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大隋帝国风云录精校版 > 第二章 大隋风云人物(第1页)

第二章 大隋风云人物(第1页)

“大江东去,浪淘尽”,刷不掉的是英雄的故事和英雄的叱咤风云。韶华消逝,灯暗星淡,掩不住的是英雄的忠诚肝胆。在英雄辈出的大隋时代,多少豪杰,多少志士,不仅是那个世纪的“明星”,还如酒,愈久愈香,令后人回味无穷。

第二助手苏威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今陕西武功)人。父亲苏绰,北魏度支尚书。苏威五岁丧父,周太祖时袭爵美阳县公,佳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认为苏威是个人才,把女儿新兴公主嫁给他为妻。苏威见宇文护专权,担心将会祸及自己,便逃入山中,隐居于山中寺庙,以读书为慰。不久,朝廷授予健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怀道县公。周武帝时,拜稍伯下大夫。北周朝廷对苏威的多次任命,他都没有接受。周宣帝时,苏成就任开府。

杨坚任左大丞相,总揽北周朝政,高颎多次向杨坚推荐苏威,称他是一位贤才。杨坚也早闻苏威的大名,便将他召入京师,引入卧室之内交谈,语后大悦。月余以后,苏威闻知杨坚要接受禅让为帝的议论,便逃遁回归乡里。高颎请示将苏威追回来,杨坚说:“他这是不想参与我的事(指禅让事),暂且不要找他。”

待到杨坚受禅为帝,召拜苏威为太子少保。不久,又任命他兼任门下雀长官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表辞让,隋文帝诏令说: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隋书·苏威传》)

苏威见诏令而中止辞让,就职视事。

2-1苏威

当初,苏威父亲苏绰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国家财用不足,在制定征税法令时,有些过重。税法公布不久,苏绰有些后悔地感叹说:“今日所制定和公:布的税法,犹如张弓,并非是平世的税法。后来的君子,有谁能弛弓呢?”苏威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时时把减轻税法以为己任。至此,苏成被任命为纳言、民部尚书,上奏隋文帝,请减轻赋役,力求从轻,隋文帝完全听取苏威的意见。在隋文帝面前,苏威日渐亲重,“与高颎参掌朝政”。

苏威见宫中用银制的幔钩,因此向隋文帝大讲节俭的美德,文帝很是重视,下令将宫中的雕饰旧物,一律撤除销毁。一次,隋文帝因发怒将要杀死一人,苏威入阁进谏,文帝不予采纳。

隋文帝因此而愈发大怒,将要亲自出阁问斩,苏威上前阻挡。隋文帝想要避开苏威出阁,苏威又上前遮拦。一怒之下,隋文帝拂袖而去。过了半天,隋文帝召见苏威,表示道歉,说道:“相公能够这样,我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于是,赐给苏威马2匹,钱10余万。不久,隋文帝又令苏威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有官职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苏威身兼纳言、民部尚书、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五职,恋于揽权,“无举贤自代之心”,上表弹劾,隋文帝为苏威辩护说:“苏威朝夕勤于政事,所考虑的都是关乎国家的长远重大问题,纵使举贤不足,怎能因此而急遽地逼迫他!”

隋文帝回首对苏威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之则行”这句话系孔子对高足弟子颜渊所言,见于《论语·述而》。隋文帝引用这句话,意在说明他对苏威的器重。

说完,隋文帝又对在场的朝廷大臣们说:“苏威如不是遇到我,胸中的韬略无处运用;我如果得不到苏威,怎能施行他的治国之道。杨素的文采口才举世无双,至于斟酌古今,辅佐我传布德化,则比不上苏威。苏威如果遇到乱世,他会像南山四皓(汉初不肯与刘邦合作的四名隐士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居于终南山中:吕后用张良之计,使四位隐士成为太子刘盈的门客,刘邦才放弃废太子刘盈的念头)。那样,难道能使他出山屈就吗!”

