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 第五章 侵略与反抗(第2页)

第五章 侵略与反抗(第2页)

4。定海保卫战

定海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前哨,也是我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海防线的中间连接点。无论是军事层面,还是政治和经济方面,定海都属于战略要地。1840年7月,定海被英军攻陷,并成为其前进基地。1841年2月,经过谈判,清政府以屈辱的条件收复了定海,命令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和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及所属3000多名官兵驻守。他们在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带领军民修复旧有炮台,并扩建定海外城,积极备战。

此时的道光帝时而主张抵抗,时而主张妥协,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葛云飞在给妹夫的信中说:“定海虽然收复,但善后的事一点把握都没有!”1841年8月底,英军第二次北上,不久厦门失守。9月26日,英国新任命的全权代表璞鼎查率领29艘船舰和2000多士兵,第二次进犯定海。大敌当前,三总兵立即进行迎战部署,由葛云飞驻守城南要地土城,王锡朋驻守城西制高点晓峰岭,郑国鸿驻守入港咽喉竹山门。三总兵立誓相约:“以身许国,竭力杀敌,誓与定海共存亡。”

9月28日,英军向晓峰岭、竹山门发起进攻,被王锡朋、郑国鸿率领的部队打得丢盔弃甲。英舰不断增加,最后多达40余艘,士兵也增加到2万余人,双方兵力悬殊,情况万分危急。三总兵赶忙向镇海大本营请求增援,但坐镇镇海的提督余步云拒不执行裕谦“相机援应”的命令,坐观拒援,并斥其为小题大做,夸大其词。在阴雨连绵的泥泞中,在粮食短缺的饥饿中,在缺弹少药的困境中,将士们坚持奋战了整整5昼夜。

10月1日,英军再度发动进攻。三总兵率军端着土枪,抬着土炮,顽强作战,并在枪管和炮筒被热度烧红、不能发射后,与敌展开肉搏。王锡朋腿部不幸中弹,壮烈殉国。郑国鸿身中数弹,仍坚持作战,最后又被炮火击中,不幸牺牲。城西、城西南发生激战之时,葛云飞也在土城抗击着来敌。接着,西路英军又转战土城,葛云飞受到东西夹击,被击中左眼,眼前一片模糊。他忍着疼痛,刚想转身劈杀身后敌人,不料被迎面敌人一刀劈开面孔,壮烈殉国。其余士兵仍坚持战斗,直到全部壮烈牺牲。

定海失陷后,英军又进攻镇海。因扼守城外制高点的余步云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裕谦力战不支,投河自尽,镇海最终沦陷。不久,宁波亦失陷。

5。浙东反攻战

道光得知定海、镇海和宁波相继失守后,先后任命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大将军、侍郎文蔚和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驰赴浙江,相机发动浙东反攻战。

12月2日,奕经到达苏州,他整日酗酒淫乐,索取贿赂,收取财物。直至数十日后,才因督抚不断催促、民愤沸腾移驻浙江。1842年2月25日,奕经前往绍兴,开始调遣各路兵勇,准备反攻。他向道光帝提出了一个自以为是、盲目乐观的作战计划:派少量身手敏捷的壮勇潜伏在宁波、定海、镇海城内,同时安排大部队在城外潜伏,然后趁英军不备,里应外合,互相策应,以便使英军腹背受敌,纵然它坚船利炮,也无法施展手脚。

几日后,奕经接到的假情报称清军兵勇已分别潜伏于镇海、宁波等城,出兵收复易如反掌。奕经认为天时已到,巧合的是前几天他与文蔚都做过类似的梦。在他们的梦中,英军已从宁波、定海和镇海三城撤退,乘船返航英国。随后,他们派人侦探,发现果然有运输兵械的英国船只准备起航。奕经以为,梦境是反攻大捷的吉兆。与此同时,他还前往西湖关帝庙求签占卜,签中有“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保汝平安”的卦辞。更巧的是,3日后,大金川八角碉屯的藏族土司阿木穰受命率众前来参战,其麾下将士都戴着虎皮帽,与卦辞相互呼应,奕经大喜,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厚赏阿木穰。为投奕经所好,军中开始效仿阿木穰,纷纷戴上了黄虎头帽、黑虎头帽、白虎头帽和飞虎头帽。这反过来又助长了奕经的求胜心理。于是,他急不可耐地将反攻时间定在农历正月二十九四更时分。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寅属虎,1842年是农历壬寅年,农历正月(3月)是壬寅月,阴历二十九(10日)是戊寅日,当日四更为甲寅时,四寅交会,如虎添翼,而“洋人”者“羊”也,虎能吃羊,所以必胜。为确保胜利,他又挑选属虎的大将安义总兵段永福为督率,寓意“五虎扑羊”。

