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显文在《隋文帝死因质疑》一文中也对隋炀帝“弑父”一说提出反对意见。他指出,宣华夫人起身更衣时身边有宫女侍候,谨小慎微的炀帝不可能在宫女面前做出危及自己地位的举动。据史料记载,炀帝早与文帝的宠妃宣华夫人和容华夫人有染,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炀帝为纪念宣华夫人所写的《神伤赋》中得到验证。文帝驾崩后,宣华夫人和容华夫人很快就委身于炀帝,成为他的爱妃。炀帝之所以推迟发丧的日期,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有时间对付废太子杨勇和汉王谅的叛乱。
事实上大家可以发现,唐代君臣一直没有指控隋炀帝弑父。当隋末起义如火如荼之际,没有人提出隋炀帝弑父这一颇具鼓动性的罪状。至于被后人列为杀害文帝凶手的张衡,史书上评价他“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后来唐高祖李渊为其平反,并赐给他“忠”的谥号。这足以说明张衡并没有弑君,否则为了维护封建帝制唐高祖没有理由替他平反。
三寸金莲起源之谜
小脚,又叫三寸金莲,俗称为裹小脚,是把女子的脚用布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畸形的小脚竟被古人美化为“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缠足,又称裹足,粤语俗称紥脚,是我国封建社会残害妇女的一种恶俗。一般而言,女孩子长到五六岁时要开始缠足。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习缠足方式的女性仆人实行。缠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迫使其不能正常发育,时间一长造成足骨变形。当时的风俗认为被缠得脚越小越美,名之曰:“三寸金莲”。姑娘找婆家相亲时,“看脚不看头”,认为脚小才是美人。
中国古代妇女以走路缓行慢移为美。《诗经》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舒,就是迟跚;窈纠,形容走路好看的样子。张平子《南都赋》也有“罗袜蹑蹀而容兴”的说法。那么缠足究竟始于什么时代呢?说者各持己见。
(1)缠足始于隋。
隋炀帝是一个荒淫的皇帝。有一次,他想乘船游运河,但不用船夫,却要选一百名美女在运河两岸为他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荒淫无耻的隋炀帝见了,想玩赏她的小脚,就召她近身。吴月娘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刀来刺向隋炀帝,没想到只刺中了手臂。行刺不成,吴月娘便投河自尽了。隋炀帝回宫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选。”但是,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纷纷裹起脚来。此后,裹脚形成了风气。
(2)缠足始于汉。
持此看法者是根据《丹铅总录》引《杂事秘辛》汉保林吴姁奏言:“乘氏忠侯梁商女足长八寸,胫跗丰妍的平趾敛,约缣迫袜,收来微如禁中”。《孔雀东南飞》中也有“足下蹑丝履,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诗句。认为这些都是对小脚的描写。
3-4三寸金莲图
(3)缠足始于六朝。
据《南史》载,南齐东昏侯(498-500年在位)命宫女用金箔剪成莲花贴在地上,然后令潘妃在上边走,一步一姿,千娇百媚,走过的路上就像开出了许多金莲,这就是所谓的“步步生莲花”。六朝乐府双行缠说:“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研;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唐代韩惺的《屐子》中有:“六寸肤圆光致致,白罗绣膘红托里;南朝天子欠风流,却重金莲轻绿齿”。所以,持此说法者认为六朝时期是缠足的开始。
(4)缠足始于唐。
文献记载杨贵妃生前和死时均穿缠足弓形底鞋。伊世珍《琅环记》记载:“安史之乱”时,杨贵妃在马嵬坡被缢死后,有一老妇因拾得贵妃的袜子而致富。其女玉飞还拾得一双雀头履;上面嵌有珍珠,履仅长三寸。玉飞将此视为异宝,从不肯轻易给人看。据《诗话总龟》载,唐玄宗从蜀避难回来,为怀念杨贵妃而作了《罗袜铭》:“罗袜罗袜,香尘生不绝;细细圆圆,地下琼钩;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群谈采余》中有咏杨贵妃罗袜诗一首:“仙子凌波去不还,独留尘袜马嵬山;可怜一掬无三寸,踏尽中原万里翻。”清代《卫藏图识》载:“西藏灯具,状如弓鞋,俗称为公主履。”公主指的是唐朝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曾嫁给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据此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唐代缠足的实证。在唐代文人笔下,也有对女人小脚的描写,如白居易《上阳人》中的“小头鞋履窄衣裳,……天宝末年时世妆”。
(5)缠足始于宋。
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6)缠足始于五代
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南唐李后主有一宫嫔叫窈娘,身段纤小,能歌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令窈娘以帛缠足,屈上为新月状,穿着白袜在莲花中翩翩起舞,回旋飞转,就像凌云踏雾般。《道山新闻》也说:“李后主窈娘以帛缠足,令纤小,屈足新月状。”张邦基《墨庄漫录》也称弓足起于南唐李后主,是为缠足之始,出现后时人效之,以纤小为妙,自此缠足之风泛起。
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女子以不缠足为耻。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
到了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要求,女子的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据说清朝入主中原后,康熙帝曾下诏禁止女子缠足,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很受欢迎。直至解放前夕,缠足之风才逐渐消失。
缠足这样一个对女性身体残害的习俗,为什么能在中国延续近千年之久呢?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道德观念
缠足的习俗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良家妇女的表现,一个不缠足的女人是很难嫁出去的。缠足作为标志女性特点的重要一环,以缠足来强化男女有别的传统规范。缠足也使得女性因行走的困难而不易自行外出活动,即使外出也多需要乘车或乘轿,强化了当时男外女内的空间区划。
(2)审美思想
在当时,人们不论男性或女性,都认为足小为美,尤其对男性来说,小脚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莲”一词代表掀美女性脚美的名词。关于对小脚的审美,最著名的小脚审美著作是清代李渔的《香莲品藻》,把女性的小脚从形状、尺寸、装饰、气味等角度来作分类品评。
(3)民族意识。
清人入关以后,对汉族男性及女性的身体都视图加以控制,男性要剃发,女性要禁止缠足,前者在清政府的强力推行下达成成功,但禁缠足却未能奏效。因此在清代,缠足常被认为是对抗满人意识的一种表现。
那么,妇女缠足形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呢?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也不是她的脚。
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金莲”由佛教文化中的“莲花”引发而来。认为以“莲花”作为妇女小脚之名是一种美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佛教中清净、高洁、美好、珍贵、吉祥的象征;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妇女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还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人们喜欢用“金”字修饰贵重或美好的事物,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说“金”莲,当然是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后来“小脚迷们”更约定俗成:“金莲”指三寸以内者,“银莲”指四寸以内者,“铁莲”则为大于四寸者。于是,一提“金莲”势必三寸,即抽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由一双女人的脚,竟做出了这么多的文章。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不仅是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会给后人带来不少的启发和遐想。
隋炀帝为何开凿运河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