隋文帝对苏威的器重,于此可见。

不久,苏威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同时解除了他的太子少保、御史大夫的职务。后来,废置京兆尹,苏威检校雍州别驾。当时,“高颎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书·苏威传》)不久,转任民部尚书,纳言职务如故。当山东诸州发生饥荒时,隋文帝派他到山东地区赈恤百姓。两年后,迁任吏部尚书。一年后,兼领国子祭酒职务。隋王朝上承战乱之后,制度杂乱,隋文帝令他改革旧法,立一代通典,法律方面的律、令、格、式,大多为苏威所定,时人无不称赞他的才能。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苏威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并肩,共同执掌朝政。这一年,苏威因母亲病故而离职服丧,悲哀过度。隋文帝敕令苏威说:

“相公德行高于常人,情寄殊重,大孝之道,盖同俯就。必须节哀,为国家爱惜身体。朕对于相公,是君是父,应按照朕的旨意,依礼保重身体。”

不久,隋文帝令苏威就职视事,苏威一再辞谢,诏令不许。第二年,隋文帝驾临并州,命苏威与高颎共同留守京师;不久又将苏威调至皇帝所在处所,使令他断决民间诉讼。

后来,国子博士何妥上奏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结为朋党,隋文帝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立案审理,证据确凿。隋文帝以《宋书·谢晦传》谈及朋党事,令苏威阅读。苏威惶恐畏惧,免冠叩头,向隋文帝请罪,隋文帝说:“此时谢罪,已经晚了。”于是免去苏威的官爵。

不久,隋文帝说:“苏威是位有德行的人,只是被他人所误而已。”

于是下令苏威可以入宫言事。一年过后,又恢复邳公的爵位,任命为纳言。随从隋文帝祭泰山,以不敬罪被免官,不久又恢复官位。隋文帝对群臣说:“世人说苏威诈称清廉,家中金玉累积,这话纯属妄言。然而他性情猛烈,不切合世事,求名太甚,听从他便喜悦,违背他则恼怒,这是他的大毛病。”

不久,隋文帝令他持节巡抚江南,授予他“便宜从事”的大权。当时,突厥都蓝可汗多次入寇边境,隋文帝派苏威至突厥牙帐,与突厥可汗结为和亲,都蓝可汗向朝廷贡献特产。因勤劳国事,苏威进位大将军。

仁寿初年,隋文帝又任命苏威为尚书右仆射。

隋文帝临幸仁寿宫,以苏威为京城留守。文帝还京,御史上奏苏威职事多不治理,皇帝大怒,责问苏威。苏威谢罪,隋文帝亦不追究。后来,隋文帝临幸仁寿宫,病重,皇太子杨广自京师来侍奉疾病,诏令苏威留守京师。

苏威于隋文帝在位期间,以门下省长官纳言先后兼任民部尚书、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又迁任刑部尚书,民部尚书、吏部尚书、国子监祭滔,直至担任尚书右仆射、大将军等重要职务,为隋王朝的法律制度及其他制度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隋文帝手下仅次于高颎的第二助手。

执政大臣杨素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祖父杨暄,北魏时任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北周时任汾州刺史。杨素少年时放浪不羁,胸有大志,不拘小节,世人多不了解他。后来与牛弘同志好学,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于写文章,工于草书隶书,颇留意于占候之术,美须髯,仪表英俊豪杰。北周大冢宰引他为记室,后转礼曹,加大都督。周武帝拜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逐渐受到礼遇。周武帝命杨素起草诏书,杨素下笔立成,词义兼美。武帝称赞杨素,对他说:

“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

“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隋书·杨素传》)杨素颇为自负地应声回答。

在北周平齐的战役中,杨素屡立战功。平定齐国后,加上开府,改封成公县公,食邑1500户。

周宣帝即位后,随从韦孝宽攻取淮南,杨素率军攻下盱眙、钟离等城。

杨坚任左大丞相时,杨素与杨坚深自结纳,杨坚很器重他,任命他为汴州刺史。赴任途中到达洛阳,适逢尉迟迥发兵作乱,荣州刺史宇文胄占据虎牢响应尉迟迥,杨素不得前进,杨坚任命杨素为大将军,征发河南士兵攻击宇文胄,胄大败。杨素迁徐州总管,进位柱国,封清河郡公,邑2000户。

2-2杨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