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道德经22个超实用的人生智慧 > 第六章 管理的智慧(第2页)

第六章 管理的智慧(第2页)

老子认为,管理者应在掌握控制权的前提下把权利授予下属,不随意干预,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

我们知道,军队里的元帅和将领,是不会亲自冲锋陷阵的,他们的才能在于调兵遣将,运筹帷幄。而现代企业的领导,也没有必要事必躬亲,但必须具备使用人才、调遣人才的能力,让你的下属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样你的企业才能永远充满活力,你的创业才能成功。的确,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做老板的或其他管理人员,也需要“抓大放小”,给你的下属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这是衡量一个老板、一个领导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

一看到“事必躬亲”这个成语,我们有许多人肯定想到的是《三国演义》中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军师诸葛亮。这个为了帮助刘备以及刘备的儿子恢复汉室的丞相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为了使摇摇欲坠的蜀政权不至于加速灭亡,可以说做到了“事必躬亲,可惜的是,诸葛亮的

本事再大,也没能力力挽狂澜,恢复汉室,最后抱病死在了五丈原。不过,诸葛亮与其说是病死的,倒不如说是累死的,他就是让“事必躬亲"活活累死了。诸葛亮的悲剧就在于太相信自己,而总是不相信别人,不相信自己的手下,自然也就没有将别人可以做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没有充分“放权”。因为你诸葛亮的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做了。

在人的身上的确潜藏着巨大的潜能,人也的确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人毕竟是人,而不是万能的上帝。所以,你不可能懂得天下所有的知识,你也不可能熟练地掌握天下所有的技艺,你更不可能做完天下所有的事情。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了解了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有各行各业的分工,你也就了解了一个成功创业人士要走向成功绝不会仅仅靠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冲锋陷阵。

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突出特点,也就是它不同于古代作坊式生产,而是以流水线式的生产为基本模式,即集体的力量越来越重要,甚至任何一个产品,单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是无法生产的。比如电视机生产,除了电视机研制者,还有设计师以及每个零件的生产者、安装师等等。如果一个人想造出一台电视机,而且每个部件都是自己设计、生产的话,天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生产出来。管理是一门艺术。

在实际工作中,你可能会遇到这种情景,当你的下属由于无法解决某个问题而感到苦恼的时候,作为一个领导或者老板,你肯定要为他出主意、想办法,提供一些你自己的工作经验或者是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给他,但很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往往会弄巧成拙。尽管你已经用了你认为最温和的语气在对你的下属讲话,但你从他的脸上分明看出了他的一种屈就的神态,他在表面上可能接受你的建议或者意见,内心里却未必就服气。这并不是你的意见不正确,或者你的建议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仅仅是因为你是上司,你的语气中分明含着不相信他的成分,起码在他看来是如此。

如果你在自己的工作中真的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不妨对你的下属表示:如果是我,我会对目前出现的这个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那么你呢?以类似这样的方法来指导你的下属,不但可以始终保持着你的立场,同时非常自然地将你的意见和想法传达给了你的下属,而他从中却听出了你在与他商量,甚至他会认为你是站在他的立场上来帮他解决问题。这样,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个好的管理人员,懂得“更精明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这并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将责任交给信任的下属,与下属各负其责,各得其所。充分授权给你的下属,在“抓大放小"的前提下,把本来属于下属的工作或者适合下属的工作,以及完成这项工作所需要的权威坚决地交给下属。这样不但可以将你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对你的下属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西方管理学者卡尼奇说:“当一个人体会到请别人帮他一起做一件工作其效果要比他单独去干好得多时,他便在生活中迈进了一大步。”卡耐基说:“我知道得不多,但我手下有很多人都知道怎么去把事情做好。”假如有人可以比你做得更快、更好,不妨请他们来做。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经理人与专业人士在工作上都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杂事中。这项针对95个办公室中1700多位员工所作的研究发现,经理人与专业人士的工作时间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在他们的本职工作上。几乎在每一个办公室里,完成一份工作所使用的经理人和专业人士都比所需要的多得多,而后勤人员则太少。萨森的建议是:雇用后勤人员去做事务性的工作。如果一个机构的高薪专业人员花了很多时间在做复印、装信封的琐事,这绝不是在省钱。管理者千万不要企图自己来单独完成某一件事情,你必须精于与你领导的团队里的每一个聪明的家伙打交道,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并充分激励他们。

学会授权首先要找对恰当的授权时机:当下属中有人比你还了解这件事情时;当下属中有人处理这件事情比你还老到时;当下属中有人比你更适合处理这件事情时;当下属中有人处理这件事情比你有经验时;当下属去做这件事情比你亲自去做成本更低时,这些时候都是授权的好机会。

最不恰当的授权时机是:在公司刚开始进行大裁员,发生恐慌时,或发生大变革还未稳定下来时。因为那时你的员工的情绪还很不稳定。其次授权要负责任,不负责任地下放职权,不仅不会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不满。

