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为什么读庄子的人很可怕 > 第二章 庄子发现痛苦的根源(第4页)

第二章 庄子发现痛苦的根源(第4页)

天下之至害也,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尽性竭财,单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

天下最大的祸害,全都遗忘不求审察,等到祸患来临,想要倾家荡产保全性命,只求返归贫穷求得一日的安宁也不可能。

——《盗跖》

人类生活首先是基本的生存欲望问题。任何人也摆脱不了世俗境遇,因为它是完整的人生的一个必经环节。可是,世俗生活的内容又不止是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还涉及到了名利得失的问题。

关于名利得失的看法,一个叫无足,一个叫知和的两个高人,在《庄子》中有大段的讨论。

一天,无足向知和问道:“人们终究没有谁不想树立名声并获取利禄的。那个人富有了人们就归附他,归附他也就自以为卑下,以自己为卑下就更会尊崇富有者。受到卑下者的尊崇,就是人们用来延长寿命、安康体质、快乐心意的办法。如今唯独你在这方面没有欲念,是才智不够用呢?还是有了念头而力量不能达到呢?抑或推行正道而一心不忘呢?”

知和说:“如今有这么一个兴名就利的人,就认为跟自己是同时生、同乡处,而且认为是超越了世俗的人了;其实这样的人内心里全无主心,用这样的办法去看待古往今来和是非的不同,只能是混同流俗而融合于世事。舍弃了贵重的生命,离开了最崇高的大道,而追求他一心想要追求的东西;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延长寿命、安康体质、快乐心意的办法,不是跟事理相去太远吗!悲伤所造成的痛苦,愉快所带来的安适,对身体的影响自己不能看清;惊慌所造成的恐惧,欢欣所留下的喜悦,对于心灵的影响自己也不可能看清。知道一心去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所以尊贵如同天子,富裕到占有天下,却始终不能免于忧患。”

无足说:“富贵对于人们来说,没有什么不利的,享尽天下的美好并拥有天下最大的权势,这是道德极高尚的人所不能得到的,也是贤达的人所不能赶上的;挟持他人的勇力用以显示自己的威强,把握他人的智谋用以表露自己的明察,凭借他人的德行用以赢得贤良的声誉,虽然没有享受过国家权力所带来的好处却也像君父一样威严。至于说到乐声、美色、滋味、权势对于每一个人,心里不等到学会就自然喜欢,身体不需要模仿早已习惯。欲念、厌恶、回避、俯就,本来就不需要师传,这是人的禀性。天下人即使都认为我的看法不对,谁又能摆脱这一切呢?”

知和说:“睿智的人的做法,总是依从百姓的心思而行动,不去违反民众的意愿,所以,知足就不会争斗,无所作为因而也就无有所求。不能知足所以贪求不已,争夺四方财物却不自认为是贪婪;心知有余所以处处辞让,舍弃天下却不自认为清廉。廉洁与贪婪的实情,并不是因为迫于外力,应该转回头来察看一下各自的禀赋。身处天子之位却不用显贵傲视他人,富裕到拥有天下却不用财富戏弄他人。想一想它的后患,再考虑考虑事情的反面,认为有害于自然的本性,所以拒绝而不接受,并不是要用它来求取名声与荣耀。尧与舜做帝王天下和睦团结,并非行仁政于天下,而是不想因为追求美好而损害生命;善卷与许由能够得到帝王之位却辞让不受,也不是虚情假意的谢绝禅让,而是不想因为治理天下危害自己的生命。这些人都能趋就其利,辞避其害,因而人们称誉他们是贤明的人,可见贤明的称誉也是可以获取的,不过他们的本心并非建树个人的名誉。”

无足说:“必定要保持自己的名声,即使劳苦身形、谢绝美食、俭省给养以维持生命,那么这一定是个长期疾病困乏而没有死去的人。”

