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北平沦陷之后,齐白石愤然辞去了北平艺术学院教授的职务,从此紧闭大门,充分表现了这位艺术老人的民族气节。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才公开露面,1946年初恢复了他的卖画生涯。
建国后,齐白石曾任中国美术协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大师走完了他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1963年,他被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齐白石是现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他并不是一个少年得志的才子,而是一直默默奋斗,直到接近晚年才被天下人知晓,奉为大师。
如此可知,一个人要成才不仅是刻苦勤奋就可以的,更要忍受长时间的寂寞和苦闷。如稍一松懈,便前功尽弃。齐白石大师用自己的一生经历证明了,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才会笑到最后。
摒除杂念,专注执着
把理想变成价值的思维法则正是工匠之道。因为人的成败均在一念之间,要想取得成功,必得从改变念头开始,摒除杂念,专注执着,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成功。
所谓杂念,就是种种思虑、不纯正的念头。作为人,要想生活得舒适快乐,取得成功,那就要拥有正念。不可否认,所有的人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工匠也不例外。很多人不快乐的根源在于贪念太多,做得却又太少,形成了先得后舍的念头,而非先舍后得的正向力量,从而困顿于自己的抱怨中无法自拔。
工匠精神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心无杂念,就是一心一意,就是集中所有的力量于自己的手艺,因而手艺日日精进,并最终达到极致的高度。
这和订书针是一个道理。对于一叠纸来说,再锋利的刀也不能一下子切透,小小的订书针却能一下子穿过厚厚的纸面,这就是专注的力量,就是因为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了一点上。
1813年,亨利·贝色麦出生于英国的哈福德郡。他的父亲是法国人,对工程技术颇有研究。哈福德郡与伦敦毗邻,机器工业比较发达。贝色麦从小就受到工业化文明的熏陶,从父亲那里他又学到了许多工程技术的知识。虽然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只有小学学历,但是他父亲的工厂为他学习先进的技术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他天资聪颖,又十分喜欢思考,少年时代就已经显露出了发明创造的天赋。
18岁那年,他告别了家乡,独自到伦敦谋职。这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出来。不足20岁的时候,贝色麦就发明了可以在邮票上自动加盖邮戳的机械冲压法。并且他的发明不久就被采纳了,英国政府很重视这项新技术。这项新发明不但可以减少邮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可以为政府节约开支50万英镑。可惜由于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轻视,英国政府没有给他任何奖励。这件事对贝色麦影响很大,此后他再有新的发明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得到专利证书,以便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贝色麦逐发明过一种制作加工铜粉的机器。所谓的铜粉是由铜锌合金的黄铜加工出来的,因为呈璺金色所以又叫金粉。铜粉应用广泛,加工起来却费时费力,因此价格比较昂贵。贝色麦针对这一情况,就想改进铜粉的制造方法。他阅读了大量相关技术的书籍,又经过反复的钻研和试验,终于发明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铜粉制造机器。起初这台机器有很多缺点,它加工出的铜粉不但粗糙而且毫无光泽,与市场上的铜粉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又对这台机器进行了多次改进,终于制造出了与市场上相差无几的铜粉。他有了这项发明以后,没有马上申请专利,而是十分低调地把它放在家里,自己加工铜粉。他想用这台机器获取巨额利润,而后把这些钱投入到更多的发明创造中。此外,贝色麦改造了排字机,提出了玻璃制造的新方法,他还改进了青铜片的压延工艺。他的研究成果在工业生产中被广为采用。
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卷入了克里米亚战争,贝色麦希望能为国家效力。他改进了士兵们手里的步枪,发明了一种先进步枪--来复枪,它因枪膛里刻有来复线而得名。这种新式步枪发射的子弹进行旋转运动,具有射程远、命中率高的特点。
随后贝色麦又把目光投向了大炮。当年战士们使用的大炮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弹道很不稳定,命中率也不高。精通技术工程的贝色麦决定为国家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从理论上讲,物体在进行旋转运动时,会稳定地沿着转轴方向行进。假若子弹被发射出去以后,能保持以飞行方向为转轴旋转,就能够保证弹道的稳定性。来复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贝色麦打算也用这个原理来制造来来复炮。怎样才能使出膛的炮弹进行旋转运动呢?这就需要复制来复枪的经验,在炮膛里刻上来复线,并让炮弹与炮膛密切咬合。如此一来燃烧的火药将推动炮弹沿来复线运动,也就实现了炮弹的旋转飞行。这种炮弹可以用来进行精确的远距离射击。
