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人着想,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点一滴的小事的体现,在街上帮助老人、残疾人。在家中,经常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家人的负担。
关心别人,时时想到别人,关键之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这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社会宛如一个大家庭,我们便是这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将爱送给每一个人,并以此为快乐,那时,我们会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说的是一个女孩骑车经过一个漆黑的小胡同。胡同口摆摊的大爷举高灯为她照明。那盏灯不仅为女孩照亮前方的路,微弱的灯光更是温暖了人的心。很多时候,为他人着想只需一件小事,只要迈出一步。想想我们的英雄雷锋,他时时刻刻都在为他人着想:上厕所摔了一跤就连夜把灯给修好,打扫好寝室,让队友可以好好休息。这样设身处地地想着别人,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现在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不就是为动物着想,为后人着想吗?为他人着想,正是新时代的社会所需要。
西方有一个寓言:
圣诞节的晚上,一位夫人看到三位白发飘然的老者坐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
“你们一定饿坏了,进屋吃点东西吧。”夫人走上前去,礼貌地招呼老人们。
“哦,谢谢,我们在这儿坐一会儿就走。”老人们回答。
“如果不介意的话,请到屋里坐一会儿吧。外面这么冷。我们全家都欢迎三位与我们共度圣诞节。”夫人诚恳地说。
“那么,你家男主人在吗?”一个老人问道。
“他就在里面。”夫人答道。
“你先去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吧。”另一个老人说。
夫人赶紧回屋,将此事告诉了丈夫。
“亲爱的,你根本不必征求我的意见。快去告诉他们,请他们进来吧!”丈夫说。
夫人赶紧跑到门外,再次邀请老人们进屋。
“可是,我们不能一起进去。”一个老人说道。
夫人感到疑惑。
那个老人指着一个同伴说:“他叫财富,”接着老人指着另一个同伴说,“他叫成功,我叫爱。”
“我们只能进去一个人,你再和丈夫商量一下,看你们愿意让我们哪一位进去。”另一个老人补充说。
夫人又一次跑回屋,把老人们的话告诉了丈夫,丈夫非常惊喜,他说:“既然如此,我们就邀请财富老人吧!亲爱的,快去请他进来!”
夫人却不同意,她说:“亲爱的,我们为什么不邀请成功呢?有了成功,我们还缺少财富吗?”
这时,一边的小女儿插话了:“爸爸妈妈,邀请‘爱’进来不是更好吗?我认为,一个充满‘爱’的圣诞节才是最好的。”
“那就听女儿的吧!”丈夫对妻子说。
夫人再一次跑出去告诉三位老人:“如果你们不肯一起进来的话,那么请叫‘爱’的老人跟我来吧!”
“爱”朝屋里走去,另外两个老人也跟在后面。
“刚才我邀请你们一起进来,你们说不能一起进屋。现在我邀请的是‘爱’,你们怎么又愿意来了呢?”夫人不解地问财富老人和成功老人。
“难道你不知道吗?哪里有爱,哪里就有财富和成功!假如你邀请的是成功和财富,那么另外两人就会留在外边。但是你邀请了爱。爱走到什么地方,我们就会陪伴他到哪里。”两个老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是的,有爱就有一切。心中有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我们感动;这样的人,自然会受人欢迎,自然比普通人更容易接近成功。所以,即使是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成功也并不是冷酷的代名词,财富也并非仅仅体现在金钱与数字上。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付出相互给予相互关心相互敬爱,人间才会产生绵绵不断的能量与生机,社会才会有更多和谐更多暖意更多活力,幸福和快乐才会常驻人间。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更愿意用“善”来替代“爱”。著名小说家王朔说过,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本质就是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定律——你做了一件坏事,你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幌子把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到你那里去了,你仗势欺人,别人或许敢怒不敢言,但“敢怒”二字就说明“报”的能量已经产生,再也不会消失。它如何积累,如何酝酿,如何释放,都只是一个时机和管道的问题。反之,你做了一件好事,付出了爱心,帮助了别人,别人即便不能即刻报答你,但至少不会讨厌你,周围的人也会认可你。认可你的人多了,善报自然会络绎不绝地随之而来。所以,不要再唱什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那是不成熟的想法,是自私,是狭隘的自爱。人心都是肉长的。想让爱重来,多来,不断地来到自己身边,就先试着付出自己的爱。爱人,就是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