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一担什么量词 > 草珠一串(第4页)

草珠一串(第4页)

但歌词的主题还是明白的,留下了情感,怀念曾经的热恋,悱恻依旧,不忍割舍“朝朝暮暮”,问一声是否依然?是女子的“带雨含烟”,很令人感慨。

天,下起了大雨。“冷雨敲窗不可听”,心头涌起一种别样的情感,第一次也写了一首通俗歌词,但不是女子的口吻了:梦里是春风絮,

散去是雨如烟,

再痴也不再相见,

仿佛是、仿佛是真的初恋。

不必想长久时,

留下是梦幻瞬间,

其实你已向我告别,

也许是、也许是还在怀念!

今天上午,将网上王菲的这首歌输入到手机上,感觉不仅配器优美,确实唱得也很好,似乎应该是邓丽君的风格,也许邓丽君唱过?林凤娇主演过电影《翠湖寒》,不知是否与这首歌有关?风格应该归入徐小凤、蔡琴那类,她们要唱也许会摇曳多姿。我很喜欢徐小凤、蔡琴那略有些如泣如诉的韵律。

插上耳机,听着曼妙的歌声,一种复杂的情感阵阵袭来,惆怅、失落、悱恻、伤感……间或有之,说不清。

“大雅久不作”,也许自己应该为我的歌词谱上曲?但是《翠湖寒》已经很好了,颇有20世纪30年代上海歌曲的风韵。不写会有遗憾吗?其实人生都会有遗憾,那就留下这些许遗憾,时常听听《翠湖寒》,去回忆逝去的温馨、情感、烟雨、朝暮吧!有诗为证:

已知何处翠湖寒,

忍见一天雨似烟。

诗也不焚听寂散,

楼台隐去梦依然。

联语杂话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每逢年节或者一些重要时刻,人们习惯用作对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向往,故而历朝历代留下了大量对联集成类的书籍。据我目力所见,现存最早的与对联有关的书大概是明代王子承辑万历庚申刻本《唐诗联选》。明清以来对联类的工具书不下数百种,例如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京都文德堂石印本《春联大观》,应是集大成之作了。清代一些著名文人,如李渔、俞樾、袁枚、吴汝纶、吴梅村、梁启超等,皆是“作对”高手,特别是梁启超的对联,如“能招过客饮文字,闲看儿童捉柳花”“岂有雄心骋老骥,不妨余兴看游猪”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对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以至原来的科举考试中有“试帖诗”,即作五言十句律诗;凡是参加过科举的士子,都会作对联。一些朝廷高官,如梁章钜、纪晓岚、陶澍、林则徐、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等,皆好作对联。尤其是梁章钜,他是宣南诗社的重要成员,任过广西巡抚、江苏巡抚和两广总督,楹联专著多有存世,如《楹联丛话全编》,在中国楹联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像张之洞著有《联语丛录》,曾国藩著有《曾文正公楹联》,左宗棠著有《联语》。曾、左皆为身经百战之人,由于是举人、进士出身,有着极好的古文功底。

当然,作对联不仅为文人所好,明清的一些军事家也喜欢,如明代大败蒙古骑兵的兵部尚书于谦曾写一联:“雨中红绽桃千树,风外青摇柳万枝。”春意盎然,令人心怡。我查原出处是他的一首七绝,韵脚是“条”,大概临近春节书成对联时才改“条”为“枝”,《北京对联集成》收入此联即如我引。在军机处做章京的谭嗣同,其对联大气磅礴:“大陆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可窥其志向胸襟。

时近春节,想必又有不少人开始为新年的春联“费脑筋”了,作春联自然要喜庆热闹,还要突出文采,但也有例外——雍正帝的自撰春联:“岁岁平安节,年年如意春。”平白如话,看似寻常,寓意颇深。

校对逸闻

校对古称“校讎”,就是校对文字之意,通“仇”,现在仍有这个字,只不过简体字是“仇”。由此可人们对错字的痛恨。旧时代报刊常有“手民误植”的更正,手民,指拣木活字或铅字的工人。其实,主要责任还是应由编辑来负责。

错字不仅降低报刊书籍质量,而容易造成伤害,甚至引发诉讼赔偿、撤职处分等。

在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文官考卷试题竟然将“地役”印成“地域”,造成考生误解答错试题,最后引起一片哗然,导致包括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在内的官员们均受到罚俸等各种处分。

我曾亲耳听过两件关于校对出错的逸闻,至今不忘。一件是听民国初年四大画家之一陈少梅的公子陈长智先生所讲。20世纪30年代北京著名画家徐燕荪和于非厂在报纸上发起笔战,争论绘画理论分歧,时言辞激烈,大伤感情,几近乎断交。后经朋友撮合言归于好,于先生主动在报纸发表一封致歉信,以示诚恳。旧时行文都不直呼其名,要加“兄”或“先生”。于先生抬头即称“燕荪兄”,信中亦多次提及,无非表示亲切。熟料“兄”与繁体字儿子的“兒”近似,待信全文登出,一律排成“燕荪兒”。惹得徐燕荪大怒,终致再次失和。

另一件是听高占祥所谈。1995年,笔者借调到《中国艺术报》参加筹备创刊工作。他以文联党组书记兼任社长,第一次全体大会上首先谈校对之重要性,并以自己的教训为例。占祥原在印刷厂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颁布新婚姻法,交印厂排版。他当时不到20岁,拣铅字时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一夫一妻制”这句话中的“夫”拣成“天”,付印前幸亏被认真的老师傅发现。高先生说:“当时很害怕,如果真印刷成书,性质就严重了。”

由此可见,校错字如校仇,真是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