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未央区,大明广播电视大楼。
在中央电视台的幕后,《新闻联播》开播前的准备是一场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大型协同作业。
节目开播前一小时,导播间里,灯光亮如白昼,导播紧盯着面前布满各种画面的监视墙,手在操控台上快速切换信号,耳机中不断传来各个岗位的汇报声。
导播要确认每条新闻的顺序、时长是否精准无误,反复和剪辑师、记者沟通素材细节,确保新闻内容逻辑连贯、画面流畅。
此时,新闻主播在化妆间做最后的妆容整理,化妆师仔细地为他们补妆,力求在镜头前呈现出最专业、最精神的状态。
主播们手中紧握着还带着油墨香的新闻稿件,口中念念有词,逐字逐句地熟悉内容,调整语速和语调,还不时和身边的同事交流对稿件的理解,每一个停顿、每一次重音都经过精心打磨。
在技术部门,工程师们穿梭在各种复杂的设备之间,对直播设备进行最后的检查和调试。
他们反复测试摄像机的拍摄角度、画面清晰度,确保声音采集设备灵敏无误,保证从演播室到千家万户的信号传输稳定。
任何一个小的技术故障都可能在直播中引发大问题,所以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编辑室内,编辑们还在和记者进行最后的沟通,对突发新闻的报道细节进行确认,争分夺秒地修改稿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他们的电脑屏幕上不断闪烁着各种新闻素材和编辑界面,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
随着开播时间越来越近,整个大明电视台新闻中心的氛围愈发紧张而热烈。
工作人员们脚步匆匆,却又秩序井然,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以赴,为的就是在七点整,准时为全国观众送上一场高质量、零差错的新闻盛宴,开启《新闻联播》这一重要的新闻时刻。
距离《新闻联播》正式开播只剩短短几分钟,主持人已在主播台前就位,开启了播报前的最后冲刺。
他们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平复内心的紧张与激动,将情绪调整至最佳状态,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稳与专注。
双眼紧盯着面前的提词器,快速浏览滚动的稿件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标点符号的运用、语气词的轻重,都在脑海中预演。
主持人右手轻轻搭在话筒上,调试着最舒适的位置和角度,左手则下意识地整理着领口和袖口,确保着装整洁得体。
他们轻启双唇,在心里默念即将开口的第一句话,让口腔肌肉提前适应,让声音在最佳状态下“蓄势待发”。
耳麦中,导播的倒计时声音逐渐清晰,每一秒的逼近都在提醒着他们即将开启这场新闻之旅。
主持人微微挺直脊背,眼神变得更加坚定,仿佛将所有的专注力都聚焦在这一方小小的主播台上,准备用最专业、最亲和的声音,把国内外大事要事传递给亿万观众。
导播间里,导播的声音通过耳麦清晰传来:“5,4,3,2……”每一个数字都像一记沉稳的鼓点,敲在主持人的心上。
主播坐在主播台前,腰背挺直,肩颈放松,双手自然交叠在桌上,保持着优雅且专业的姿态。
他们的目光坚定地锁定在面前的提词器上,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专注,像是在与即将播报的内容进行最后的心灵对话。
随着倒计时的推进,主持人深吸一口气,气息沉稳而悠长,缓缓地将腹部微微隆起,再均匀、缓慢地吐出,让自己的身心都沉浸在这短暂却关键的准备时刻。
双唇轻闭,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恰到好处的微笑,这笑容里既蕴含着对观众的尊重与关怀,也彰显着身为新闻人的从容与担当。
就在“1”的尾音落下的瞬间,主持人微微前倾,头部保持正直,眼睛直视镜头,似乎要透过屏幕与每一位观众进行眼神交流。
他们轻轻启唇,声音从胸腔中自然地发出,带着温暖而有力的磁性:“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是2925年5月15日,农历四月初八,欢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