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国学智慧与管理艺术 > 第六章 核心管理 会力打造管理者核心地位(第3页)

第六章 核心管理 会力打造管理者核心地位(第3页)

劣,也需要耐心。如果没有耐心,头脑一热就急于拍板,有可能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决策的重大失误。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重用格兰特将军,1862年秋至1863年7月,格兰特对于驻守维克斯堡的敌军实行长期围困的战术。对于格兰特本人来说,需要耐心等待敌人投降,而林肯总统付出了极大的耐心。一个月过去了,又一个月过去了,格兰特还没有解决维克斯堡的敌人,其他战场又分外吃紧。敦促林肯撤换格兰特的信件雪片一般飞向白宫,请求林肯罢免格兰特的来访者川流不息。林肯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然而这位总统始终坚持把格兰特留在指挥岗位上。最终,维可斯堡内的三万多敌军山穷水尽,全部投降。这是南北战争开战以来,北方联邦政府所取得的最大战果,整个战局出现了有利于北方的转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用人也需要耐心。

实施决策没有耐心也不行。往往有这种情况,事情的发展,不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未曾料到的情况会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管理者必须耐着性子,应付变化了的情况。一旦失去耐心,就会使目标落空。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管理者顺利工作的重要前提。急躁的管

理者,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工作缺乏耐心不行,

使下属对自己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感、信赖感没有耐心不行,调解下属纠纷没有耐心不行,消除下级对自己的误解没有耐心也不行。像张飞那样的急性子,下属稍不如意就绑起来打一顿,是很难做到同心同德的。

管理者的活动范围往往不局限于纽织内部,对外交往是免不了的,这也需要耐心。如果坐在谈判桌前的管理者耐不住性子,总想让人家服从自己的意愿,甚至发脾气、使性子,必然造成僵局,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怎样使自己变得耐心一点,在紧张的情况下保持心平气和呢?也就是说在不同环境下怎样消除烦恼的情绪,至少对它有所控制。

急性子的人大都不愿意浪费时间,因此他们把时间安排得很紧,工作中的时间都安排得恰好,不容许有什么延误或出什么差错。不过,要想万无一失,最好还是留有一定的余地,你所参加的约会越重要,预留的时间就应越充裕。如果是一场必不可误的约会,那就应该留出大量的时间作回旋的余地。

你如果感到十分烦躁,无努力使自己深深地潜入一个宁地,它常使我的紧张和烦躁情绪消退许多。”

克服急躁,保持心平气和的方法之一是经常检查自己是否常犯这种毛病。如果你的急躁情绪仅属偶然,你的烦恼便自会消除。但如果你总是怒火中烧,粗鲁无礼,那就应该认识到你对自己是看得过重了,以至于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不愿等待。

幽默有时也能帮助你保持心平气和,想方设法将难堪的场面化为幽默的故事,以便使对方感到有趣可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观察力敏锐的人,因为这样有助于你抵制急躁情绪的产生。

做事要有耐心,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应从实际出发,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幻想。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四节务实是制胜的前提

【袁术灭亡的教训】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不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鲁迅

开拓进取与务实并不矛盾,优秀的管理者都注意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开拓进取精神是管理者走向成功的驱动力,务实作风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仅有开拓进取精神而没有务实作风,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品尝失败的苦果,仅有务实作风而无开拓进取精神,就会陷入无所作为的泥潭。如果战略目标高得超出了企业的能力所及,当它与现实脱节时,将变得毫无意义,这时的目标只不过是管理者的一项良好愿望而已。

袁术本是汉末三国时代实力最强的人物,此公凭借袁家的势力,据有江淮之间的广大土地,兵粮足备。在袁绍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者的同时,他也成了南方最大的割据者。以袁术优越的客观条件,应该说是有希望在军事竞争中获取最终胜利的,然而他却是诸多割据者中衰亡较早的一个。综观袁术的言行,可知他在管理自己的军事集团时,缺乏脚踏实地的作风。