贝色麦对自己的发明满怀信心,把设计方案递交给了英国陆军部。结果让他大失所望,保守的陆军部对他的新发明并不感冒。于是,他想把自己的发明应用于法国。当时英法是盟友国家,他父亲又是法国移民。对于法国,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他拿着设计方案去了法国,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很看好他的发明。
几次试验的结果证明,来复炮无论是在射程上还是在准确度上都具有无可估量的优势。这种炮立即在部队里被广泛采用。可是没多久,来复炮就接连出现问题:有时发射炮弹力度不足,有时炮弹卡膛,甚至出现了炮弹爆炸导致士兵致死的事故。人们都对贝色麦的新炮弹产生了质疑。调查结果表明:生铁制造的炮弹不符合来复线的要求,当炮弹与炮膛的间隙偏大或偏小时都会酿成重大事故。问题的关键在炮弹的材料上。假若能够炼出兼具坚硬与韧性两种特性的铁,新式大炮就能正常使用。
为了让新式大炮死灰复燃,贝色麦把重点放在了冶炼方面。他花了两三年时间广泛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同时,他还到英国各地的冶炼工厂进行实地考察。
之后他又兴办了工厂进行冶金方面的实验。在英国的那个时代,制造业应用的铁大致分生铁和熟铁两种。生铁质地坚硬,但是太脆容易发生断裂。熟铁质地柔软,但是易于变形。刚从炼铁炉里取出的铁是生铁,生铁含有2%以上的碳,把生铁中碳的含量降至0.04%就炼出了熟铁。含碳量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无坚不摧的钢。钢集中了生铁和熟铁的全部优势,坚硬又不乏柔韧度。
炼钢在当时的时代困难重重,钢的价格又十分昂贵,因此用它来铸造大炮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寻找廉价钢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传统的炼钢方式是把生铁炼成熟铁后加入适宜的碳,就得到了钢。生铁转化为熟铁的原理是:在生铁中加入铁矿石(起到氧化剂的作用),然后加热它们的混合物至熔融状态,生铁熔液中的碳与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就会被脱掉。
贝色麦想:氧化生铁中的碳原子可以脱掉碳,何不用其他的加氧方法去掉多余的碳呢?于是他用鼓风机向生铁熔液吹风,空气中的氧与生铁熔液中的碳原子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脱碳后就成了熟铁。专家却不认同他的观念,专家说用鼓风机向生铁熔液吹风会带来冷空气,铁水一旦冷却、凝固,冶炼过程就将停止。贝色麦没有理会专家的说辞,而是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断。在实验过程中,鼓风机吹进的风并没有使铁水冷却,氧原子与生铁中的碳发生反应燃烧起来,铁水的温度不降反升。第一次做实验时,反应非常热烈。贝色麦认为鼓风法不需要借助附加燃料的帮助就可以熟化生铁。他更近一步琢磨,在生铁转化成熟铁的过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控制反应时问,让碳含量保留在2%-0.004%之间,不就能得到钢了吗?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他在自家的工厂里建起了高约1。2米的大熔炉,反复试验后证明他的设想是可行的。1856年8月他在切尔滕哈姆南不列颠科学振兴年会上,做了阐述自己的炼钢方法的报告,他还在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贝色麦的炼钢法受到了企业家的高度关注。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一个大马力的鼓风机代替大量的燃料,就可以炼出价格低廉的优质钢材来,这样一来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省下一笔可观的燃料费。卓有远见的企业家们竞相投资新式鼓风炼钢炉,他们看到的是丰厚诱人的利润。令人料想不到的是贝色麦的炼钢法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时炼出的钢氧化过度,有时炼出的钢毫无硬度,很多钢材根本不能使用。企业家们损失惨重,一时间怨声载道,贝色麦成了众矢之。他背上了骗子和空想家的名声,没有人再信赖他。
面对指责,贝色麦冷静下来,开始了新的调查和思考。他的炼钢法在实施的过程中的确炼出了质量不达标的钢,可是他在实验的时候也炼出了性能优良的好钢。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和研究,他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答案。铁矿石中含有使钢质变差的磷和琉等元素。鼓风炼钢法不能脱去生铁中的磷和琉,如果铁矿石中富含大量的磷和琉,这种方法就会遭遇失败。
而英国大部分地区的铁矿石都含有丰富的磷硫元素,所以企业家们如法炮制鼓风炼钢法的时候炼出的是质量低劣的钢。贝色麦之所以在实验阶段取得成功,只是因为他使用的生铁恰巧含磷硫比较低而已。
