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蜜腹剑"是小人品格真实的写照。“口蜜”只是为了麻痹对方,而“腹剑”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对付这类小人,一定要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留意一下身边的小人,尽可能免遭他们的伤害。但如果不幸你没能躲过那些射来的暗箭,只要我们不把这种欺骗和陷害梗塞入心,就会摒弃许多个人的痛苦和烦恼。
7。远离狗仗人势的小人
明宪宗时期,政治黑暗,危机四伏,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异常尖锐,李子龙暗通太监韦舍、鲍石、郑忠等人阴谋刺杀宪宗皇帝,虽然锦衣卫及时发现并法办了叛贼,但这一事件使明宪宗深受刺激,很长一段时间还心有余悸。本来自即位之日起就缺乏一种安全感的明宪宗,此时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他感到拥有五六万人的锦衣卫和尽职尽责的东厂特务也难以确保他的安全,于是决定设立新的特务机构——西厂。
他从锦衣卫官校中选拔精明强干、善于侦查的人员,成立了约有十多万人的特务机构,直接受皇帝操纵,具体事务由他最信任的大太监汪直来主持,主要任务就是保护皇帝的安全。
明宪宗为了自己的安全,豢养了一大批特务走狗,一些奸邪小人在保护皇上、缉查逆贼的旗号掩饰下,无恶不作,草菅人命。
锦衣卫百户韦瑛,本属地痞无赖之流,后来为了混出个名堂,就冒充内官,改名换姓,随军征讨延绥。韦瑛本来就是个心狠手辣、不怕死的人,作战中他偶一表现,露了几手,便被提升为锦衣卫百户。他渐渐尝到了权力的甜头,野心也就随之膨胀,一门心思向上爬。他看到大太监汪直平步青云,志得意满,备受恩宠,权势日重,便净身投靠汪直,成为汪直的心腹和最得力的干将。二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经常密谋陷害无辜之人,大兴冤狱。
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二月,建宁卫指挥杨晔和他的父亲杨泰,在家乡福建建安县被仇人虚构罪名枉告一状。说起来,杨家也算是门第高贵的官宦世家,他又有一个在京做官的姐夫。可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杨晔感到大祸即将临头,为了避祸,他同父亲商议后,决定奔赴京城。经过几千里的风餐露宿,父子俩来到京城,躲到杨晔姐夫、礼部主事董屿家中。看见丈人与内弟狼狈的样子,董屿深感意外,待问明情况后,董屿觉得事情很难办,罪名虽属莫须有,但只怕弄假成真。想来想去,别无良策,三人相对无言,一筹莫展。最后,董屿决定去找韦瑛帮忙,请他责令有关部门据实详察,秉公办理此案。
董屿找到韦瑛,向他说明杨晔一案的实情,恳请他帮助。韦瑛连眼皮也不抬地听完董屿的倾诉,心里盘算着如何打发董屿。论交情,他与董屿没有什么私人间的往来,而且董屿为人憨宜正派,平日里不肯与他为伍,现在实在没办法了才主动上门求他。韦瑛心里一气就想回绝董屿,又转念一想,自己新近投靠汪宜,却一直没办过漂亮的案子,没法在主子面前来显露自己的才能,以取得主子的赏识和完全信任,今天可是天赐良机,该是自己立功的时候了。想到这,韦瑛的脸上露出了阴险的笑容,他当即答应替杨晔通融,请董屿放心。
送走董屿,韦瑛立即赶到汪直家中,将杨晔的官司添油加醋地密告给汪直说:“杨泰、杨晔父子杀人犯法,携带大量金银财宝畏罪潜逃,躲在董屿家中。暗令董屿行贿官吏,替他开脱罪名以缓其狱。”汪宜听了,立即下令逮捕了杨泰、杨晔及董屿,将他们投入监牢,又假造圣旨抄了薫屿的家宅,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证据,汪直不肯善罢甘休,他指使酷吏用刑,强行逼供。杨晔被打得体无完肤,实在受刑不过,就随口编造说曾将一笔钱财寄存在兵部主事杨仕伟家中。汪直得到这个口供后,让韦瑛连夜带人闯进杨家,大肆搜查,并逮捕了杨仕伟,将其打入牢狱,还将杨仕伟的妻子一并带回进行审问。任凭汪直、韦瑛怎样费尽心机、用尽酷刑,此案一没有人证,二没有物证,仍无法将杨泰、杨晔父子判刑。
最后,杨晔受尽折磨惨死在狱中,杨泰被“莫须有”的罪名处斩,杨仕伟也被贬了官。
韦瑛在杨晔一案中大显身手,立了大功,从此深得汪直倚重,视他为左膀右臂,委以重任,罗织冤案时,往往以韦瑛为急先锋。在追随汪直的
日子里,韦瑛也变得更加毒辣、凶残,睚眦必报。
依权附势是这类人基本的生存方式,只要依附的人暂时还靠得住,还有可利用的价值,他就会卑躬屈膝,以虚伪的忠诚来换取最大的利益。
一味的忍让和迁就,只会使那些狐假虎威者更加猖狂放纵,我们要敢于拒绝这类人,可以暗示他如果不加以制止自己的言行,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最好还是远离这种狗仗人势的小人,不要让他打扰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8。见利忘义是典型的小人嘴脸
