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心得体会 > 第十章 刘备谋取益州入川 深谋远虑拓展根基(第1页)

第十章 刘备谋取益州入川 深谋远虑拓展根基(第1页)

在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刘备,这位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汉室宗亲,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逐步成长为蜀汉政权的开国皇帝,其奋斗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而在他的创业征程中,谋取益州入川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决策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三国的历史走向。那么,刘备为何如此执着于益州?他又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呢?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揭开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一、入川前局势

刘备困境与野心

刘备,作为汉室后裔,自出道以来,便怀揣着复兴汉室的远大抱负。然而,命运似乎对他格外严苛,前半生的他四处奔波,寄人篱下。在官渡之战前,刘备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势力,却始终未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稳固地盘。官渡之战后,刘备南下荆州,投靠刘表。在荆州的数年时光里,刘备虽然得到了刘表的礼遇,暂时有了安身之所,但他心中的壮志并未因此而磨灭。此时的他,虽然拥有了诸葛亮这样的智谋之士辅佐,但荆州的局势同样不容乐观。荆州北临曹操,东接孙权,两大势力对荆州都虎视眈眈。刘备深知,荆州虽好,但绝非久留之地,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益州战略价值

益州,这片位于西南的广袤土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从地理位置上看,益州地势险要,四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北部有秦岭、大巴山作为天然屏障,阻挡了北方势力的直接进攻;东部有三峡天险,扼守着长江上游的咽喉要道。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益州在战乱频繁的三国时期,成为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

在经济方面,益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的农业发达,粮食产量高,能够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同时,益州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十分繁荣,蜀锦更是闻名遐迩,畅销各地。丰富的资源为益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刘备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从人口角度来看,益州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这不仅为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也为军队的扩充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在那个以人口数量衡量国力的时代,益州的人口优势无疑是其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

刘璋困境求援

益州当时的统治者是刘璋,他为人懦弱,缺乏政治和军事才能。在他的统治下,益州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而此时,益州北方的张鲁,又不断侵扰益州边境,给刘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刘璋为了抵御张鲁的进攻,多次派兵征讨,但都以失败告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困境下,刘璋感到束手无策。

就在这时,刘璋的部下张松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邀请刘备入川,借助刘备的力量来对抗张鲁。张松认为,刘备是汉室宗亲,素有仁义之名,且手下人才济济,若能得到他的帮助,必能击败张鲁,解除益州的危机。刘璋在无奈之下,采纳了张松的建议,派法正前往荆州,邀请刘备入川。

刘璋的这一决定,无疑是引狼入室。他没有意识到,刘备的野心远不止帮助他对抗张鲁,而是要将整个益州纳入自己的版图。但对于刘备来说,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终于找到了实现自己抱负的突破口。

二、刘备入川决策

诸葛亮隆中规划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为他制定了一份宏伟的战略规划——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曹操势力强大,不可与之正面抗衡;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根基稳固,可以作为盟友,但不可图之。而荆州和益州,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且刘表和刘璋无能,无法守住这两块宝地。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作为立足之地,然后伺机夺取益州,跨有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便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北伐中原,复兴汉室。

谋取益州入川,正是隆中对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备深知,只有占据益州,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当刘璋邀请他入川时,刘备心中的隆中对战略再次浮现,他意识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时机已经来临。

庞统的建议

除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庞统的建议也对刘备入川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同为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他在跟随刘备入川之前,就已经对益州的局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庞统认为,益州是一个战略要地,若能占据益州,就可以凭借其险要的地势和丰富的资源,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刘璋昏庸无能,无法有效地治理益州,益州百姓渴望有一位明主来领导他们。刘备素有仁义之名,若能入主益州,必定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刘备对是否入川犹豫不决时,庞统向他进言:“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庞统的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荆州的困境和益州的优势,坚定了刘备入川的决心。

内部讨论与权衡

刘备虽然有了入川的想法,但这毕竟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关系到整个集团的生死存亡。因此,他召集了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等重要将领和谋士,共同商讨此事。

在讨论中,众人的意见并不统一。关羽、张飞等人对入川持谨慎态度,他们担心刘备入川后,荆州会陷入危险之中。曹操和孙权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若刘备率领大军入川,荆州的防守力量必然会减弱,一旦曹操或孙权趁机进攻,荆州将难以保全。

而诸葛亮和庞统则力主入川。他们认为,荆州虽然重要,但面临的压力太大,难以长期坚守。而且,入川并非意味着放弃荆州,只要合理安排防守力量,荆州仍然可以保住。相反,益州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若能占据益州,就可以为刘备集团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刘备在听取了众人的意见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入川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这也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的绝佳机会。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刘备最终决定采纳诸葛亮和庞统的建议,率领大军入川。

三、入川过程

初期友好假象

公元211年,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等将领,以及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益州进发。刘璋得知刘备前来,亲自出城相迎,并给予了他丰厚的物资支持。在欢迎宴会上,刘璋对刘备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信任,他希望刘备能够尽快帮助他击败张鲁,解除益州的危机。

刘备表面上对刘璋恭顺有加,言辞谦卑,不断表达自己对刘璋的感激之情。他还向刘璋保证,一定会竭尽全力对抗张鲁,不辜负刘璋的信任。然而,在刘备的内心深处,却有着自己的打算。他一边接受着刘璋的馈赠,一边暗中观察着益州的地形和军事部署,为日后的行动做准备。

在这段时间里,刘备与刘璋的关系看似十分融洽,但实际上,双方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刘璋希望刘备能够为他所用,而刘备则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夺取益州。

矛盾激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与刘璋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首先,刘备在益州停留了很长时间,却迟迟没有出兵攻打张鲁。他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比如军队需要休整、粮草不足等。刘璋对刘备的这种行为开始产生怀疑,他觉得刘备似乎并不真心想要帮助他。

其次,张松暗通刘备之事败露。张松是刘璋的部下,他一直认为刘璋无能,无法带领益州走向繁荣。因此,他暗中与刘备勾结,企图帮助刘备夺取益州。然而,张松的哥哥张肃得知此事后,担心会连累自己,便向刘璋告发了张松。刘璋得知真相后,勃然大怒,立即处死了张松。

张松的死,成为了刘备与刘璋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刘璋开始对刘备采取防范措施,他命令各地的守将加强戒备,不得让刘备的军队随意通过。刘备也意识到,与刘璋的决裂已经不可避免,他决定先发制人,回军进攻刘璋。

战争转折

刘备与刘璋决裂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争初期,刘备的军队虽然士气高昂,但由于对益州的地形不熟悉,加上刘璋的军队占据着地利优势,刘备的进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然而,战争的转折点很快就出现了。在一次战斗中,庞统为了帮助刘备突破刘璋的防线,亲自率领一支军队攻打雒城。在攻城过程中,庞统不幸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庞统的死,对刘备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悲痛欲绝,发誓一定要为庞统报仇。

为了扭转战局,刘备不得不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领入川增援。诸葛亮等人接到命令后,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则率领大军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合。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刘备的实力。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迅速突破了刘璋的防线,战局开始向刘备有利的方向发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