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刻,吾等不可短视近利,而中断此刻至关重要的引泾工程。”
……
“嗯。”
秦王政智慧超群,他深谙嬴高的言辞,此刻微微颔首:“所言有理,然当前旱灾肆虐,恐生大患,此事你可曾思虑?”
听罢,嬴高目光炯炯,眸底掠过一丝杀伐:“儿臣以为,此事实易解,二十万秦军精锐,如利剑出鞘,足以扫清一切障碍。”
“无论是大军救急,抑或剑指境外,皆可在短时间内,平息此事……”
自古以来,神州大陆水患频发,大禹治水之典故流传千古,可见一斑。
正因如此,中原之地对旱灾未予重视,反使各国对抗洪水积累了经验。
然而面对旱灾,各国却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生灵涂炭。
……
中原沃土,自古多水,自上古延续至战国,华夏大地的气候山水格局依旧湿润多雨,江河湖泊纵横交错。
在农耕时代,水患乃心头大患,这也是李冰都江堰、郑国渠、大禹治水等水利工程的起源。
白起、韩信等武将,均擅长利用水势。
只因时代特殊,此时水系发达,远非后世可比,后人即便想效仿,也难以实现。
此即为何汉高祖刘邦占据汉中巴蜀,最终问鼎三秦,成就帝王伟业,而刘备只能偏安一隅之故。
除兵仙韩信外,最大缘由在于汉水。
战国时期,大川湖泊浩渺无垠,水患频发,耕猎之人随时面临灭顶之灾,故有靠天吃饭之说。
正因此,凡水患之地人迹罕至,久而久之化作荒芜丛林。
嬴高内心深处的记忆涌现,于咸阳宫中思绪翻涌。
他深知,在人口稀疏的农耕时代,水过多并无益处。
就如南方楚国,江河湖泊连天,仅云梦泽一地便浩渺无边。
尤其吞并吴越后,楚国几乎统一南方,占据华夏半壁江山。
然楚国虽大,富饶之地却仅限于江淮之间,国力反逊于中原大国,皆因水患严重,致使肥沃之地渐趋荒凉。
念头闪烁间,嬴高起身,走向侧殿的秦国疆域图,言道:“父皇,关中平原、陇西山地、河西高原、巴蜀二郡、汉水南郡、河东河内,此乃我大秦领土大致划分。”
“都江堰建成,蜀郡成天然粮仓,水患消弭,成为大秦屹立于世的资本。”
嬴高手中的长剑划过地图,对秦王政一字一顿:“关中之地,常有九水十八泽之说,东西延袤八百里。”
“渭水、泾水、沣水、洛水、灞水、潏、沮、涝、漆九水贯穿关中,流经各县。”
“牛首池、西陂池、鹤池、盘池、冰池、镐池、滈池、池、杜池、洪陂池、东陂池、苇陂、美陂、樵获池十八泽星罗棋布。”
“此地曾孕育以农兴邦、席卷天下的周人,也造就了我们秦人,然而,父皇,关中一直有两大困扰,致我大秦未能富甲天下。”
秦王政闻之,目光闪烁:“白毛碱滩与近水旱田,商君亦未能解决此难题。”
嬴高对秦王政的话不置可否,微笑道:“盖因孝公英年早逝,商君失去最强后盾,否则此问题早已迎刃而解。”
“昭襄王时期,丞相蔡泽提出:渭北近水旱田计四万余顷,白毛碱滩两万余顷。宜引泾出山,高居而下,南灌关中,解旱情,排盐碱。”
“父皇,引泾工程,自商君时起,朝廷已有此构想,只因诸多现实问题,拖延至今。”
“如今经文信侯统筹,郑国、李斯等人力,加之二十万民夫,方有今日规模,一旦解散,功亏一篑。”
……
嬴高深知,有些事一旦放弃,再拾起不仅劳心劳力,更将难上加难。
故他劝诫秦王政,不可因一时困境,损及大秦百年根基。
……
默然片刻,秦王政转身望向嬴高:“引泾工程至关重要,且我大秦局势危急,依你之见,可行性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