东汉皇帝的传国玉玺,在皇宫内乱之际曾一度遗失。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于宫内一枯井中打捞而得到。孙坚跨江击刘表身死,孙策率其部众投奔袁术,成为袁术手下能征惯战的勇将。袁术相待孙策礼甚傲。孙策非久居人下之人,他想从袁术手里借几千兵,归还江东独创事业,因恐袁术不肯。就留下亡父孙坚的传国王玺作为质当。袁术想得到这块玉玺为时已久,见了玉玺,喜不自胜,不仅借3000兵、500匹马给孙策,还表孙策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为了玉玺,竟放了孙策这只猛虎归山。原来,袁术早有登基称帝的野心,得了传国玉玺,在他看来,就意味着天命所归,当皇帝的理由就充分了。果然,过了一段时间,袁术再也耐不得寂寞,大会群下,建号仲氏,立台省等官,祭天祭地,迫不及待地当起皇帝来。为了驳斥臣下的反对,袁术找了几条理由,为称帝之举辩解:一是与汉高祖刘邦相比,“昔汉高祖不过泗上一亭长,而有天下”;其二是汉朝“今历年四百,气数已尽,海内鼎沸”;三是“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归”;四是“吾袁姓出于陈,陈乃大舜之后,以土承火,正应其运”;五是“又有传国玉玺,若不为君,背天道也”等等这数条理由,可谓振振有词,细察起来,均属子虚乌有。作为一个军事集团的首脑,袁术不思扎扎实实地整顿内政,有理有节地消灭竞争对手,不待时机成熟,得了玉玺就登基称帝。在对待玉玺的态度上,袁术远不及孙策。孙策深知,玉玺虽是宝物,但它的价值远不如几千兵力,玉玺说到底不过是块镶金的石头,而兵力却是他赖以创业的本钱。孙策没有因为拥有传国玉玺就称帝。脱离袁术回到江东后,孙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扫灭大小割据势力,不断增强孙氏集团实力的斗争中去,草创了吴国。

袁术死后,玉玺落入曹操手中。曹操虽然也大喜了一番,却没有做出称帝之举。曹操做事,非常注重必要性和可能性。他并非没有做皇帝的野心,只是担心遭到拥护汉帝的官吏们的反对和成为割据者的众矢之的。等到北方完全平定后,曹操才于建安17年受爵为魏公,建安21年进位为魏王。称魏公时,遭到荀或、崔琰的反对,他们都是曹操的心腹谋士,特别是荀或,是曹操的第一谋士。连他们都反对曹操称公称王,可见当时的人心并未忘汉。后来,孙权遣使给曹操上书,言天命已归曹操,望曹操早正大位。曹操看完后大笑,说:“是儿欲使我居炉火上耶?”下属们有的也劝曹操登基称帝,曹操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就这样,并非不想称帝的曹操至死也未称帝,原因是时机不成熟,过早登上皇帝宝座,无异于“居炉火上”。

而袁术却自赴火坑。当时汉朝皇帝虽无力统御四方,然而献帝的名号尚在,类似袁术那样的割据者,天下还有许多,连称王的胆量都没有,何况称帝?袁术不听臣下谏阻,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皇帝宝座,于是招来了灭顶之灾,在曹操、吕布、刘备等合力攻击下,兵败疆场,绝食而亡。袁术视玉玺重于兵力,视皇帝名号重于实力,八字尚无一撇,先忙于装点门面,狂妄自大,不自量力,失败是必然的。

其实,在现代管理中,脚踏实地作风仍同样重要。

美国一家咨询公司通过调查,得出不称职管理者的12个特征,其中之一是:“总是力求采取最佳措施,但往往不切实际行不通”。管理者为自己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不如此也就不足以成大事。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标越高远,越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只有远大理想而无务实精神,目标永远距离实际遥远,理想也就成了空想。

领导者大多倾向于制定较高的战略目标,较高的战略目标会给各个方面一个较好的心理预期,但必须注意到,如果目标高得超出了企业的能力所及,当它与现实脱节时,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在战略制定了以后,必须要对战略进行评价,就是要分析出该战略能否得到有效实施,也即是该战略所提出的变化范围是否是组织资源所能承受的。

巨人集团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巨人集团的危机导火索是“巨人大厦”项目,这个项目是他个人狂热战略的典型之作,因为他根本没有实力建造这样一座全国最高的大厦。更让人不解的是,大厦从1994年2月动工到1996年7月,三年多的时间里,史玉柱竟然没有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赚的钱支撑。

