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喜光,稍耐半阴。喜温暖,不甚耐寒,上海地区露地栽植时,需在冬季采取稻草包扎等保暖措施。喜肥沃湿润和微酸性的土壤,但也能耐干旱。生长缓慢,10余年以上的植株可开花。
苏铁的株形美丽、叶片柔韧、较为耐荫,其既可室外摆放,又可室内观赏,由于其生长速度很慢,因此售价较高。苏铁喜微潮的土壤环境,由于它生长的速度很慢,因此一定要注意浇水量不宜过大,否则不利其根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从每年3月起至9月止,每周为植株追施一次稀薄液体肥料,能够有效地促进叶片生长。苏铁喜光照充足的环境。尽量保持环境通风,否则植株易生介壳虫。苏铁喜温暖,忌严寒,其生长适温为20~30℃,越冬温度不宜低于5℃。
常绿棕榈状木本植物,高可达20米。茎干园柱状,不分枝。仅在生长点破坏后,才能在伤口下萌发出丛生的枝芽,呈多头状。茎部密被宿存的叶基和叶痕,并呈鳞片状。叶螺旋状排列,叶从茎顶部生出,叶有营养叶和鳞叶2种,营养叶羽状,大型,鳞叶短而小。小叶线形,初生时内卷,后向上斜展,微呈“V”字形,边缘显著向下反卷,厚革质,坚硬,有光泽,先端锐尖,叶背密生锈色绒毛,基部小叶成刺状。雌雄异株,6-8月开花,雄球花圆柱形,黄色,密被黄褐色绒毛,直立于茎顶;雌球花扁球形,上部羽状分裂,其下方两侧着生有2-4个裸露的胚球。种子10月成熟,种子大,卵形而稍扁,熟时红褐色或橘红色。
苏铁雌雄异株,花形各异,雄花长椭圆形,挺立于青绿的羽叶之中,黄褐色;雌花扁圆形,浅黄色,紧贴于茎顶。花期6——8月。种子卵圆形,微扁,熟时红色。其实铁树是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和种子,没有花这一生殖器官,所以,铁树的花,是它的种子。种子成熟期为10月份。
苏铁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曾与恐龙同时称霸地球,被地质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它起源于古生代的二叠纪,于中生代的三叠纪(距今2。25亿年)开始繁盛,侏罗纪(距今1。9亿年)进入最盛期,几乎遍布整个地球,至白垩纪(距今1。36亿年)时期,由于被子植物开始繁盛,才逐渐走向衰落。到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冰川来临,北方寒流南侵,苏铁科植物大量灭绝,但由于青藏高原、秦岭等的阻隔,在四川、云南等地有部分苏铁科植物幸免于难。今天,苏铁科植物共保存约10属110种,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野生的有1属(苏铁属)约10种,分布于云南、广东、福建、台湾、贵州、湖南、海南等地。
苏铁树干髓心含淀粉,可食用,又可作酿酒的原料,能提高出酒率;叶为羽毛状,向四周伸展,如孔雀开屏,极富观赏性,西双版纳有的少数民族采其嫩叶作蔬菜;种子大小如鸽卵,略呈扁圆形,金黄色,有光泽,少则几十粒,多则上百粒,圆环形簇生于树顶,十分美观,有人称之为“孔雀抱蛋”,在贵州,有的农民将其剥皮后与猪脚一同炖吃。
俗话说“铁树开花,哑巴说话”,“千年铁树开了花”或“铁树开花马长角”,果叶形似狐尾,末端多硬刺,表面多绒毛。比喻事物的漫长和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热带地区,20年以上的苏铁几乎年年都可以开"花"。苏铁雌雄异株,花形各异,花期6—8月,雄球花长椭圆形,挺立于青绿的羽叶之中,黄褐色的"花球",内含昂然生机,外溢虎虎生气,傲岸而庄严;雌球花扁圆形,浅黄色,紧贴于茎顶,如淡泊宁静的处女,安详而柔顺地接受热带、亚热带阳光的照射。其实铁树是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和种子,没有花这一生殖器官,所以,铁树的花,是它的种子。
苏铁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植物,曾与恐龙同时称霸地球,被地质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它起源于古生代的二叠纪,于中生代的三叠纪(距今2。25亿年)开始繁盛,侏罗纪(距今1。9亿年)进入最盛期,几乎遍布整个地球,至白垩纪(距今1。36亿年)时期,由于被子植物开始繁盛,才逐渐走向衰落。到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冰川来临,北方寒流南侵,苏铁科植物大量灭绝,但由于青藏高原、秦岭等的阻隔,在四川、云南等地有部分苏铁科植物幸免于难。