事实上,清军各方面准备都很不充分,需要足够的时日。为此,部将向奕经请示,请将总攻时间延缓至阴历二月中旬,但奕经攻意已决,强令战前准备必须于正月二十八日之前完成。战备不充分,时机不适宜,没有认真研究战略战术,而是盲目迷信吉梦和卦辞,企图以此获得反攻大捷,简直异想天开。在随后的宁波反攻战中,清军遭到了英军伏击,阿木穰率领的100多名戴虎皮帽的勇士,皆死于英军的枪炮之下。事实上,清军机密早已泄露,敌人早已做好相关安排。奕经吹嘘的各城内应,则未探知到任何有效情报。定海、镇海反攻也相继失利,不仅如此,还把慈溪也丢了。道光帝的收复计划就这样葬送于奕经的失职、愚蠢和迷信。

6。吴淞之战

浙东反攻战失败后,道光帝从忽战忽和的态度转为一意求降。他一方面指示军机大臣设法与英军斡旋,另一方面又任命耆英为钦差大臣,驰赴浙江前线求和。英国侵略者见清政府态度软化,气焰更加嚣张。璞鼎查等英军首领认为,沿海地区的胜利不足以震撼清廷和各省城的大官要员,于是决定溯江而上,向南京进发,必要时占领南京。此举是要将北京置于死地,迫使清政府立即与其媾和。

1842年5月,英军退出宁波和镇海,攻陷乍浦,6月初驶抵长江口外,窥视吴淞镇。吴淞镇位于长江入海口旁的黄浦江与长江汇流处,是由海入江的门户。黄浦江东、西两侧各有炮台1座,从吴淞口到宝山沿线安置大炮134门。英舰要进入长江下流地区,必先进攻吴淞。

6月8日,英国舰队在鸡骨礁集合,开始派船到吴淞附近勘测航道。13日,英国海军司令巴克尔带领3艘战舰、3艘轮船从舟山前来汇合,逐渐驶近吴淞口。两江总督牛鉴立即派人向英军求和。英军一心要实现占领南京的战略意图,断然拒绝牛鉴的请求。16日,英军向吴淞进犯,猛烈炮轰东、西两炮台。守将陈化成亲自在西炮台指挥战斗,向英舰猛烈还击。英军士兵穆瑞的《在华战役记》中称,英军在此地遭遇到了作战以来中国人最厉害的炮火。好几艘船舰被打穿,一名海军中尉和几名水手被击毙。

按照作战部署,除陈化成和参将周世荣镇守西炮台外,徐州总兵王志元防守由崇明进入吴淞口的门户要地小沙背,参将崔吉瑞防守东炮台,所担任务都十分重要。而事实却是,战役开始后,王志元按兵不动,崔吉瑞一炮不发。更令人愤恨的是,牛鉴一直坐卧不宁地待在宝山城内,但在听闻陈化成炮战得手后,他立即乘轿去吴淞假装巡视,以便邀功。他命令排列总督仪仗,乘坐大轿,鸣锣开道。英舰燎望哨发现了这支仪仗显赫的人马,立刻发炮轰击。局面顷刻大乱,牛鉴更是惊慌失措,慌忙下轿,让一个侍从穿上他的官服坐在轿中,他自己则混在四散奔逃的乱军中逃之夭夭。

由于王志元和崔吉瑞消极观望,英军很快占领了小沙背和东炮台,集结力量包抄陈化成防守的西炮台,吴淞防线因此全线动摇。战场上,只剩陈化成及其部将韦印福等人与敌鏖战。陈化成在燃炮时手被震伤,鲜血直流。中午时分,牛鉴又派人来传令让陈化成撤退。但67岁的陈化成不愿放弃,仍率数十亲兵坚守阵地,最后被一颗炮弹击倒在地,身负重伤,鲜血浸透了战袍,终因流血过多而牺性。西炮台随之陷落。