稍微懂点经济的人都知道,房地产必须有金融资本做后盾,可史玉柱竟将银行搁置一边,全靠自己公司的资金支撑,到1996年5月,这一做法达到了高峰,各个子公司交来2570万元人民币,史玉柱把留下来的850万元资金全部投入了巨人大厦。但这仍然满足不了大厦建设的需要,史玉柱已经感觉到了资金的严重不足,在1996年下半年,正当他感到需要外援时,国家的宏观调控影响至深,各处都在紧缩资金,形势非常紧张。从资金运作的角度来看,史玉柱应该让巨人大厦停工,将资金投放于已经染上

贫血症的生物工程,使其恢复元气。然而,他仍然一意孤行,把生产和广告促销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大厦上,结果生物工程一度停产,资金补给线中断。到1996年下半年,巨人集团财务运作日益窘迫,营销状况颓势尽现,员工士气不振,公司管理陷入混乱。可见,是战略本身的失误导致了巨人大厦项目的失败,而巨人大厦的失败也同时绊倒了“巨人”集团。

诸葛忠侯兵法

还有许多企业的失败并不是由于战略本身的失败,而是由于企业没有具备实现战略所需要的经营管理能力。近年来,资本运营是我国经济界出现频率较高的热点词汇,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通过这种外延式的增长模式来壮大自身实力,然而经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成功的企业以海尔为代表。海尔从1988年兼并青岛电镀厂开始,1991年兼并青岛空调器厂、青岛冷柜厂,1992年兼并青岛冷凝器厂,1995年兼并青岛红星集团……到1998年1月整体接收章丘电机厂,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海尔共兼并总额在5。5亿元的18家企业,盘活了15。5亿元的资产,使自己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在短期内获得了成功,也壮大了自身的实力。而失败的企业,我们以三株为例,“三株”在1997年上半年曾一口气吞下二十多家制药厂,投入资金超过5亿元,但是这些并购却没有壮大三株的实力,相反却把三株拖入了深渊。原因其实很简单:海尔具备扩张战略所必需的经营管理能力,而三株擅长的市场推广,并不能保证并购企业在被并购后通过管理获得健康成长。

【点评】

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任何一个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都爬不上成功的梯子。给人留下一个实在的形象,给自己的成功增添一份坚实的基础。从实际出发,对自己负责。

第五节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怒马恋栈豆:曹爽被诛】

犹豫不决只能让对方处于优势,因为他在事先就已经想好了。

——莫里斯

魏明帝曹睿病重,任命弟弟燕王曹宇为大将军,辅佐年幼的太子曹芳,然而曹宇为人恭俭温和,坚辞不受。曹睿听信两个亲信的话起用曹爽为大将军,令其总摄朝政。对于曹爽这个人,曹睿了解得并不多。其实,曹爽不仅德不足以付托孤之任,才也不堪受此重任。明帝死,幼主曹芳登上帝位后,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之间,展开了夺权斗争。曹爽听信门客之言奏知曹芳,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使之归自己掌握。深有

机谋的司马懿并无半点抗拒的表现,稻光养晦,装病在家,以求后发制人。曹爽自以为天下太平,终日沉湎酒色。在探知司马懿“病之将死”以后,就更加肆无忌惮,高枕无忧。于是司马懿乘曹爽率百官护卫曹芳出城祭祀游猎之机,“即起旧日手下破敌之人”,并家将数十发动了一场政变,很快控制了宫廷和洛阳城。接着,司马懿给曹芳送去一道表章,指责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有无君之心”。

“曹爽正在飞鹰走犬之际,忽报城内有变,太傅有表。爽大惊,几乎落马”,近臣宣读了司马懿的表章,曹芳问曹爽:“太傅之言若此,卿如何裁处?”曹爽手足失措,只问两个弟弟:“为之奈何?”辛敞、鲁芝二人逃出城,劝曹爽早定应变之策,曹爽的智囊桓范也从城中脱身出来对曹爽说:“太傅已变,将军何不请天子幸许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