虚。虚荣只是一种补偿作用,以竭力追慕浮华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表面上追求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很空虚。一方面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另一方面,即使达到目的之后,也惟恐自己的真相败露而恐惧。一个人如果永远被这来自两方面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们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
操纵术
虚荣的人被智者所轻视,被愚者所倾服,被阿谀者所崇拜,被自己所奴役。
6。饥饿疗法,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
从心理学上分析,每个人对来之不易的东西都会倍加珍惜,这是人性的特点,即使孩子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朋友,丈夫在美国深造,她独自带着儿子在国内生活。因为丈夫不在身边,她也常常要出差,所以只得把当时正上小学的儿子小明交给奶奶照顾。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她对婆婆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千万不要宠着他,能不花的钱就不要给他花”。
一天,婆婆来电话说:“你哥哥让他家女儿学书法,请了一个家庭教师,小明也想学,要不我给他交点学费,让他们一起学?"我的这位朋友没有同意。过了几天,她的母亲又打来电话说:“我看孙子是真想学,每次姐姐学书法,他都在门外偷偷地听。”但即使这样,我的朋友还是没有同意。
第三次,朋友的儿子自己打来电话,一边哭一边委屈地说:“院子里好多小朋友都学书法呢,我也想学,但是姐姐的老师不让我听课。妈妈你就让我学吧,我一定好好写,我一定要写得比其他小朋友都好。”这一次我的朋友同意了,用她的话说是”火候到了"。
于是她让婆婆给她儿子交了学费,开始让儿子学书法。这孩子学得格外认真,练习也非常自觉,从不需要大人督促。渐渐地,院子里学书法的小朋友大部分都半途而废了,而他却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取得了证书。
我的这位朋友经济状况很好,但她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一直采取这种
”饥饿疗法"。她的儿子如今已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朴实善良,乐于助人。谈及自己”教子有方",朋友总爱说一句话:"只有对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个人才会懂得珍惜。就算是小孩子也一样,所以得让孩子多受点挫折,太一帆风顺了不是件好事。”
这个朴素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只是常常被人忽视了。
理论学家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博士认为,当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他就会信任周围的人;反之则不信任自己和其他人。也就是说,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培养他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事实上越来越多新奇有趣的玩具,越来越多花样翻新的游艺活动,越来越高水准的物质生活,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及时得到满足……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幸福的感觉变得那么淡漠?这就是因为父母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反而降低了孩子的幸福感。可见,父母的包办和满足对孩子来说只意味着不必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孩子提出要求,父母马上满足,形成了对孩子有求必应的习惯,只会让孩子心理脆弱,经受不了打击。反之,延长实现要求的时间,孩子有“来之不易”的感受,并在等待的过程中增强了心理素质。所以,我们可以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我们也不要总是及时满足,让孩子感受过期待后,才会尤其珍惜这得之不易的东西。
操纵术
每个人对来之不易的东西都会倍加珍惜,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教
育孩子,那么定会让孩子在兴趣的基础上取得不错的成绩。
7。亲和效应
所谓亲和效应,就是指人们在交际应酬中,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这种接近会使双方萌生亲密感,进而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体谅。
进一步来说,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即一个人在其过去的已有经验的影响下,心理上通常会处于一种准备的状态,从而使其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专注性。
一般说来,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定势大致可分为肯定与否定两种形式。前者主要表现为对于交往对象产生好感和积极意义的评价,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对于交往对象产生反感和消极意义上的评价。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会更加乐于接近。这里的“较为亲近的对象”,往往是指那些与自己存在某些共同之处的人。这种共同之处,可以是血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可以是志向、兴趣、爱好、利益,也可以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毋庸置疑,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人们对自己人的心理定势往往是肯定的,自己人之间的交往效果也就更为明显。因此,在交往中,交往双方都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形成双方的共同点,从而使彼此都处于自己人的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