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道德经应用智慧 > 第五章 学习的智慧(第2页)

第五章 学习的智慧(第2页)

老子很重视人的厚道,老子认为“道之华”为“愚之始”,即髙尚的道德是纯真朴实的,如偏于奢华,则是愚昧的开端。他还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为人要仁慈大度,多为他人着想,对诚实上进者抱以激励之心,对消极后进者亦给予关怀和帮助,以诚信之心去感染转化他人,从而创造出一种同心同德的群体气氛。“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即修德养性之最终目的不仅要用于自身,而且可用于社会、国家,要让品德的光芒普照人间。

唐代《国史补》中记载了一个“呷醋节帅”的故事,一位名叫任迪简的判官,一次赴宴迟到,按规矩该罚酒。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错把醋壶当酒壶,给判官倒了满满一盅醋。任判官一喝,酸不可忍,怎么办?他知道军使李景治军极严,如讲出来,侍卫必有杀身之祸,于是咬紧牙关,一饮而尽,结果“吐血而归事情传出,“军中闻者皆感泣”,无不赞扬任判官的厚道,他从此更加受到众人的拥戴。

厚道得人心,人们常常称许那些善于大处着眼不计前嫌的人“有政治家的风度”,这种风度不应当仅属于政治家,我们都应这样为人处事。对同志、上级、下属、同事,厚道意味着谅解、体贴、信任、爱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厚道待人,不但赢得友情和尊重,而且往往是加倍的。

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不论何时何地,人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发展,都要结成群体和衷共济。谁都不可能独往独来,谁都喜欢厚道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厚道无异于被人群弃绝。

为人要诚朴,就是要诚心诚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诚朴”还要求人有独立人格,得势时不要霸道、不要仗势欺人,失意时不要媚俗、不要趋炎附势。“诚"是个人和社会一切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基础,如果个人与社会都不讲究“诚”,那么任何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个人信誉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础就会动摇。

[妙语箴言]

"做人要厚道”其内涵外延无限延伸,语境随意得放之四海而皆准。"做人要厚道”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传统美德,在大讲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今天,不但需要发扬光大,而且应该成为人人具有的一种涵养。

不要为名利舍掉一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憲径。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释义]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

[自我解读]

《儒林外史》记载,元朝末年,有一人名叫王冕,在诸暨县乡村居住。七岁时亡父,他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到村中学堂里去读书。他十岁时因为家里穷,只好到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得几钱银子,又有现成饭吃。这样,王冕也没有什么不乐意的。

王冕边放牛,边读书。一天大雨过后,景色清新优美,湖里有十来支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会儿,决心学画,便托人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画到三个月后,那荷花的精神颜色无一不像,便有人来购买,名声渐渐传出去了。自此不愁衣食,便愈发自由自在。

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书法家回乡居住,见到了王冕的画,爱不释手,即约王冕相见,王冕推辞不去,无非是不想趋炎附势,招灾引祸罢了。知县来请,也躲到一边不见。王冕怕大祸临头,就出远门去了。他在外边租了间小门面,卖画卖字,聊以度日。县里几个俗财主,见到王冕的画儿,时常要买,王冕被闹腾得不耐烦,就搬走了。母亲病倒在床,临终前对王冕说:“我眼见不济事了。这几年来,人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有学问,劝你去做官。做官怕不是光宗耀祖的事,我看做官的都不得有好下场。况且你的性情高傲,更容易惹是非。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王冕含泪应诺。

不过一年有余,天下就大乱了。朱元璋拜请王冕出山,王冕不从,更引起朱元璋的好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请王冕出来做官,授予他咨议参军之职,但使者到来时,王冕早已连夜逃往会稽山中去了。后来得病在家中安然去世,被山邻安葬。

在名利问题上,得失的对立似乎特别明显。然而究其实,两者总是相互转化的,得到反而意味着失去,失去反而意味着得到,甚至得失的不仅是名利,还有身家性命。在形式上放弃它,反而能够永久地保存。当刘备将死时,此时三分天下之势已确立,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是人杰,就劝他如果儿子阿斗可以辅助就加以辅助,如果实在上不了台面就自己做君称王罢了。而诸葛亮未必不是做君主的料,他甘做人臣,这似乎没有得到人主之高位与尊荣,但千载之后,他的英名却比任何一位皇帝都高。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他与历史与汉文字永久性地联在一起。如果他废阿斗自立,那他前半生的一切英名,都将被篡权者的恶名所掩盖。这正是最大的得到。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拉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拉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拉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是要能进行自控,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分寸,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名利之争而舍弃一切。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老子所说的淡泊名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节制,莫为名利遮住眼。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如果真有人对此能坦然受之,那这个人的品质也就算恶得可以了!大彻大悟的老子深知追名逐利的危险,所以他告诫世人不可为名利舍弃一切,走上邪路。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叫做《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给别人看。宋之问便说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说:“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宋之问、拉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即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经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迷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一些颇有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追求,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上邪道。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

俗话说:“退一步阳光大道,进一步死路一条。”追求名利是人类的一大弱点,是害别人也是害自己的祸患。应谈笑看名利,努力追求事业,但不为名利牵累。

[妙语箴言]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德经?第一章》

[释义]

所以,我从来都不希望通过什么观得大道的奥妙,只是常常希望通过什么观得大道的行迹。

[自我解读]

有位大学教授曾经在毕业典礼上说道:“我们教育学生就像猎人学打猎一样,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猎枪,而不是老让他们带着干粮。”的确,如果说“熟练使用猎枪”是猎人生存的基本保证,那么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灵活运用知识”。

今后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个个戴着高度眼镜,只会做题,背概念,甚至不会剥鸡蛋皮的那种所谓高学历的“人才”。

居里夫人曾说过:“知识只有在探索中才会充实。”所以,她守着自己的诺言完成了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岀来。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仅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对科学的极端热情与探索精神,这使她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物理与化学两项诺贝尔奖的人。不错,或许我们没有办法像居里夫人那样在人生中完成这样伟大的功绩,但我们面对科学与知识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永远要执着,要充满好奇,要去探索。现在是应该彻底改变我们现有的这种被动接受的时候了。尽管我们很会做题,尽管我们的成绩很优秀,尽管我们将书中的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需要用时,我们能信手拈来,学以致用吗?

想取得成功,就要首先“做最好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质和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强调:对于外来的事物,要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去挑,自己去拿,而不要等待别人的抛给,要学会借鉴、吸收与创新。

[妙语箴言]

对待知识的态度同样应该有鉴别与创新。我们不应该毫无意见地全盘接收,也不能在学习中钻牛角尖。知识没有完全的对与错,更不会有尽头。而我们就应该做一个勇敢探索的掌舵手,尽管在知识的海洋里会有狂风,会有暴雨,尽管我们不可能到达海洋的尽头,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过程中磨炼自己,充实自己,培养自己。中国有句古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去领悟和发现真理。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