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最温柔的教养在线阅读 > 第4章 孩子也有面子需要你的尊重(第6页)

第4章 孩子也有面子需要你的尊重(第6页)

“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

“每当我写作业时,妈妈就来督促我,还不停地数落。就和《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一样,没完没了的。

“妈妈太唠叨了,什么事都不放心。我和同学出去玩,她能交代好几遍,什么不要跟别人说话,路上要小心,晚上一定早点回来,烦都烦死了,好像我还是三岁小孩子似的。”

“我的妈妈真烦!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边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

……

父母认为孩子不听管教,孩子觉得父母很唠叨,这样无止境的家庭角力经常在生活中上演,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其实,很多父母喜欢唠叨孩子,本意是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督促,但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施压,利用孩子的弱点和父母的权威对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无休止的唠叨只会增添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父母只有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才会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人。

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因此,父母就要改变与孩子说话的方式,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孩子交流时,我们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多倾听他的想法,让他感觉到我们是与他在一起的,是相信他、支持他的,是真心为他着想的。我们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应在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交流效果最佳。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尽可能用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告诉孩子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父母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父母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止境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少父母总是喜欢翻孩子旧账,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会翻出来说个没完。每次都是越说越激动,越激动越来气,越来气就会说的越多,说的越多也就越唠叨。其实,孩子在生活中犯一些错是正常的事,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就是在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家长应当就事论事,犯的什么错就说什么错,哪次犯的错就说哪次的错,联想太丰富了只能让孩子觉得你太烦人、太唠叨。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总是以唠叨、甚至吼叫的方式来教孩子是行不通的,“低层次父母”才会这样做。

10。“要不你再玩5分钟?”

有的父母喜欢冲着孩子摆为人父母的架子,对孩子呼来唤去,常常用命令的语调对孩子说话。可是这样渐渐就会发现,孩子们慢慢不吃这一套了,常常将父母的一道道命令当成耳边风。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充满了父母对孩子的命令,相信在不少家庭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景象:

“去,给我回家写作业去!”

“不准说话,赶紧吃饭!”

“今天必须去辅导班听课……”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一不小心就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更喜欢处于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直被父母命令,被动地接受。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励孩子、诱导孩子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强迫责令,以成人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动,收不到好效果。

因此命令的方式应慎用,绝对不能滥用。

比如,当孩子玩得开心之时,家长硬性命令孩子去做这做那,孩子不去,家长便拖着孩子去,孩子很委屈,有时还大哭大嚷。其实,只要好言相劝,或者等孩子玩得尽兴一点再做其他事情,效果反而会更好。

生活中还有一些情况需要父母们注意,比如当孩子用手抓饭吃,妈妈打了孩子的手,孩子哭了,正在哭得喘不过气来之时,爸爸命令孩子“不要哭,闭上嘴”。孩子怎能一下子憋住这口气呢?

纵然成人是一番好心去教育,但实际上却起了摧残心灵、摧残健康的副作用,这种命令是孩子不能执行,听从不了,也不应该听从的。

命令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

孩子玩积木上瘾了,可是时间已经不早了,该让孩子睡觉了。

你该怎么跟孩子说呢?

如果父母明白孩子的心理,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呀,这个东西真好玩,可惜时间不早了,乖孩子该去睡觉了。要不你再玩5分钟?”这样说话,既夸孩子乖,同时又用征求的口气同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到了尊重。

而且这样父母说话也为自己留下了余地,即使孩子暂时不听话,父母也不至于为了自己的威严而和孩子大动肝火。

其实,有一种比命令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沟通。

不知道父母有没有发现,自己在命令孩子的时候,说话的态度往往是简单而生硬,而在和孩子沟通时,说话的口气往往也心平气和了不少。温和的态度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而粗暴的态度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抗。所以,温和的沟通比生硬的命令往往有效得多。

另外,孩子在接受命令时,是被动的,而在沟通时孩子是主动的。比起被动的指派,主动的接受就多了一种愉悦的心情,这也是孩子为什么讨厌父母直接命令的原因。

通过沟通,最容易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也最容易让孩子养成理解他人的习惯。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当下次父母命令孩子,而孩子依旧无动于衷时,不妨换个方式,好好沟通一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