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些家长也抱有这种观念,用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决定一个孩子的好坏和能力,在他们眼里,孩子的考试分数比任何都重要,从而忽略了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而孩子也会为了达到家长的满意而出此下策。
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影响了学生在考试中的举措。有些班级“考试抄袭”成风,而由于监考老师的疏忽,作弊的学生侥幸过关,则日后愈演愈烈,如果孩子由于虚假的成绩而得到赞扬时,其他同学更会纷纷效仿。不仅如此,社会上一些夹带、剽窃,甚至请人代考等现象,也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良的冲击,导致作弊之风盛行。
了解了孩子作弊的真正缘由,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未雨绸缪,加强预防意识。家长和老师切不可把考试成绩当成评判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当发现孩子有作弊现象时,也切不可轻易、草率地给孩子扣上“不诚实”和“坏孩子”的标签,家长更不能因此而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打骂,一定要分析孩子作弊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治标更要治本。从而改正孩子作弊的不良习惯。
教师家长沟通,树立信念信心
在学习和教育等问题上,老师和家长应该及时沟通,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只有老师知道,而在家里的状况也只有家长了解,这就形成了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老师对学生在家情况知之甚少,为了更加了解孩子,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保持联系、互通有无,不要只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才请家长,弄得家长措手不及。而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在平时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积极营造诚信的学习气氛和严谨的考试氛围,引导和树立孩子良好的学习观、考试观,教育孩子胜不骄、败不馁。家长和老师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诚信,说话办事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为孩子创建诚信可靠的理念,从而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另外,家长和老师还要努力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有些孩子虽然在数学上可能是个“白痴”,但却在艺术方面有惊人的天赋和表现,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孩子树立信心。而在树立信心的同时,就是要让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念,让他们明白“诚实的失败”比“虚假的成功”更加重要,让孩子们懂得宁要“诚实的第三”,也不要“虚假的第一”,这个道理很简单,诚信是一个社会是否繁荣、是否昌盛的准则,它的缺失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的腐化与堕落。因此,无论是谁都要把诚信当成第一信念,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靠自己诚实努力换来的,虚假只能骗得了一时,而骗不了一世,因此,诚实的品德比分数更重要,这也是学生、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共同追寻的目标。
其实,作弊并不是不可饶恕的,关键是如何改正,老师和家长要正确看待,虽说这是一种欺骗行为,但从积极的角度上说也反应了孩子思想积极向上的意愿,只不过实现这种意愿的手段不是很光明。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展开战术,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如果为了一个虚伪的成绩丢失掉了诚信的美德,他们将遗憾终身,试着让他们在考场上那颗恐慌的心和恐惧的眼神,以及心灵的压抑和忐忑,恢复到原有的坦然和真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在轰轰烈烈的竞争中,让自己坦然磊落地踏出每一步。
9.一知半解闯天下
一知半解,这一成语源于宋严羽《沧浪诗话》,也见于清《唐宋诗醇》。《沧浪诗话·诗辨》里有:“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误。”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风格初学刘禹锡,后学李白。清朝时期的《诗醇》却有不同的观点:“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后来,人们便用“一知半解”来表示对问题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道的东西并不多。
明白了一知半解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孩子在学习上为什么总是出现那么多的错误,看来这都是“一知半解”惹得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周末,蓉蓉当着全家人的面,大大方方地背起了《三字经》,爸爸为此惊讶半天,没想到女儿小小年纪竟然会背诵这么长的诗经,爷爷奶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姑姑、姑父也都夸蓉蓉聪明。
正在全家人都为蓉蓉的聪明才智叫好的时候,姑姑家的小表哥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冒出了一句:“你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吗?”
