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延仁想了想。
“想必是因为末将年纪轻,又是殿下身边幕僚出身,不会自恃才能,因而忽视殿下之命令。”
赵鼎摇了摇头。
“你太低估我的威望,以及我对这只军队的掌控能力了,只要我下命令,没有任何人敢阳奉阴违,更不敢拒绝服从。”
“我之所以要将你擢升为副总兵,并授予你指挥权,乃是为了培养你,期待有朝一日,你能成为国之柱石。”
洪延仁不敢想象,殿下竟然如此器重自己,脸上表现出受宠若惊的表情。
“殿下厚爱,延仁万死不能报答十分之一。”
不给洪延仁表忠心的机会,赵鼎又说起军队建设。
“延仁,像你这样既有军事指挥才能,又有文化的人实在太少,是我晋军最缺乏的人才。”
“靠着将士们的悍勇以及火器的犀利,晋军也许能征服天下,可必定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而且这份战斗力未必能保持多久,或许天下太平个几年,晋军就会变成老样子。”
赵鼎深知军队战斗力的建设十分困难,既要充足的物资供应,还要全军上下一心,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而要将这份战斗力保持下去,令军队能保护国家百年,甚至千年,可谓难如登天。
赵鼎自然不希望自己辛苦建设起来的军队在和平和迅速失去战斗力,成为一群安享太平的少爷兵。
“要让晋军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并且保持下去,非得有更多你这样的文人不可。只有拥有了文化,将士们才会明白事理,才知从军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为了天下乃至万世之太平。”
“如此一来,作战时就会更加勇猛、灵活。和平年代也不会迅速堕落。”
“总之,只有让文人从军,晋军才能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当世最强大的一只军队。”
赵鼎的言语铿锵有力,令人不禁感到心神振奋,可当内心的热血平息后,洪延仁才发觉一个巨大的问题。
殿下的理想恐怕很难实现。
“殿下,我晋国虽然厚养读书人百年,并且坚持科举从未中断,令全国上下充满了尊重读书人,向往科举功名的氛围。”
“可培养读书人不是件容易事,许多家庭倾尽全力能供养出一个童生已实属不易,遑论秀才、举人甚至进士。”
“百姓们培养子弟读书,为的是让他们考取功名做官,好光宗耀祖,让家族脱离农民阶层。如今殿下要他们把子弟送进军中,冒九死一生的风险搏取功名,谁能愿意?”
洪延仁之言句句在理,而且直指问题的核心,不愧是大晋举子。
赵鼎笑着点了点头。
“我岂会不知。“
“国家治理地方、朝廷选用管理、地方宣扬教化,处处都要用到读书人。国家对于读书人的需要,可谓是无穷无尽。”
“若是把眼光盯着那些自发读书参加科举的人身上,无论如何也是不够的。”
“因此我早就在军队中建立起了随军学堂,并且选用读书人做教习。将士们在军中待的时间长了,就会逐渐习得文化,而当他们离开军营回到家乡,又会把这些文化知识传授给后辈子弟。“
“就这样一传二,二传四,我晋国之国民就能普遍地接受教育。长此以往,国家中读书人越来越多,何愁无书生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