知和说:“均平就是幸福,有余便是祸害,物类莫不是这样,而财物更为突出。如今富有的人,耳朵谋求钟鼓、箫笛的乐声,嘴巴满足于肉食、佳酿的美味,因而触发了他的欲念,遗忘了他的事业,真可说是迷乱极了;深深地陷入了愤懑的盛气之中,像背着重荷爬行在山坡上,真可说是痛苦极了;贪求财物而招惹怨恨,贪求权势而耗尽心力,安静闲居就沉溺于嗜欲,体态丰腴光泽就盛气凌人,真可说是发病了;为了贪图富有追求私利,获取的财物堆得像齐耳的高墙也不知满足,而且越是贪婪就越发不知收敛,真可说是羞辱极了;财物囤积却没有用处,念念不忘却又不愿割舍,满腹的焦心与烦恼,企求增益永无休止,真可说是忧愁极了;在家内总担忧窃贼的伤害,在外面总害怕寇盗的残杀,在内遍设防盗的塔楼和射箭的孔道,在外不敢独自行走,真可说是畏惧极了。

“以上的六种情况,是天下最大的祸害,全都遗忘不求审察,等到祸患来临,想要倾家荡产保全性命,只求返归贫穷求得一日的安宁也不可能。所以,从名声的角度来观察却看不见,从利益的角度来探求却得不到,使心意和身体受到如此困扰地竭力争夺名利,岂不迷乱吗!”

下面这则“黄金毒蛇”的故事应该对我们痴迷的心有所启发。

在古印度,一天,释尊带着阿难在舍卫国的原野上漫步。

释尊忽然停步说:“阿难,你看前面的田埂上,那块小丘下藏着可怕的毒蛇!”阿难停下了脚步,随着释尊手指的方向望去,看了之后也说:“果然有条可怕的大毒蛇。”

这时附近有个农夫在耕田,他听见了释尊和阿难的对话,听说田里有条毒蛇,便走向前探看,在那块小丘似的土包下,发现了埋在土里的一坛黄金。

“明明是一坛金子,可这些和尚偏偏说是毒蛇,真不懂他们是怎么想的。谁能有我这样的运气,锄地锄得一坛黄金,带回家去,下辈子也不愁吃喝了。”

农夫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挖出那坛金子,匆匆带回家去。原先穷困潦倒的农夫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现在突然发了笔横财,自然乐不可支。开始大量地添置着新衣、家具,顿顿都吃精美的食物。

同村的农夫们颇感疑惑,流言四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就传到官府,官吏把他找来问话:“听说你向来很穷,最近一夜之间成了大富翁。这钱是从哪里来的?是偷的吗?快从实招来。”农夫无法回答,被扣在官府,整日逼问,不胜其烦,但又无法证明自己不是小偷。家人花钱买通官吏,只望能保住一条性命,但所有的钱都花光了,仍然救不出他。

农夫最终被宣判了死刑。受刑这天,农夫望见断头台,心中恐惧万分,口里不断叫嚷:“那的确是条毒蛇啊,真是条大毒蛇啊,世尊!”官吏听见这怪异的言论,认为其中必有缘故,就将此事禀告了国王。国王把农夫叫来问:“你犯了偷盗罪,受刑时不断地叫嚷:“那确是条毒蛇啊!阿难!真是条大毒蛇啊,世尊!,到底是什么意思?”

农夫惶恐地禀告国王:“大王啊!有一天我正在田里耕作,释尊带着弟子阿难从这里经过。他们看见埋藏黄金的地方,都说有条毒蛇,是条大毒蛇,可我却不相信,偏偏挖起金子回到家里。我今天落到这般地步,才明白黄金是条大毒蛇的真谛。黄金能使我富贵,也能使我丧命,它实在比大毒蛇还可怕啊。”

接着,他又作偈禀告国王:

释尊说是大毒蛇,阿难说是大毒蛇。

毒蛇恐怖不可比,直到如今才明白。

愚者经常受迷惑,只把黄金当宝物。

因此迷妄无了时。痛苦深渊中沉溺。

只有舍弃心头暗,才能不受黄金惑。

国王听到农夫诚挚的心声,也赞赏农夫的觉醒,并宣布将农夫无罪释放。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虞美人

南唐 李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