见利忘义是典型的小人嘴脸。这种人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不讲信用,不懂感情,奉行“有奶便是娘”的实用主义原则,与人交际是为我所用,谁对自己有利就依附谁、巴结谁、紧跟谁。需要时,可摧眉折腰寻找后台;遇事时,便溜须拍马拜门槛。在权势面前唯唯诺诺,吹吹拍拍,一旦达到了目的或一朝得势再用不着他人时,立即撕下虚伪的面具,又不断地去巴结新主,寻求新的靠山。这便是“小人爱财,不惜弃道”。这种人只能共得富贵,却不能共患难。遇到麻烦,为了一己之私利,可以背叛亲朋、背叛同志、背叛集体。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兽犹如此,何况人乎?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小人“做人”重于做事,“谋人”多于谋事,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划圈子、抱团子、攀高枝上。他们交友是以利益为原则,如果得不到实惠,甚至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你今天帮了他的大忙,成了他的恩人,如有人贿之以大利拉他来攻击你,他那副嘴脸马上变样,想方设法打击你。
如果小人遇到恩人的帮助和提携,他日思夜想的不是感恩,不是把事情做好,而是如何才能尽快地超越恩人的地位。恩人的肩膀能靠一靠的,他会踩着上;如果恩人成了他往上爬的绊脚石,那就一?脚踹开,绝不怜惜和犹豫。
魏忠贤进入了最有权势的部门,窃据了最核心的位置,贪欲和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客魏勾结,首先为其掌握更大的权力而扫除障碍。他们采
取的震撼朝野的第一动作是谋杀魏朝和王安,保证在太监的二十四衙中树立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实,魏朝和王安都曾经是魏忠贤昔日的好友和恩人,是魏朝将魏忠贤这一乡间农夫引荐入宫,后来,又是他不时地向主持宫事的王安好言荐举,魏忠贤才日益得以重用。故此,二魏曾结为兄弟。在魏朝发现他与客氏勾结后,二人发生了矛盾,兄弟变成了仇敌。熹宗即位后,魏朝被赐名为王国臣,位掌兵仗局,一时成了实力派人物。这样魏朝在生活和事业上都成了魏忠贤的有力竞争对手。魏忠贤决心除掉这个心腹之患。
一次,二魏在一起饮酒,为争客氏斗骂起来,深夜惊动了熹宗。客氏自然支持魏忠贤,结果魏朝被勒令告病出宫。魏忠贤将其赶出了皇宫仍不放心,矫旨将其发往凤阳,并在路上派人将其生生绞死。魏忠贤除掉魏朝之后,矛头又指向位在自己之上的王安。
王安是明代比较正直的太监,并且在朱由校登基皇位的斗争中,他立有不可替代的功劳。所以熹宗对他是信任有加。在熹宗即位后就有意让他接任掌印太监,王安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依照惯例要上表辞谢。而魏忠贤与客氏密谋,乘机向熹宗进言,准了王安的辞谢,立即把这一要职给了一贯依照客魏意愿行事的王体乾。
魏忠贤轻而易举地搬倒了王安,但念他日前对其不薄,本想放他一马,可阴毒的客氏进言,不能留此后患。这样魏忠贤就指使私党参奏王安,熹宗也不问青红皂白就稀里糊涂地把为大明朝忠心耿耿、卖命一生的王安降职到南海子净军,王安一腔冤屈无处申诉。当他匆匆赶到南海子后,因为魏忠贤的暗中部署,王安竟然被断绝饮食,三天后没饿死,却被一刀斩杀了。
正直的王安被除后,他手下的太监也被魏忠贤立即驱逐殆尽,同时网罗王体乾、李永贞等宦官为羽翼,暗中拉拢大学士沈滩为帮手,迅速在宫中形成新的权力集团。他还劝说熹宗在宫中选拔一批身强力壮的宦官组成军队,以备后用。魏忠贤自己同时掌握东厂大权,这样宫中的实权尽收手中,为他实现更大的野心和贪欲创造了条件。
魏忠贤勾结客氏,一朝得势,翻脸无情,对妨碍自己的同伙狠下毒
手,一一铲除,这不但暴露出他篡权的野心,也表明了这个阴谋家品质的卑劣,真所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现实生活中,有些占有欲很强的人,他们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会更注重现实的、经济的利益。只要有机会捞好处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做,有时候甚至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恶意地背叛朋友,这样的人实在可怕。假如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就要随时提防他。
