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到大商场去购物,不要购买名牌服装;
把节省下来的钱投到有回报的地方,例如购买股票、有价证券或者房地产。
美国亚特兰大时常研究所所长思坦勒在对近20年中涌现的百万富翁做了专门研究后,意味深长地说:“他们中靠运气和遗产致富的人已不多见,绝大多数人的发家致富完全建立于进取、发奋创新、严于律己和勤俭节约的基础上。”
“俭以养德",为人做事之良训。不懂得“俭”字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业都在于点滴的积累;不懂得“俭”字的人,只会丧失成功,过分的骄奢多败人品质。
2。“穷大方"不可取
富贵时不忘节俭,贫困时更不可"穷大方切记:俭是使
人成功,锻炼自我品格的一种美德。
英国与美国相比,不算是富有的国家,但与中国相比,算是富有的国家。因此,按理英国人应该比中国人大方,但实际上他们比中国人“小气”多了。
在英国的大学里,教师有自己的办公室和电脑,可以到系办公室随
便拿笔、纸、胶水、信笺等文具用品,而且从不用登记。作为访问学者的我,同样享有这些待遇。除了在办公室可以拿到纸外,在电脑中心,在自动复印机里,你随时随处都可拿到质地非?好的A4纸,这意味着,我可以无节制地用纸。但是,我却因为纸难堪过。
在英国期间我参加了一个由六人组成的课题小组。课题由我的导师玛丽主持。她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女士。在我刚到时,她让我为课题的某一项写点儿材料。这是导师第一次布置给我的任务,我下决心要全力以赴弄好。所以我认竇查阅资料,冥思苦想,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写完了。我用从系里领来的A4纸抄好,兴冲冲地到她的办公室交差,满以为会得到导师的赞扬,可是没想到,她的第一句话却给我当头一棒:“你怎么能用这么好的纸来写呢?这是浪费。你应该用用过的纸的反面写,这种纸只有在打印、复印时或抄正式的文稿时才用。”当时她神色严肃,弄得我尴尬不已,无地自容。直到现每当我想用干净的白纸打草稿或随便写几个字时,我似乎都感觉到她那责备的目光在监视着我。由于她一直对我很友好,我当时并不怀疑她歧视中国人,唯一解释得通的是“小气”。
在英国,学生经常与导师面谈,讨论课题,检查布置学习情况。在每次的面谈里,导师边讲边作记录,面谈后再将记录拿去复印,然后导师、学生各存一份。待下次见面时要将上一次见面的记录拿来,以让导师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上次面谈布置的任务,或继续上一次的话题。我发现,我的导师用来记录的的纸全是已经用过一面的。后来我发现在系里她并不是唯一“小气”的人。在系办公室里,总有一大堆“废纸",这些所谓的废纸,或是因电脑出差错而使打印出现乱码的纸,或是多印的材料、课题表,或是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本中撕下未用完的部分。这些“废纸”都是供老师平时随便写写画画用的。虽然老师可以随时不受限制地用没用过的好纸,但老师们都自觉地用办公室里用过一面的所谓的“废纸”。在我所在系的每个教师办公室里,都有一个垃圾桶和一个废纸回收箱。教师们从不会将废纸,哪怕是一片小纸屑扔进垃圾箱,而是扔到废纸回收箱。
3。谨防变态的节俭:吝啬
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做人做事要谨防这种变态的节俭心理,以免给自己徒增障碍
朱某独自前来心理门诊,向医生陈述:“我公公是一位八旬老人,养育有五个儿女,可是儿女在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后,一个也不愿赡养。我是三儿媳,看着大家都不管,也不想揽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女们个个怕吃亏,都不想负自己应负的责任。我信奉的是勤俭持家,盼着能攒个万儿八千的,把房子修修,添些家什,可我丈夫老说我抠,还叫我铁公鸡什么的。我知道他是嫌我不争气,给他养了个女儿,使他在兄弟中抬不起头。其实我也不喜欢女娃儿,可那事儿能全怪我吗?”
