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历经千门万坎,洞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我们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讲“骨气”,到头来,不但被拒之门外,而且还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学会低头,该低头时就低头,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它既是人生进步的一种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风度和修养。
做人要有锐气,但锐气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自己的内心,但锋芒却给别人压力,方圆之人都尽量避免这一点。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老不大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总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然而,人际交往中,锋芒最容易刺激他人。只要留意周围的同事就会发现,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同事,都比较圆滑,毫无棱角,语言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他们好像都是庸才,其实其中不乏才智超群的人。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倘若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就是因为言语锋芒的缘故,之所以会这样,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而有经验的同事,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了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猛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能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10。装作不知最聪明
与人交往过程中,如果你能顺利地看透对方的本意,事情是不是就算完了呢?不,双方的斗智这时才真正开始。能透视对方的内心,只不过使你得到一种有力武器罢了,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使用抓在手中的这把利器。如果不懂得使用的方法,只知道手拿利器乱挥乱舞,不但不能击中别人,相反很有可能伤害到自己,因此切勿乱用这把容易伤人的利器。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但杨修却不安分起来。
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怀疑的!"
还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亲自来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造窄些。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
总之,杨修其人,有个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聪明。当然,光是这些也还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谁想他后来竟渐渐地搅和到曹操的家事里去了。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自己选择接班人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而那些有希望继承者,也不管是兄弟还是叔侄,简直都红了眼,所以这种斗争
往往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却偏偏要不识时务地挤到这场危险的赌博里去,而且还忘不了时时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长子曹丕和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选择继承人的对象。曹操经常要试探曹丕、曹植的才干,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于是开始找岔子要除掉这个不知趣的家伙了。
结果,机会果然来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膀臂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被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又耍起自己的小聪明来,居然不等上级命令,只管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知道以后,他竟说:“魏王传下的口令鸡肋可鸡肋这玩意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久驻无益,不如早退,所以才先准备起来,免得临时慌乱。”曹操非常生气,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悬挂在辗门之外,以示不听军令者。
虽然曹操事后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论,杨修之死也确实罪有应得。试想两军对垒,是何等重大之事,怎么能根据一句口令,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随便行动呢?无论有没有前面所说的那些芥蒂,单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杨修其人是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只相信自己,不考虑事情后果的。杨修的这种做人手腕,确实值得考虑,我们只应把他作为前车之鉴,切不可把他当成聪明楷模。
对于自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自负的人,不要直接谈到他的计划,可以提供类似的例子,从暗中提醒他。
要阻止对方进行危及大众的事情时,需以影响名声为理由来劝阻,并且暗示他这样做对他本身的利益也有害。
想要称赞对方时,要以别人为例子,间接称赞他;要想劝谏时,也应以类似的方法,间接进行劝阻。
对方如果是颇有自信的人,就不要对他的能力加以批评;对于自认有果断力的人,不要指责他所做的错误判断,以免造成对方恼羞成怒;对于自夸计谋巧妙的人,不要点破他的破绽,以免对方痛苦难过。
说话时考虑对方的立场,在避免刺激对方的情况下发表个人的学识和辩才,对方就会比较高兴地接受你的意见。
不用多说大家也会知道,以上的进谏方法,适合于下级对上级,也可适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替他考虑分析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真正取得对方的信任。
总而言之,当自己看穿对方心意之后,千万不要露出破绽,装作不知道,让一切计划进行得很自然,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受伤害。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有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邸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景。隐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眺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隐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隐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隐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隐斯弥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当一个人看透对方心意后,要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是相当困难的,其困难的程度或许更甚于透视对方心意。所以做人的手腕,当以明白自己该
怎么做为第一大要,否则就会糊涂行事,不但办不成事,而且还会增添更多的麻烦。按照成功学的原理,为人处世必须牢记“明白”两字,才能明察秋毫,判断是非。否则眼前就会被“迷雾”笼罩。
现代的人心透视术也正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完全失去了透视人心的意义。不过,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辛苦得到的透视人心武器,究竟应该如何运用,这要视各人的立场来决定。例如:
对方自以为得意的事情,我们要尽量加以赞扬;对方有可耻事情的时候,要忘掉不提。
当对方因为怕被别人议论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时候,应该给他冠上一个大义名分,使他具有信心放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