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门,门口站着一位陌生女孩,身材有料,但却蓬头垢面。
高原的阳光,把她的脸晒得黑黢黢的。
女孩直愣愣地说:「哥,借您房间洗个澡,行不?」
我说:「请便。」
放女孩进屋,我又补了一句:「洗发水有吧?浴液有吧?别洗到一半,又开门问我要……」
女孩十分不满地瞪了我一眼,回了一句:「有,我自己都带了。」
我知道女孩为何不满,但我问这句话,并不多余。
如果你是个经验丰富的背包客,在这个场景下,搞不好也问过类似的话。
虽然是低概率事件,虽然大部分穷游客并非如此,但我以前经历过这种事——也是有个住大通铺的穷游女孩,来敲门蹭澡,我自然开门放她进屋。
结果她倒不着急洗澡,而是啰啰嗦嗦跟我各种盘道。
就是简单寒暄几句,即切入正题。
正题其实不用她讲,基本套路我都会背。
「我是个没钱的学生,但我也想有『诗和远方』……」
「为了这次拉长线路的旅行,我各种打工,一点点攒钱,多么多么难……」
「这一路我从成都到拉萨,走川藏北线,多么多么不容易……」
「中途好几次搭顺风车,好不容易搭上了,司机对我动手动脚……」
「我还有最后一个梦想,想去看看神山冈仁波齐,那毕竟是藏传佛教级别最高的神山,听说特别美,谁不想去看看呢……」
「可我现在弹尽粮绝,没有盘缠,只能困在拉萨,哪儿也不能去……」
对方背诵完毕,自然轮到我接茬:「姑娘,没有盘缠,你还待在拉萨干吗?赶紧回家去吧!」
女孩顿住。
我继续,「旅行这玩意儿呢,毕竟它是个消费品。你可以玩很省钱的穷游,那没毛病,但实在没钱的话,最好不要游。」
听我这么说,女孩也知道了,对面不但见识过,而且也绝非那款「轻易泛滥同情心」的主儿。
女孩不死心,「其实我差得也不多,您看……」
被我打断,「姑娘,乞讨和旅行是两回事,没法跨界缝合在一起。」
女孩低下头,不吱声了。
其实她是在做判断——对面这货一目了然地要不到钱,但是不是憋着坏地想「以物易物」呢?
我语气变得生硬:「你要洗澡呢,现在去洗,门从里面反锁好;不洗就请回!」
女孩瞪了我一眼,不声不吭地拉开门,走了。
她根本就不是来蹭澡的。
她瞪我一眼之后离开,是认为我没有看上她。
也就是说,如果我不生硬地补那么一句,接下来她会去洗澡的。
然后洗几下,半开着淋浴房的门,问你要洗发水。
如果浴室里你放着洗发水,那就问你要浴液。
如果两样都有,也可以硬着头皮说在哪儿呢,自己找不到。
有没有并不重要,这就是个潜台词,意味着你可以进到淋浴房,手上都不用拿着洗发水,或是浴液。
接下来是议价、办事。
也有可能是先办事,再议价……
而这一次,晒得黑黢黢的女孩,真的是来蹭澡的,没有问我要洗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