了解了失败的原因以后,贝色麦对外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他表示鼓风炼钢法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是可行的,问题的症结在原料上。他说只要选用低磷硫的铁矿石就一定能炼出兼具硬度与韧性的优质钢。可惜人们对他已经失去了信任,认为他只是一个喜欢哗众取宠的空想家,他的空想不会给任何人带来福音,带来的只会是晦气和灾难。然而,贝色麦没有气馁。人们不相信他的理论,他就要在自己的炼钢厂里炼出真正的优质钢,事实胜于雄辩,他会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贝色麦没有建造炼钢炉的资金,没有人愿意再为他冒险投资。他只好借钱建造了炼钢炉。这座炼钢炉比他做实验时的炉子先进得多,它是一座可倾斜式的转炉,鼓进去的风和铁水中的碳在里面会发生更加均匀的化学反应,因此炼出来的钢质量更好。建好炼钢炉后,贝色麦对原材料也花了不少心思,他使用的是从瑞士进口的低碳铁矿石。经过努力奋战,他终于炼出了大量的优质钢。他把这些钢以市场价1/10的价格卖出,仍然获得了巨额利润。传统的方式炼一炉钢需要花费几天时间。而他的转炉鼓风炼钢法在短短十分钟内就可以炼出10~15吨的优质钢。他的钢质优价廉,产量又大,所以他很快就成了一个富有的人,同行们也对他心悦诚服。
国外越来越重视贝色麦的炼钢法。瑞典的钢材企业家盖朗首先引用了这个方法。随后,一个奥地利的冶金学家把此方法的经验推广到欧洲各个国家,法国、德国、美国都普及了该项技术。贝色麦炼钢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英国也开始关注起他来。当时贝色麦旧事重提,向政府索要自己当年未获得的报酬的技术。
英国政府不愿意再翻以前的陈年旧账,何况此时贝色麦知名度已经非常高,也难于补给他合适的报酬。经过一番思量,政府决定给他授予爵位,表彰他的发明为冶金业做出的贡献。于是,1879年贝色麦成为一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贝色麦虽然学历很低,但依然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首先归功于他百折不挠的精神。他的发明之路并不平坦。发明来复炮时,他屡遭挫败,但是他没有就此认输,而是认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症结。发明新的炼钢法时,他又遭受了打击,但是他仍不屈不挠,坚持反复实验,直到成功炼出优质钢为止。百折不回的气概使他超越了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大发明家。另外,贝色麦在逆境中能够保持头脑冷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他的发明接二连三地在实践中出现问题时,别人的讥讽嘲笑没有让他方寸大乱或对自己产生怀疑,他能够理性地看待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下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集中力量于一点
小小的水珠,持之以恒,能将坚硬的岩石穿透;气流呼啸而过,却了无踪迹;最强大的人,如果把力量分散在许多方面,那么也会一事无成;最弱小的人,只要集中力量于一点,专注于一件事情,也会取得惊人的成绩。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说:“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马克思也认为,研究学问,必须在某处突破一点。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事情置之身外,只专心致志地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综观中外,纵揽古今,成功者大多是把精力集中于某一点才获得某个领域的突破的。
1975年12月20日,泰格·伍兹出生于加利福尼亚赛普罗斯。他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泰国人。他有l/4的中国血统,l/4的黑人血统,l/4的泰国血统,还有部分印第安人和白人的血统。他的父亲为了纪念自己的救命恩人,把他取名为泰格·伍兹。泰格在英语中是老虎的意思,伍兹则代表森林。人们通常称呼他为老虎。这个虎啸深山的含义似乎预示着他注定要成为一名王者。
他的童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高尔夫虽是富人热衷的高雅运动,但是穷小子泰格·伍兹从小就迷上了它。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在放学之后常常溜到高尔夫球场做球童,挣来的钱用来贴补学习费用和生活费。对于高尔夫球,泰格·伍兹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他3岁就击出了9洞48杆的好成绩,5岁时就上了《高尔夫文摘》杂志。他虽然天赋极高,但是小时候得过严重的口吃,有一段时间几乎失语了。为了纠正自己的这个毛病,他一天到晚跟狗练习讲话,直到狗听腻了睡着了为止。但是这个方法很管用,他终于摆脱了口吃的烦恼。
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争强好胜的人,因此他对母亲一直心怀畏惧。他和父亲却无所不谈,从不介意袒露彼此的真实情感。童年时代的泰格·伍兹就在父亲的指点下打高尔夫,可以说父爱的相伴是他日后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他10岁时,父亲就为无法找到一个使他球技更进一步的教练而苦恼。最终他的父亲选择了以培养优秀的年轻球员著称的安塞尔莫,他曾培养出了一名世界青年冠军。两周后疑虑重重的安塞尔莫见到了小伍兹,让他倍感吃惊的是这个球技超群的小伙子如此羞涩,如果别人不主动讲话,他几乎一直沉默不语。接下来的事情更让安塞尔莫大吃一惊,当他问小伍兹有何目标时,这个腼腆的小孩子居然说自己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球员。他们就这样开始了长达10年的师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