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诗词 > 第5章 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丝绸(第2页)

第5章 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丝绸(第2页)

香云纱

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它是一种用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制作工艺独特,具有防水、防晒、凉爽、易洗等优点,适合制作夏季服装。

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丝绸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具体解析如下:

缂丝工艺

缂丝在元代继承了宋代缂制佛像的传统,并发展出缂制帝王后妃祖先像的新风格。明代创造了凤尾戗等技法,使图案更加细腻丰富。清代则出现双面缂、缂绣混色等技法,将缂丝、刺绣和彩绘相结合,使织物装饰效果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织锦工艺

-云锦:在元明清达到鼎盛,是皇家御用品。其采用大量金线勾边或织金装饰,图案华丽庄重,色彩对比强烈,如明万历皇帝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运用了多种珍贵材料和复杂工艺,尽显皇家奢华。

-宋锦:在明清时不断发展,图案多采用几何纹、花卉纹等,色彩柔和古朴。其制作工艺严谨,需经过多道工序,如染色、织造等,常用于书画装裱和高档服饰。

-蜀锦:明清时期,蜀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织锦的优点,图案更加多样化,色彩鲜艳。其织造工艺独特,采用经向彩条起彩、纬向组织起花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缎织工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缎纹组织在元代出现,明清时成为丝织物的主流。其织造时丝线以浮长形式布满表面,使织物表面光滑、光泽亮丽、质地厚密、纹路精细,可用于制作高档服饰、鞋、包、丝巾等。如五枚暗花缎,即使是素色或暗花,也别具风味,有独特的质感。

罗织工艺

罗织物在元明清时期依旧流行,其通过绞经地起出各种花纹图案,质地轻盈透亮,花纹艳丽。明代有七丝罗、一三丝罗等多种品类,清代的罗织物在工艺和图案上更加精细复杂,常被用于制作夏季服饰和装饰品。

纱织工艺

纱是一种轻薄平纹织物,元明清时期的纱织物经纬密度更小,质地更轻薄,通风透气性能更好,穿着凉爽舒适,如《红楼梦》中提到的“软烟罗”“霞影纱”等,体现了当时纱织工艺的高超水平。

印染工艺

-染色:这一时期的染色技术更加成熟,可染出丰富色彩。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了多种植物染料和染色方法,如用红花染红色、靛蓝染蓝色等。

-印花:常用直印、拔印、防染等印花工艺。直印是色浆直接通过筛网印花版印在丝织品上;拔染印花是先用染料染色,再用雕白剂拔染;防染印花则是先印上防染剂,再进行染色,可印制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丝绸织物。

元明清时期缂丝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如下:

元代

继承了宋代缂制佛像的传统,并形成缂制帝王后妃祖先像的新风,使缂丝在宗教和宫廷肖像领域得到传承与发展,如元代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等作品,其工艺精湛,色彩丰富。

明代

-技术传承与创新:一方面继承了宋元的缂丝技法,另一方面创造了装饰意味浓郁的凤尾戗等技法。如明代缂丝《凤穿牡丹团花》,运用“掼缂”“勾缂”和“木梳戗”等技法,使作品构图饱满、配色雅致。

-应用范围拓展:用途广泛,不仅用于帝王贵族的服装,还用于书画装裱。江南丝织业的发展推动了缂丝业的繁荣,苏州成为缂丝业的重要中心。

-对外传播交流:缂丝技术传播到日本、西欧等国,深受欢迎,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日本民间称缂丝和服带为“中国明缀带”。

清代

-工艺技法丰富:出现双面缂、缂绣混色等技法,把缂丝、刺绣和彩绘三者相结合,丰富了织物的装饰效果,如清乾隆朝的“无量寿尊佛”织锦图轴,工艺登峰造极。

-配色风格独特:喜用三蓝、水墨、三色金等配色,风格典雅,如“三蓝缂”“水墨缂”,使缂丝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宫廷垄断加强:缂丝多用于宫廷服饰、宗教画、屏风等昂贵的物品制作,宫廷对缂丝的需求和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缂丝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但也限制了其在民间的传播。

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丝绸图案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体如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