9。小恩小惠贪不得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小人,他们先发现别人的短处,然后抓住这个短处,再通过其他方式对这些人施加惩罚,从而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厉害,对自己产生畏惧感。有时,这类小人又会对这些人施以恩惠,给予抚慰,进行拉拢收买,让这些人得到好处,使他们不断向自己靠拢,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力。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时期的宫内大总管,作为一名太监,曾代表慈禧太后到天津检阅北平水师,并被赏穿黄马褂,赐给二品顶戴花翎。这是大清开国260多年以来所没有过的事情。作为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权极一时,声名显赫,朝廷内外大臣,无人敢惹,甚至亲王,也要让他三分。取得这样的地位,是与他的聪明分不开的,举个例子来讲,在笼络人方面,李莲英就特别有一套。
李莲英在慈禧太后身边多年,地位显赫,钱捞了不少,也得罪了不少朝廷中人,他知道朝中文武大臣和亲王对他虽然是又恨又怕,但表面上还得敬他。所以他必须全力以赴,‘稍有不慎,就难免捅出娄子。并且,他也深知自己将近花甲,感到精力一天不如一天,有空总想歇一歇,可是还得拿出全部精力来伺候慈禧太后,让她始终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此时的慈禧太后对政治也有些心灰意懒,自从庚子之乱,辛丑回京之后,她既怕洋人,又懒得管人。李莲英知道自己得罪光绪太深,把他囚于瀛台,如若慈禧一死,他必然要落到光绪的手中。
为了保证自己以后的安全,李莲英不得不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他虽在皇宫里安插了不少亲信,但这些人能力平庸,不能托付大事。李莲英早就想到,慈禧太后死了也不会让光绪帝执政,而要让清朝大权落到光绪皇后的手里,如果自己的人能左右光绪皇后,那么他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了。为了寻觅一个这样的人,李莲英花了不少工夫,后来他终于发现小太监——小德张是最佳人选。但他并没有急于向小德张摊牌。
这一年,小德张进宫跟随常连忠学戏,很快他便成为宫内南府戏班的名角。有一次,慈禧太后让杨小楼的戏班子进宫演戏,同时也让宫内的南府戏班演出,有让他们比赛的意思,谁演的好,就奖赏谁。自然,杨小楼的戏班子技高一筹,慈祥太后很高兴,对李莲英说:“莲英哪!小猴子今天很卖力,应该赏他们,赏他们多少好啊?”“老佛爷圣明,小猴子今天确实卖了力气,应该多赏他们一点,不过南府戏班跟小猴子一比,可就有点不那么痛快了,老佛爷您觉得呢?”慈禧太后点了点头,道:“赏给小猴子他们二百两银子。”杨小楼赶紧叩头谢赏。这时,小德张和南府戏班的人一见赛活猴杨小楼他们领了那么多赏钱,很眼红。正当他们眼红的时候,忽听上面传话:“南府戏班!”大家心里甜滋滋的,以为慈禧太后也要对他们封赏。他们来到慈禧太后面前,刚一跪下,就听慈禧太后拉着长声说道:“你们这帮狗奴才,这差是怎么当的?人家是人,你们也是人,为什么人家就比你们唱得好!因为人家肯下工夫,你们当差不认真。来人呐!每人赏二十杖,常连忠、小德张每人赏四十杖。”一句话将小德张等人都吓呆了,前几天太后还说要对他们封赏,今天怎么又变卦了呢?
小德张挨了这顿打之后,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给慈禧太后身边的小太监们送了些银两,才知道原来是大内总管李莲英在慈禧太后那里给他们念了“喜歌”,慈禧太后这才赏了他们一顿“棍打”。小德张一想,这事不妙,他知道李莲英这位大内总管不好惹,如果得罪了他,那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想来想去,小德张意识到要想平步青云,只有走李大总管的路子。此后,小德张除了给李莲英的贴身太监送银两外,一有机会,他就向李莲英献殷勤,想让李莲英对自己产生好感。过了一段时间,他通过内线得知李莲英对自己的看法有了改变,便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跑到李莲英那里,要拜李莲英为师,这正中李莲英下怀,便收小德张为徒,为自己又拉
拢了一个忠实的追随者。
想要在人生战场上攻无不克,横扫千军,或许方法有很多种,但原则终究只有一个,就是不轻视敌人,准备充足且懂得灵活多变。
记住,这种人都是心狠手辣的,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为了收买你,甚至会先设计害你再救你,让你对他感恩戴德,听命于他。所以我们要认清这类人的嘴脸,不为小恩小惠所打动,不受他人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