英军占领吴淞后,几乎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宝山和上海。英国人柏纳德在《“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中称,他们进入上海北门时,门口仅有两门大炮,但已不足惧,因为城门口已经找不到一个中国士兵。

人物:

牛鉴与厨师

牛鉴是甘肃武威人,他少年时家贫,徒步千余里到西安关中书院读书,无法解决食宿,常常寄食在书院的厨师家。厨师待他很宽厚,也不要他报偿。牛鉴做官后,送给厨师千两白银为报。厨师改行经商,成了富翁。后来,牛鉴趁厨师来访之机把他留在自己的官署中。不久,鸦片战争爆发,厨师见提督陈化成、钦差大臣裕谦先后为国捐躯,牛鉴却贪生怕死,力主议和,便给家中去信,将产业全部卖掉,得白银两千两,然后拿给牛鉴说:“牛大人,从前我接济你,是觉得你将来会成为国家栋梁,并没想要任何报偿。没想到你今天这么误国,你之前送我白银千两,如今本利全部还你,我回去继续当厨师去。”说罢不顾牛鉴挽留,拂袖而去。

7。镇江之战

镇江之战是鸦片战争中最后一次大战。为实现控制南京的战略意图,1842年6月23日,英军自上海撤退,全部集中在吴淞。同时,璞鼎查还从香港带来增援部队,船舰总数达到73艘,军力大增。

7月6日,英军仅在吴淞留两艘船舰封锁长江口,其余船舰长驱直入,20日,全部船舰到达镇江城临近运河的入口处。自吴淞之战后,整个江南地区的防务处于瘫痪状态。钦差大臣耆英和乍浦副都统伊里布极力求和,两江总督牛鉴从吴淞口落荒而逃后,自苏州抵达镇江,不仅没有认真备战,而且安排经费用来慰问英军。英军从长江口到镇江,一路简直如入无人之境,包括7月21日拂晓登陆进攻时,镇江城外守军也是不战而自退,以致英军在攻城的正式计划内都没有做“预备爬城”的准备。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在镇江城内遭遇到400名青州旗兵的坚决抵抗。

镇守镇江的是京口副都统海龄,士兵中除驻防当地的满洲旗军外,还有400名从青州调来的旗兵。海龄率军奋勇格杀,誓死抵抗。柏纳德在《“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中记述这场战斗时说:“很多亲眼见到满军坚决作战的人,都能讲出一些生动的故事。有的旗兵径直向着我军的刺刀冲了上去;有的旗兵将我军士兵捉住,然后抱着一起跳下城墙;他们的肌肉很发达,在与我军用大刀肉搏战时,从不畏缩;当第三旅沿着城墙脚下集合时,一队满兵突然打来激烈的炮火,我军两名军官阵亡,两名军官受伤,还有几名士兵被打倒在地上……”透过柏纳德的记述,可知镇江城是在坚决抵抗和激烈战斗中失守的。城陷以后,守军在副都统海龄的组织下,在万寿宫、高桥、范公桥、小教场等地节节抵抗,殊死巷战,傍晚时分,英军才冲到城市中心,进攻旗营及都统署衙门。海龄激励士兵们宁可战死疆场,也不要在可憎的侵略者面前苟延残喘!宁可自杀,决不投降!在他的激励下,官兵们个个奋战至死,镶白旗步甲兆福刺杀敌人多名,身负重伤后死在大堂檐下。镶红旗防御恒明扼守营门,用招炮、鸟枪歼敌无数。最后,英军放火烧掉了都统衙门,海龄自杀殉国。通过这次战斗,英军认识到,镇江城内驻防的旗兵虽然武器落后,且不通兵法,但绝不缺勇气和锐气。

1842年8月4日,英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形下,驶抵南京。南京是两江总督的驻地,又是中国古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取信英国侵略军,主和大员们根本没敢在南京设防。投降是既定政策,至此,持续两年的鸦片战争已基本宣告失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