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治疗:初见李太太
李太太走进诊室时,我第一眼注意到的是她的整洁。她穿着一件素色的棉质连衣裙,裙摆熨烫得一丝不苟,鞋子擦得锃亮,甚至连发丝都梳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丝凌乱。她的双手紧紧握着一个帆布包,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她的眼神有些游离,似乎在刻意避开诊室里的某些角落。
“李太太,请坐。”我微笑着指了指沙发。
她犹豫了一下,从包里拿出一张纸巾,仔细擦拭了沙发的边缘,才缓缓坐下。她的动作很轻,仿佛生怕碰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谢谢您愿意来见我。”我试图让语气显得轻松,“能告诉我,是什么让您决定来寻求帮助的吗?”
她低下头,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我……我觉得我可能有点问题。我每天花太多时间在打扫上,家里必须一尘不染,否则我就会觉得特别难受。我丈夫说我太极端了,可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颤抖。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焦虑和无奈。
“您能具体描述一下您的清洁习惯吗?”我问道。
她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痛苦,“我每天要擦地板三次,厨房的台面每用一次就要消毒,门把手每天要用酒精擦五遍……如果我不这么做,我就会觉得家里到处都是细菌,我会生病,我的家人也会生病。”
她的描述让我意识到,她的强迫性清洁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我决定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角度入手,帮助她识别和挑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李太太,您觉得这些清洁行为真的能完全避免细菌吗?”我轻声问道。
她愣了一下,似乎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但我总觉得,如果不这么做,事情会变得更糟。”
“我理解您的担忧,”我点点头,“但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这些想法是否真的符合现实。”
---
**第二次治疗:探索根源**
第二次见面时,李太太的外表依然整洁,但她的神情比上次放松了一些。她坐下后,主动开口:“上次回去后,我试着减少了一次擦地板的次数,但那天晚上我几乎没睡着,总觉得地板上有细菌。”
“您能告诉我,这种对细菌的恐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我问道。
她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回忆,“大概是从我儿子生病开始的。他去年得了肺炎,住院了一周。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觉得是自己没照顾好他,家里的卫生没做好,才让他生病的。”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我意识到,她的强迫性清洁行为可能与内心的愧疚和焦虑有关。
“您觉得,如果家里足够干净,您就能完全控制家人的健康吗?”我问道。
她摇了摇头,“我知道这不太可能,但我就是忍不住这么想。”
“这种想法让您感到安全,对吗?”我轻声说,“但事实上,过度的清洁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让您陷入了更深的焦虑。”
她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
**第三次治疗:挑战不合理信念**
这次治疗,我决定帮助李太太挑战她的不合理信念。
“李太太,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拿出一张纸,“请写下您认为家里必须保持绝对干净的原因。”
她接过笔,认真地写下了几条:
1。如果不干净,家人会生病。
2。如果我不打扫,家里会变得一团糟。
3。别人会觉得我是个不合格的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