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谭峭著。道教哲学著作。六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凡一百一十篇。嘉兴府志及宋道士陈景元碧虚子化书后序载峭著化书成后,求南唐大臣宋齐丘为序问世,齐丘遂据为己有而序之,题名齐丘子,后经康末道士陈抟揭露,始得纠正,改题为谭峭化书,即化书。其中或有宋齐丘增处。在对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的探求中,体现出把道家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倾向。提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于体言虚,于用言化。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道化。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认为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以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为前提对统治者夺民之食表示极大愤慨,认为这是天下重大的不平不义七夺,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太和。人民备受剥削压迫,走投无路时必然奋起反抗,统治者是祸由自取。提出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向往君主与百姓共同劳动,完全平等的太和之化蝼蚁的理想社会。其思想具有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意识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有平均主义观念的局限。收入道藏宝颜堂秘籍等。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