8.蜥蜴
蜥蜴属于冷血爬虫类,和它出现在三叠纪时期的早期爬虫类祖先很相似。大部分是靠产卵繁衍,但有些种类已进化成可直接生出幼小的蜥蜴。蜥蜴俗称“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是一种常见的爬行动物。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雄性都有一对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种类),方骨可以活动,等等。
蜥蜴亚目爬虫类的统称。与其近缘的蛇亚目合计占整个现存爬虫类的95%。共分18科,3,000多个种。热带地区种类和数量最多。从北极到非洲南部、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皆有分布。蜥蜴的身体外形及大小在爬虫类中差异最大。体长从3公分(1吋,壁虎)至3公尺(10呎,巨蜥)。体重最轻者不足1克,最重者多于150公斤。身体多细长,具长尾,多具4肢,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开口外,体表覆以鳞片,有些种于头和体鳞下真皮内有骨鳞。鳞的表面覆以一层角蛋白。某些蜥蜴具鳞器官,鳞片的锯齿状边缘突出刚毛,可能用司触觉。许多蜥蜴,尤其是避役(变色龙)和安乐蜥,能改变体色,可从亮绿色变为深巧克力褐色,体上线、带斑纹亦可忽隐忽现。变色机制为黑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的移动,颗粒集中时色浅,分散时色深。有些蜥蜴颈部具可伸展的皮褶,头上有角或盔,或喉部有棘或皱褶等。头颅的前部由薄的软骨和膜构成。眼睑多可动,两眼之间隔以薄层垂直的眶间隔,眶後骨与鳞骨形成的骨杆上有一个顳孔。上腭能相对于颅的其他部分而运动,有方骨,口可大张便于吞食猎物。
多数蜥蜴以昆虫及部分齧齿类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锐,具3个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宽,呈叶状,具锯齿状切缘。以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为食者于腭後部有钝圆的牙用以碾碎。美国西南部的希拉毒蜥及其墨西哥近缘种有毒,于激怒时方咬人,但罕致命,其下腭各牙内侧有纵沟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多数蜥蜴的牙生于上腭骨、前腭骨及牙骨的边缘,少数种生于腭上。胚胎期前腭骨上有「卵牙」,从吻部向前突出,用于钻破卵壳,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为侧生式,部分种为顶生式,避役的两眼可独立运动。许多蜥蜴有盐腺用以排出矿物质盐。肩带存在。
多数蜥蜴具四足,後肢肌肉有力,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变跑动方向,属时速达24公里(15哩)。有几科蜥蜴身体延长,四肢缩短,乃至无肢体。壁虎、鬣蜥属及属的趾上多缘饰以增加其表面积并防止陷入沙中,壁虎能在垂直的玻璃板上爬行。避役每足5趾,藉皮肤构成的蹼分为内外两组,在後肢外侧3趾、内侧2趾各成一组,前肢反之,适于抓握树枝。某些地栖鬣蜥及能以两条後肢奔跑,奔跑时尾伸向後上方以保持平衡。飞蜥(飞蜥属)体侧有皮膜,可滑翔。蜥蜴雄体具成对的交接器官──半**。王蜥能跑过短距离的水面。
蜥蜴生境各异,生活于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岛中均可见。仅存的海生种为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几种蜥蜴部分水栖,食淡水生物。对蜥蜴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为温度,许多种有其最适温度,会晒太阳以升高体温,使之高于气温。生活于寒冷地区的种冬眠。昼长对蜥蜴亦有影响。大部分蜥蜴为卵生,卵产于所挖穴中,树木、岩石的裂缝中,或落叶层下。有些蜥蜴(尤其是生活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者)为卵胎生或胎生。多无护卵习性,但五线圆筒蜥在孵化期间守在卵边。少数种属有孤雌生殖。后者的孤雌生殖型为两个两性种的杂种。许多壁虎将卵产于同一地点。豢养条件下希拉毒蜥寿命可达25年,壁虎达20年。
