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如何对孩子说不的案例 > 第2章 对孩子的不礼貌举止说不(第2页)

第2章 对孩子的不礼貌举止说不(第2页)

???在参加聚会,或有人来访之前,我们一定要事先告诫孩子,并对他的行为加以约束。家长可以跟孩子“约法三章”,制定规矩,明确告诉他在哪种情况下,他应该安静、有礼貌并把你对他的期望和可能会实施的措施告诉他,这不仅是让孩子有个心里准备,更是家长自己制定的原则。如果孩子没有遵守你和他的约定,在客人面前依然兴奋,把持不了自己,作为家长,当时一定要采用一些惩罚手段来管束他。通常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因为你在那种糟糕的情形下管教孩子而指责你。相反,如果家长当时听之任之,反而会让客人生厌。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如果做出了没有礼貌的行为会面对什么样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约束孩子的行为,让他从心里了解他这种行为的错误性。

了解孩子心理,多替孩子考虑

在大都市里,平日里孩子只和父母或爷爷奶奶在一起,在家里所做的事情都比较规律,家庭气氛比较沉寂,过于单调的生活,可能会使孩子感觉缺少新鲜的刺激。所以一旦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去了陌生的环境,气氛发生了变化,多了几分欢声笑语,从而打破了平时安静的环境,所以这很可能让孩子觉得新鲜,让平时待在家里觉得百无聊赖的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主动与客人说话,拉着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还有些孩子,表现欲非常强,总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夸奖。由于平日里自己的那些小成就爸爸妈妈早已看在眼里,不足为奇,于是好表现的孩子就特别希望能在陌生人面前表现,从而得到他们的赞美和夸奖,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

这时,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就要和蔼有加,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替他们着想。那些工作较为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来说,应该在节假日,多带孩子出门,逛逛公园、商店,拜访亲友,让孩子的感官得到充分的刺激,让他感觉碰到陌生人十分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在家里来了客人或随父母拜访时表现得过于活跃了。而对于好表现的孩子来说,家长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但一定要告诉他们“一山还比一山高”,这样他们会进步得更快。

注意自己的态度,给孩子适当的空间

???其实,对于孩子“人来疯”的表现,家长也不能全都怪罪在孩子身上。他的这种表现很有可能是家长自己造成的。比如,有些家长在客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总是显得十分高兴,有时还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将自己擅长的技艺表演给客人看,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教育。而孩子在受到家长和客人的鼓励之后,就同样会显得十分得意,时而久之,自然就为孩子埋下了“人来疯”的种子。

再有,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平日里对孩子管教得非常严厉,态度不好,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大减少。然而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或是带孩子外出做客,家长出于待客心态,不愿在客人面前职责和批评孩子,孩子的要求也会尽量满足。就连客人也会尽量顺着自己的意愿和行为,不会像父母那样总是禁止自己做想做的事情。所以虽然面对的是陌生人,但孩子反而会觉得轻松自在,可以尽情玩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放纵过了头也就成了“人来疯”。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别忘了你可能就是孩子情绪的风向标。而在如何安排孩子日常生活时,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与他们多交流,多与孩子一起游戏,释放孩子的压力。多给他适当的自由空间,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适当地让他们多玩一会儿,因为在玩耍中,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尽量让孩子在家里感受到民主的气氛,让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释放,那他们就不会在爸爸妈妈无暇顾及他们的时候趁机“发疯”了。

3.家长的“眼前花”

“眼前花”是北京的一句土语,是个贬义词。就是形容这个人有事没事地老在别人面前转来转去的,有点碍眼、讨人嫌的意思。其实,说某某是“眼前花”不单单指孩子,但孩子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原因,爱缠着家长,而有些孩子无论家长有事没事、忙与不忙,都缠着家长寸步不离,弄得家长心烦意乱,耽误了重要的事情。

雯雯是个胆小的孩子,虽然都4岁了,但还不敢一个人睡觉。每天寸步不离地缠着妈妈,无论妈妈做什么,她都跟着。妈妈也总是因此无奈地笑称她就是个“眼前花”。

由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在其他省市且身体都不好,不方便过来照顾雯雯,所以自从有了雯雯后,妈妈一直在家做专职太太,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从没离开过雯雯身边。眼看雯雯已经4岁了,而且越来越离不开妈妈,爸爸就出主意让雯雯上幼儿园,这样可以锻炼一下雯雯的独立性。妈妈觉得有道理,就打算送雯雯去幼儿园适应一下集体生活。

去幼儿园的第一天,雯雯就一脸的不高兴,推三阻四地非要妈妈也一起陪着去,妈妈和爸爸耐心的疏导了很久,她才答应。

妈妈好不容易把雯雯交到了老师手上,刚跟雯雯说完“再见”转身要走,雯雯上前拉住妈妈的裙摆,死活要跟妈妈回家。妈妈怎么劝都不行,老师也上前跟雯雯将道理,还让其他小朋友拿玩具叫雯雯一起玩,可不管用什么方法,雯雯就是不让妈妈走,一个劲地大哭大闹。“传染”得别的小朋友也跟着大哭。老师怕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情绪,也怕雯雯着急生病,只好让雯雯的妈妈先把雯雯带回家,好好跟她商量好了,明天再送来。

没办法,妈妈带雯雯回了家。一进家门雯雯就像只小蝴蝶一样欢乐起来,依偎在妈妈身边,一会儿“妈妈——”、一会儿“妈妈——”的叫,弄得妈妈哭笑不得。看着女儿离不开自己的样子,妈妈下定了决心,一定要送雯雯去幼儿园。

第二天,妈妈又带着雯雯去了幼儿园,和昨天一样雯雯又哭又闹就是拉着妈妈不放手。但是今天妈妈没有心软,“雯雯,昨天你不是已经答应爸爸妈妈了么,今天到幼儿园和小朋友玩。雯雯是个好孩子,不能说话不算数啊!”妈妈耐心地教导着雯雯,“妈妈答应雯雯,下午妈妈第一个来接雯雯,还给雯雯买动画书,好吗?”

