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待遇,绝大部分人还是很幸运的保住了生命。
赵鼎所处的年代毕竟是一个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时代,国家培养出这么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能够胜任官职的人不容易。
即便因为他们曾追随赵炳的缘故不能再做官,也该将他们放到别的地方发光发热。
总而言之,赵鼎对这些人的处理可谓是轻重得当,刑罚适中,既达到了效果,也没有激起大规模地反抗。
在解决了京城内部的问题后,赵鼎终于有精力派出信使联络陈庆知,命他将军队运动到京城东部。
当陈庆知看到赵鼎的信件后,本想直接扔掉,可在信使一再要求下打开信件,他才发现里面竟然加盖了太上皇的印玺。
也正是因为信使的到来,陈庆知才得知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伪帝赵炳纠集二十余万大军与郑王作战,最终却惨败,落得个自焚而亡的下场,如今大晋朝廷的实际控制人已成赵鼎。
得知这个消息,陈庆知忍不住松了一口气,自己终于不用再为赵炳那个蠢货的命令而四处奔走了。
可回过头来一想,陈庆知又忍不住为国家的前途感到悲哀。
如今大敌当前,国家内部又生出这样的乱子,导致国力内耗严重,日后晋国还能挡得住楚人北伐的脚步吗?
陈庆知没太多时间想这个问题了,他现在要为下一场战役做准备。
根据他的侦察和赵鼎传来的消息,偃王与楚军已经合兵一处,汇聚成一只人数超过二十万人的庞大军团。
这只军团正在中州大地上缓慢前进,目标自然是京城,不过陈庆知横亘在他们的必经之路,成为了他们首要对付的目标。
陈庆知以身许国,从不知畏惧,他可不会害怕偃王与楚人的联军。
不过从北地南下以来,自己军中物资消耗严重,而且出现了众多的伤病员,如今军中尚有作战能力的将士只有五万人不到。
虽然其中有一万精锐的边军铁骑,可毕竟双拳难敌四手,想要挡住偃王与楚人的联军甚至战而胜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
陈庆知想要请求赵鼎派出大军支援,却被赵鼎断然拒绝。
赵鼎不是不想再次出兵,与陈庆知并肩作战,实在是他手中的安国军经历多场战事,疲惫不堪,急需要修整。
不过赵鼎并非什么也没做,他尽己所能筹措出了一批价值超过百万两白银的物资给陈庆知。并命令陈庆知撤退到京畿,依托京畿地区的关隘、城池进行防御,一旦作战失利,安国军也可迅速驰援。
陈庆知最终答应了赵鼎,按照他的意图进行作战部署。
有了赵鼎送来的物资,陈庆知可以聘请大量医师、购买大量药材,虽不能立即令伤病员们恢复战斗力,可对军队士气的提高却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陈庆知还派出大量军官组成搜索队,在京畿附近的荒山野岭中到处搜捕赵炳的溃军、散兵游勇。
若是愿意加入,立即赏下安家费。若是不愿意加入,便以逃兵的罪名就地正法。
如此一来,陈庆知军团的兵力大大提高,短短几天时间就膨胀到了八万之巨。
虽然这个数字比起偃王和楚人的联军不够看,可也令双方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