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比较。”
刘感恩对刘明远这么说有点儿不满意,用责怨的语气说:“你在那儿生活过,远近还不知道吗?”
“比起远的地方肯定是近,比起近的地方肯定是远。”
刘感恩隐约地感觉在北大荒,在滨镇这座小城,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微妙变化。父亲说的话他有些不懂。他听父亲说的这些话,如同身处在这个陌生地方一样。
刘明远领着刘感恩沿着宾馆前的大街,走到东西与南北主街的十字路口处,转向朝北走。在他的记忆里,这段路是滨镇商业气氛最浓的地段。
他离开滨镇时,滨镇几乎没有楼房。现在街的两边是两层、三层楼房连在一起。一层多为商铺,二层、三层多为住宅,也有上下全是商用的。
滨镇中学在这条街的北段。学生放暑假了,校园的大铁门关着。透过铁围栏能看见校园里面的场景。
刘明远在这儿读过书,对学校里的建筑和场景还有些记忆。那时学校教室在南北两侧,分别是两排砖瓦平房,中间是宽阔的操场。现在楼房替代了平房。除了校园位置没变,学校的建筑全变了,没有了以前的痕迹。学校再往北是沙土路,路两边没有建筑物,是长着庄稼的农田,还有在农田之间的荒草地。
刘感恩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走这么远,不解地问:“咱们不是吃饭吗,怎么走到这儿了?”
“多年过去了,我想看一看这里的变化。”
刘感恩说:“刚才还不饿呢,走了这么远,感觉饿了。”
“想吃什么?”刘明远领着刘感恩折身返回。他边走边留意着街边的商店和饭馆。街两边有的商铺、饭馆已经开门营业了,有的店门还关着,没营业。
刘感恩说:“昨晚的豆腐挺好吃,吃豆腐吧。”
“连着吃吗?”刘明远考虑到儿子是处在长身体的年龄,为了营养全面,利于长身体,一般不连续吃一种食物。
刘感恩说:“也不知道这里还有什么好吃的东西。”
刘明远注意到在街两边有卖油条和包子的店铺。这种店铺营业时,为了吸引顾客,通常是店门敞开着,在店门外摆放有桌子,顾客在店铺内和店外都能用餐。
他朝一家店铺走去。他知道在滨镇不管是炸油条的还是卖包子的店铺,一般情况也卖豆腐脑和豆浆。
滨镇开的小饭馆,早餐基本是以油条、油饼及包子为主食,豆腐脑、豆浆及米粥作为搭配。
店铺里有两个大人和一个年龄跟刘感恩差不多大的男孩。不用问就知道这是一家三口。食谱单上写着“豆腐脑、油条、烧饼及咸菜”。刘明远要了四根油条和两碗豆腐脑。
刘感恩在家时,吃油条的次数非常少,只是在特殊情况时才吃。他的母亲说吃油炸食品对身体不好,反对他吃各种油炸食品。刘明远也不怎么吃油炸食品。但是出门在外,尤其是在滨镇这种陌生地方,早餐不吃油条,就吃馅饼、包子,可供选择的食品种类比较少。他认为街边小饭馆做的馅饼、包子,用的菜不一定能洗得干净,用的肉不一定是质量好的肉。在包子、馅饼及油条几种食品中,他认为油条比包子、馅饼更卫生、更安全。刘感恩吃了口油条,做出品尝的表情说:“感觉跟咱们家的味道不一样。”
“哪种好吃?”
刘感恩想了想说:“这里的。”
“这是用纯豆油炸的。”刘明远说。
“咱们那是用什么油炸的?”
“说是花生油……应该是棕榈油或是混合油。”
“为什么用棕榈油和混合油炸?”
“棕榈油、混合油价钱低,能降低炸油条的成本。店铺老板为了提高利润,多赚钱,就用便宜油炸。”
刘感恩天真地说:“那不是骗人吗?”
正在炸油条的男人听到刘明远和刘感恩的聊天,知道他们是从外地来滨镇的。他边翻动锅里的油条边插话:“咱们这儿的油条是用纯豆油炸的。用其他油炸的油条口味跟豆油炸得不一样。本地人吃豆油吃习惯了,不习惯吃其他油。来我这吃饭的外地人少,多数是本地人。如果用其他油炸,不用吃,只要闻,就能闻出来。生意想长期干下去,就得用纯豆油炸。”
刘明远跟炸油条的男人聊了起来。
油条店老板是富锦市乡下农村的。富锦跟滨镇隔着松花江。富锦在江南岸,滨镇在江北岸。富锦在滨镇东南方向。他在滨镇开饭馆三年多了。
刘明远在滨镇生活时,松花江上没有江桥,南北两岸人员往来不方便。他知道富锦,但是没去过。
炸油条的男人说江桥建成后,江南江北两岸人员往来非常方便。他开车几个小时就回到家了。他说滨镇比他家那地方生活条件好很多。
刘明远童年时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记忆深。虽然农村跟农场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名称上也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在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面完全不在同一水平上,两者没有可比性,也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