多数蜥蜴昼间活动,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晓之间活动,并能发出大声(而大部分蜥蜴不能发声)。蜥蜴的捕食方式为静候或搜寻。许多蜥蜴能将尾部自割,断下的尾能迅速扭动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脱。许多蜥蜴有领域行为(包括领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许多种有股孔,可能用来分泌化学物质以吸引异性。蜥蜴对于人的经济意义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制革。壁虎栖于居室,可捕害虫,但可能传播沙门氏菌。蜥蜴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饲为玩赏动物。
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个体蜥蜴的活动范围很局限。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蝘蜓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也可以小鸟,其他蜥蜴为食物。巨蜥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蜥蜴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6000种蜥蜴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许多蜥蜴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
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软骨横隔的细胞终生保持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有时候,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现象。我国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及石龙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与再生能力。
9.湾鳄
湾鳄又名食人鳄、河口鳄、咸水鳄、马来鳄,为23种鳄鱼品种中最大型的,亦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由于它是鳄目中唯一颈背没有大鳞片的鳄鱼,所以亦被称为“裸颈鳄”。雄性鳄鱼成年后体长可达7米,但一般不会超过5米。雌性最大体长约2。5至3米。成年体重可达100至200公斤。幼体呈淡褐色,身躯及尾部有黑色的斑点条纹。成体颜色较深,腹部淡黄色或白色,尾巴底部末端灰色。世界纪录到最大的湾鳄有10米长。
分布于东南亚沿海直到澳大利亚北部。成体全长3——7米,最长达8。63米,体重超过1。6吨,是现存最大的爬行动物。吻较窄长,前喙较低,吻背雕蚀纹明显,眼前各有一道骨嵴趋向吻端,但互不连接。外鼻孔单个,开于吻端;鼻道内无中隔,其后端边无横起缘褶而有腭帆。眼大,卵圆形外突。虹膜绿色,有上下眼睑与透明的瞬膜,也有瞬膜腺与泪腺。耳孔在眼后,细狭如缝。下颌齿列咬□时与上颌齿列交错切接在同一垂直面上。头后无枕鳞,亦无后枕鳞。颈部与头、躯无明显区别,颈背散列的颈鳞合成方块,左右各有1枚纤长骨鳞。驱干长筒形,为头长的5倍;背鳞16——17行,中背6行起棱而不成鬣,棱鳞入尾者最外1行离棱成2行尾鬣。尾粗,侧扁,其长超过头、体的总和,可作有力袭击。四肢粗壮,后肢较长,五出,第五趾短小,趾基有蹼,外趾全蹼,内侧两趾半蹼,内侧3趾有爪;肢体后缘鳞片起棱成锯缘。背深橄榄色或棕色,腹浅白色;幼体色浅,有深红斑点,或底色较深,有浅色斑点;吻色浅而明。湾鳄生活在海湾里或远渡大海。