患者朱某的情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异常心理中的吝啬心理的具体表现。其吝啬心理主要表现是:
其一,不愿意赡养老人,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其二,对钱财过分吝啬,以至于其丈夫说她“抠”还称她为“铁公鸡”;其三,想生儿子而歧视女孩,这实质上是一种感情上的吝啬心理。
心理医生对朱某说:“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极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违背了人类社会应有的仁爱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试想,、被子女抛弃的老人,被父母遗弃的女娃,他们将会面对怎样的惨境?一个被父母重养轻教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灵魂又有多么空虚?一个面临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只是白眼,他的心里有多痛苦?作为人,实在不该有吝啬之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互助关系。相互关心、帮助是人类美好的属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与道德关系。吝啬之人也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与遗弃。人活在世上,需要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赡养老人养育子女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否则,天理难容。过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萦怀,而要理智地看待。关心与帮助历来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
“你虽有勤俭持家之心,却错把吝啬当成勤俭中的吝惜。吝啬与吝惜不同,吝惜指对所有财物(包括个人与公家的)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年在长沙办学,非常勤俭,常将别人丢弃的半截粉笔拿来写字,还赋诗道,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你吝惜太过分,就成为吝啬了,吝啬是为人所厌恶的。”
心理医生又说道:“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行为的基本能力。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类,即由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引起的现实焦虑;由害怕控制不住本能冲动而引起的神经质焦虑;由害怕自己违背社会规范而引起的道德焦虑。焦虑令人不快和紧张,要设法降低或克服它,个人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避免或降低各种焦虑。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计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你的吝啬就可能属于自我防御型,怕失去自己手中的财产以及富裕的生活。”
在医生的启发下,经过几个月的心理调适,朱某开朗明白多了。她参加了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同老人的关系大为改观,邻居们也说她乐于助人,与以前相比简直是变了一个人。
4。欲路勿染,俭以养德
游戏于大千世界,漫步于人生禅机;追物而不为物所困,寻爱而不为爱所累;欲路勿染,俭以养德,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美德。
一位富翁待人非常大方,乐善好施,人们都以为他的生活很奢华。有一天他带着佣人岀去散步,看到地上有一根线,他弯腰拾起,告诉佣人说:“这根线好好的,还可以用。”然后放进口袋中。世人常以为待人刻薄才是节俭之道,其实不然。待人刻薄,只是吝啬,事实上这位富翁拾起一根线的行为才为“节俭"作了最好的诠释。
没有欲望意味着没有目标,没有欲望的人永远不能发展。看惯了声色犬马的人有一天终于悔悟,达到了人生的又一境界,从无止境刺激的循环中退了出来,转而寻求内心的平静,这也是一种欲望。所以,欲望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但是,我们必须要在这无限度的欲望中保持一分清醒,养成一种节俭的品德,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的位置。
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为使蜀军安全撤回汉中,杨仪、姜维等人依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大军退入栈阁道口,方才更衣挂孝,扬幡举哀。蜀国的普通士卒们,得知丞相已死,“皆跌撞而哭,至有哭死者”。后主刘禅闻讯,大叫“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皇太后听说亦放声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杨仪等扶诸葛亮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先后有董卓、曹操、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诸葛恪、孙峻等人,在东汉朝廷和魏、吴两国握有朝政全
权,可是这些人死了,都没有出现诸葛亮之死那种感天动地的场面。究其原因,是这些权臣没有或缺少诸葛亮那样高尚的品德。就连曹操、司马懿这两个才智超群的人,在品德上也无法与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一生出将入相,非常注重“正身"、“修德而廉洁奉公的作风,在诸葛亮的品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下两例足可说明。
其一,诸葛亮临终前上表蜀后主:“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
其二,诸葛亮亡故,后主降旨下令择地厚葬遗体。费玮告诉他:“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
诸葛亮的这种品格告诉我们,“欲路勿染,俭以养德”是一条永远打不破的真理。
四、“自"字诀
做一个有个性的人,给自己一点自信!成功的道路靠自己闯,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不屈服于任何权威,用自我的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尊。
1。自强自立,与成功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