蓉蓉站在那里愣住了,想了半天才说:“不知道。”
“不知道,你瞎背什么啊?”小表哥小唐一脸不屑的样子。
没想到,这却一下激怒了蓉蓉,“哼,那你还不会背呢?”说完生气地一转身跑了。
这个小小的风波并没有打扰家人的雅兴,都被两个孩子给逗得哄堂大笑,唯独蓉蓉的妈妈没有那么开心。
回家的路上,爸爸看着躺在汽车后座上已经睡着了的宝贝女儿,不禁感慨道,“没想到啊,蓉蓉这么聪明,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三字经》。将来啊,蓉蓉一定有出息。呵呵。”说着还竟然笑出了声。
“我怎么没你那么高兴啊?”妈妈冷静得让爸爸有点吃惊,“虽然蓉蓉会背诵《三字经》全文,可是她却不懂其中的意思啊?就像小唐说的‘瞎背’,只能说是一知半解。”
“你就是爱挑剔,”爸爸不以为然,“蓉蓉这个年纪能背诵就不错了。老师都给予奖励了,你这个当妈妈的还这么事。”
妈妈没有反驳爸爸,她心里暗暗在想:的确,因为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背诵《三字经》,并因女儿背诵的又快又好,而奖励了孩子一朵小红花。但是,孩子对背诵文章的含义却一点也不知晓,不免让妈妈感觉有点失望和遗憾,这种只知其表不解其意的背诵是否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而蓉蓉今天面对小表哥提问的态度,显然把这种一知半解的行为引以为荣,万一养成什么都不求甚解的毛病,可怎么办?于是对这件事的评价和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就此在妈妈心中画了一个问号。
虽然蓉蓉并不了解她所背诗文的含义,但总之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理解指日可待。看来这一知半解可能对问题还有些醒悟,不过只是了解的不那么透彻,但有些孩子的情况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他们很可能就是不懂装懂,不但对问题和事物不求甚解,甚至为了自己的颜面还可能给你一番自以为是、啼笑皆非的解释。
小勇平日里总是跟着爸爸“走南闯北”,由于爸爸是个职业的摄影师,也有意培养孩子,带孩子见见世面,所以常常带着小勇外出,但是小勇却有个不太好的毛病,总是不懂装懂。
暑假,爸爸又带着小勇出发了,这回爸爸带着小勇到了云南,这里可真是好地方啊!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秀美的山水,让人流连忘返。小勇简直是兴奋异常。跟着爸爸和叔叔们忙活了一天的摄影,晚上,大家住在当地居民家中。
晚饭,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其中有一道“炒饵块”,鲜香可口,大家吃的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小勇初次来云南,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是觉得好吃,在一旁自顾自地吃着。跟爸爸一起工作的叔叔们看着小勇吃得不亦乐乎,就故意问他,“小勇,你知道你吃的这个叫什么吗?”
“这个啊?”吃的正香的小勇忽然被提问,有点意外。心想,我怎么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啊?刚才还想悄悄问爸爸呢?但怎么也不能丢了这个面子,“年糕啊!这还用问吗,年糕你们都不知道?”小勇一边漫不经心的回答,一边想,就凭我这“老江湖”,你们还能蒙的了我?
没想到,小勇话音刚落,满桌子的人哄堂大笑。
“有什么可笑的,其实你们也不知道。”小勇有点心虚,但依然硬撑着。
“傻孩子,那叫饵块。”爸爸笑着解释着,“是云南的一种特产。”
“我知道,”小勇虽然感觉有点尴尬,但是依然不懂装懂,“不就是用面做的吗?”
又是一阵哄堂大笑,“那是用米做的。哈哈。”
此时,小勇简直就是无地自容,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看了两个故事,大家可能有所发现,其实这一知半解和不懂装懂很像是一对同胞兄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问题和事物不仅不了解,而且还自以为很正确,以掩饰自己的不足,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则笑话:
从前,有个不学无术的财主,但平时却假装斯文。这一年又到了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写对子,贴春联,财主也不例外,由于知识浅薄,只好请人帮他写。来人写的春联的上联是:“春回大地人增寿”;下联是:“福满人间笑满门”。财主一看,感觉并不满意,于是自己大笔一挥把春联改成,上联:“春回大地娘增寿”;下联:“福满人间爹满门”。结果第二天,路过他家门前的客人,看见春联,都笑得前仰后合,可是他却不明白怎么回事,还以为大家夸他的对联写得好呢,连连说:“请多多指教”。
由此可见,一知半解和不懂装懂,不但有损了我们的颜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虚荣扩大了“自我”,从而形成了自欺欺人的毛病。而孩子由于年龄的问题,对事物分析的不很透彻,更应该养成虚心好学的品质,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应及时给予教育纠正。
就像孔子所教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就是说,有些人自己无知却自认为什么都懂,硬充内行来做事,我没有这样做过。多读书、多听、多问,选择其中好的采纳;多看多亲身体验,然后记在心里,这就是知之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