在淡水江河边的林荫丘陵营巢(距海6万米以上),以尾扫出一个7——8米的平台,台上建有真径3米的安放鳄卵的巢,巢距河约4米,以树叶丛荫构成,每巢有白色钙壳卵50枚左右,卵径80×55毫米;母鳄守伺巢侧,时时甩尾洒水濡巢,保持30——33℃温度,75——90天孵化;雏鳄出壳长240毫米,1年可达480毫米,3年可达1156毫米,重5。2千克。凶猛不驯。成鳄经常在水下,只眼鼻露出水面。耳目灵敏,受惊立即下沉。午后多浮水晒日,夜间目光如炬。幼鳄则带红光。5——6月交配,连续数小时,而受精仅1——2分钟;7——8月产卵。雄鳄独占领域,驱斗闯入者,一雄率拥群雌。以大型鱼,泥蟹,海龟,巨蜥,禽鸟为食,也捕食野鹿,野牛,野猪,咬合力超强,可粉碎海龟的硬甲和野牛的骨头。
湾鳄肉可食,缅甸人嗜食鳄肉。泰国人不嗜鳄肉而珍视鳄胆,作为医治妇女的不孕症。鳄的分布区域既广,产量又较多,南洋人于食肉之外,也鞣鳄皮作革制作皮鞋、腰带、箱箧、手提包等,纹色美观,为精贵的装饰革制品,有很高的工艺价值。作为大型爬行动物,湾鳄也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是开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
湾鳄的皮张属传统鳄皮,腹部皮只有很少的或根本没有骨化。通常人工饲养的l一3岁湾鳄,其皮的腹部宽15—45厘米,这些皮多被分成15—24厘米、25—29厘米、30—34厘米、35—39厘米和大于40厘米等不同的档次来出售。窄皮多用于小的皮革制品,如手表带、钱包和皮鞋等,宽皮传统上用于皮靴、皮箱和旅行包等。皮革每提高一个档次,其价格就会上涨10%一15%,对于40厘米以上的大皮,价格相对要高出很多。湾鳄以背面皮质量较优,皮张价值高,畅销国际市场。
湾鳄的头、脚、牙、爪以及背脊可加工成纪念品,或直接出售给旅游者,效益也比较可观。湾鳄的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氨基酸比例适中,并且还含有对人体有很高营养价值的高级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其肉味既有水生动物的鲜美,又有陆生动物的野香;同时还具有补气血、滋心养肺、壮筋骨、驱湿邪的功效,因而对咳嗽、哮喘、风湿、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由于鲜体内含有高效抗体和奇特构造的血红蛋白,可以极快的提高人体免疫力和血液摄氧能力,可极大地提高人体的健康质量。此外,湾鳄的卵、胆、肝、心、油、鳄尾胶、甲等都可以入药或开发为高级化妆品。在饲养过程中死亡的湾鳄还可以制成标本,既可以成为珍贵的纪念品,又可以出售来创造经济价值。具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还可以办成旅游景点,成为一个拥有养鳄、旅游商品加工和利用以及观光的综合性企业。
饲养湾鳄的养殖场应将成体和幼体分开,而且应有足够的遮荫条件。幼体饲养室一般为0。8米×1。2米×0。5米,池内水深为30—50厘米。中龄湾鳄可进行高密度饲养,饲养池的面积为16米×5米,池内水深为30—50厘米。成体可在比较大的水池内饲养,最大的约0.5公顷。池水较深,一般可达1—1.5米。由于池水太深,不能天天换水,为保持池水清洁卫生,在池的一侧修建一任意形的水池,作为投食的地方,这样就可防止鲜吃剩下的残留食物污染整个水池了。喂食水池较小,所以可以经常将水放干清洗。养殖场的设施都要用水泥建成,因为水泥面很光滑,可以避免幼体或成体因爬行而磨破四肢。
卵的孵化首先用接近捡卵时穴中温度的干净水把卵洗干净,注意不要加消毒药;其次,以柔软干净的布擦干卵,水平放置;再次,测量卵的长度、宽度、重量并登记,以取得每穴卵的平均数据;最后,置放孵化室,置放的方位与捡卵时方位一致,切忌倒置或斜置。孵化温度要适合,温度过低,出壳的幼体死亡率高,温度过高,出壳幼体会残缺畸形。理想的相对湿度为99%以上,不低于95%,湿度过低会使鲜卵干燥,造成胚胎死亡或幼房无力啄破卵壳而窒息死亡。要保持室内气体流通。在孵化前2周,一定要做好孵化设备的消毒工作,以便清除一切有害微生物。具体操作时首先确保温度、湿度、空气等环境条件的适宜和稳定;其次,定期测定成活的胚胎;再次,若见胎死或卵的颜色反常,如白色条带浑浊并不再增大,有气泡,卵壳变色或发霉等,应立即移出室外,包括不受精的卵;最后,系统地登记全过程的数据和情况,形成资料,为今后选种和饲养作参考。
日常喂料注意饲喂要干净,没有污染。饲喂量要适当,不给过量。供料地点不宜太远。每天必须把吃剩的残余饲料从饲养池中清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