有的管理者每次向下属交代任务时总是说:“这项工作就拜托你了,开始都由你做主,不必向我请示,只要在月底前告诉我一声就行了。”这种授权法会让下属们感到:“无论我怎么处理,老板都无所谓,可见对这项工作并不重视。明最后做好了,也没什么意思。老板把这样的工作交给我,不是在小看我吗?”高明的授权法是既要下放一定的权力给下属,又不能给他们以不受重视的感觉;既要检查督促他们的工作,又不能使下属感觉到有名无权。

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就必须深谙其道。再有你要确定你真的授权了。你也许一天到晚想的是授权,甚至一周开两次会议来讨论授权问题;你也许还上过关于授权的培训课。但是,当你一直在谈论授权时,你是否真的去实行了?真正有授权的组织不会谈论这个问题,而那些大谈特谈的往往缺乏授权,它们过去花了很多时间去剥夺每个人的权力,所以才会猛然发现授权是个天外福音。

事实上,真正的授权最自然不过,人们都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并且认真去做,就像蜂巢里的工蜂。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忠告:把你或任何人都不愿做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并不是授权,而是派定任务。适当地这么做一两次可能是必要的,但是这无助于增长他们的荣誉,也并非在鼓励他们,而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恐怕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所以,为了能把你真正地解放出来,你因此要学会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甚至是决策性的工作,还有使下属有所收益的工作授权给他们,让他们去做。这首先建立在你充分信任你的某些下属的基础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其中的道理,你可能比谁都清楚。因此,在你授权的时候,别忘了把整个事情都托付给对方,同时交付足够的权力好让他做必要的决定。这和说“只要照着我的话去做”完全是两回事。

香港金融界巨人、新鸿基银行有限公司主席冯景禧先生,就是一个善于授权并因此而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典范。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开始了创业,他与友人一起开办了新鸿基地产公司。由于他善于经营,该公司很快就成为香港一家规模较大的房地产公司。1969年,冯景禧创办了新鸿基证券公司,并在新成立的远东股票交易所得到了一个席位。也正是因为这个席位,使新鸿基的股票能够上市交易。从此之后,新鸿基证券公司逐渐

成为香港最大的股票经纪行和经营多种业务的独立机构。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冯景禧使这家原来只有八位职员的经纪行一跃而成为拥有上千名职工的大公司。同时,新鸿基还与美国、法国等财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除此之外,在伦敦、马尼拉、新加坡、纽约、北京等地开设了办事处。到上世纪90年代,新鸿基银行资产已达42。6亿港元。

冯景禧在事业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在经营上与欧、美公司联营,在经营策略上奉行多为零散的小户服务的宗旨,更重要的得益于在网罗人才和使用人才上的成功。冯景禧认为,财物欲尽其利,管理欲尽其力,这都少不了人才的力量。但人多为患,关键就在于合理地组织和使用。在管理方面,冯景禧实行“精兵简政”的策略。这不仅省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减少了领导层次,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扯皮推诿,有利于锻炼人才。

冯景禧常说:“服务行业的财富靠管理,而管理又是靠人去实行的。”冯景禧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能以宽宏的气度和细密的观察,做到知人善用。他用人的艺术熔东西方优点于一炉,既有西方人科学的求实精神,又有东方人和谐的情绪气氛。在日常管理中,冯景禧采取分权放权的方法,让自己的下属多抓具体的事情,一般的日常事务,他更是极少过问。他的主要精力是集中于处理公司内外政策方面的事情和发展新的业务,公司里的日常事务由各部门经理作对口性处理,他一般都不干预。

冯景禧有五个孩子,但只有一个在新鸿基任职,而且,他的孩子像公司里的其他行政人员一样,并无特权。冯景禧的这种管理方法,是典型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他的成功也在说明着这种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切记,把权力交给你的部属,充分放权给他们,这样,不仅解脱了你,也会使你的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妙语箴言]

合理授权要讲究方法,你需要用心想一想:我授权的时机对吗?我是否授权过度了?我真的授权了吗?正确授权的关键一条是必须善于使用德才兼备的干部,把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上;其次,必须坚持不干预下级工作的原则,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用害怕使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领导变引导的魅力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道德经?第十七章》

[释义]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一等,人民亲近并赞美他;再次一等,人民害怕他:最次一等,人民轻侮他。

[自我解读]

从古到今,研究君学的人无不认为,“无为而治”是君学的最高标准,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人,是天下第一流的领导。

从《易经》到老子、孔子、庄子,以及后来各代的权威学者,无不一致认为这一标准是天经地义的正确道理。君主作为古代国家中的最高领袖人物,所以君学就是指领袖学而言。《易经》中说:“易,没有思虑。寂然不动,就有感觉通融天下。不是天下最高神人,谁能做到呢!”又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无思无虑,就是顺应之功,自然之至,无为之极。无为,就可以静然而应、感通于神,自然有所成就。

老子说:“道常没有作为而又无所不为,君王诸侯能遵守它,万物都会自然化育。”又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我无为而t民自化,我善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没有欲望而民自然纯朴。”

“因为圣人无为,所以没有失败;没有固执,所以没有损失。”“因为无为而治,所以,就无所不治。”“为无为,事无事。”又说:“要想取得天下而去强求它,我看他不能得到。天下的神器,是不可强求,也不可执著。强求的人失败,执著的人也会失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