“不好,我要跟妈妈回家!”雯雯哭闹着。“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跟妈妈回家。”

“雯雯,老师一会儿给你讲好听的故事,好不好?”老师也哄着雯雯,“你看小朋友们都看着你呢,他们都等着和你一起玩呢。”

小朋友们也懂事地过来拉雯雯一起玩。这样众人死说活说,老师才将雯雯拉进了幼儿园教室,妈妈终于如释重负地走出了幼儿园,雯雯的哭声却还不断的回响在她耳边。

妈妈本以为,只要自己狠下这一次心,以后孩子就可以不在缠着家长,独立了。没想到,刚刚过了下午2点钟,老师就打来了电话,“雯雯妈妈吗?请您赶紧到幼儿园来一趟,雯雯病了!”

妈妈放下电话赶紧跑到了幼儿园。看见女儿满脸泪水地躺在小床上,嘴里不断地喊着“妈妈”,雯雯妈妈眼泪扑簌簌地落了下来。“雯雯妈妈,您也别太着急了,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可能有些不适应,有些着急上火。刚才医生已经给孩子看过病了,说没什么大碍,就是有点急火,您带孩子回家调养两天就好了。”

雯雯妈妈感激地点了点头,抱着雯雯回了家。

晚上,爸爸和妈妈坐在孩子的床边,看着躺在床上玩儿玩具的女儿,相互叹了口气,“这以后可怎么办啊?孩子总是离不开家长,长大了可怎么办啊?”妈妈小声地跟爸爸商量,“没关系,咱们慢慢来吧,我看这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啊!”爸爸焦虑地回答着,“不过从这以后,咱们不能再这样惯着孩子了,必须要让这个小‘眼前花’独立。”

爸爸妈妈相互点了点头。

这些被家长戏称为“眼前花”的孩子,一刻也离不开家长,只要见不到就大哭大闹,直到见到家长时才安定下来,有些孩子甚至睡觉时也必须和家长同床,否则就不肯入睡。如果长此以往地继续下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但还是改变不了这个习惯,依然缠着家长,那么做家长的就必须探寻一下孩子这一过度反应的原因,并耐心地解释、劝导,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转移其注意力,培养独立习惯

孩子长期视家长为依赖对象,成天像“眼前花”一样缠着家长,一时一刻都不放松。而过分的依恋也会成为过分依赖。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家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性格懦弱、乖僻,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很难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竹子一样,一层层剥去外衣,渐渐摆脱“父母的保护层”,一点一点脱离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形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格。但如果在孩子2岁以后还没有完成从依赖到独立的成长过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性人格。因此,家长从小就要教育孩子独立自强,培养他的独立习惯。

就像我们故事里所说的雯雯一样,对与不想离开家长、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大部分小朋友还没有到来之前,就把孩子送去。但家长不要马上离开,要先和幼儿园老师沟通,说明孩子的情况,并陪孩子一起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等孩子被他喜欢的事物吸引时再离开。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家长走了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也就不会又哭又闹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对家长的依赖自然就渐渐减退。

2岁以上的孩子思想里已经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但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较差,因此常常会把想做的事情办糟。而这时,家长千万不要严厉批评,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而改为家长代为孩子做事。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失败感,以后会更加依赖家长。家长一定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原因,从而自己将事情办得更好。

给予自由空间??独自认知领悟

面对过度依赖家长的孩子,就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耐心和有意的教育,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还小,需要或依赖家长是很正常的事情,等孩子长大了自认而然就会脱离父母的“保护伞”。其实不然,如果家长在无意中不断地帮助孩子,不给他独立认知的空间,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更加依赖的心理。

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应该有意识地疏远孩子,给他们一个自己活动的空间。

不要孩子一哭闹,就赶紧抚慰。更不要事事提醒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插手,即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替孩子代劳,生怕孩子遇到坎坷和困难,甚至不离他左右。这会让孩子习惯于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和无形的大手在他的左右保护他,一旦没有,孩子就会不适应而感觉没有安全感。

作为家长要尽量帮助孩子逐渐理解“独立”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小动物,让他们看到小动物一旦长大就要离开父母,自己独立觅食生活。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狐狸的故事”,一旦小狐狸长大,老狐狸就会把小狐狸轰走,让它们自己生活。让孩子明白长大了就不能再依赖家长,要学着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摆脱过度依恋,学会社交本领

一般说来,小孩子跟随父母这种依恋行为,是完全正常的,随着孩子自主性的增强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孩子会逐渐摆脱父母,变得越来越独立。如今,城市里的孩子大多住在高楼里,平时除了去幼儿园很少和同龄孩子一起玩耍,而他们的性格也很可能因此变得胆怯、孤僻、不善交往,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而父母过分的关照,更增加了孩子“依恋过度”,成天“缠”着父母,寸步不离。为了避免或克服这一不良习惯,家长应该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图书或绘画工具,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玩。当孩子独自游戏时,父母可逐步拉大与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让孩子渐渐适应与父母的短暂分离。

为了摆脱孩子过分依恋家长,家长还应该帮助孩子尽早形成社会化功能。家长可以邀请邻居或亲友的孩子来家里做客,或者带着孩子到亲戚朋友家做客,满足孩子结交朋友、与人交往的需求。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旅游、看展览,开阔孩子的眼界,增强他们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度。这样就会分散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帮助孩子形成完善的人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