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阳明分院开学典礼已过去数日,得益于文蟠桃以及圣阁的“小小”震撼,分院内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清晨,韩知柏站在讲台上,声音清朗地讲解着儒家经典。
他身着一袭青衫,气质儒雅,眉宇间透着浓浓的书卷气。
奇怪的是,他授课的效率远超他人,就连经验丰富的程潇也望尘莫及。
就连吴道亲自尝试后,也自叹弗如,索性将教务彻底交给了韩知柏,自已则乐得清闲,专心于画道研究。
韩知柏心中猜测,这或许与开学典礼上,他带着孩子们在《弟子规》上签名有关。
“或许这是点亮第二句话的契机?”韩知柏看着文亭柱子上的四句话,隐隐有所猜测。
授课效率的提升,让韩知柏有了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身的修行。
上午,他为学子们传道授业;下午,则跟随吴道潜心研习画道,向着二境画师的目标稳步迈进。
与此同时,他开始尝试新的字体——瘦金体。
这种字体笔画瘦硬,却又带着一丝飘逸灵动,与他的气质颇为契合。
这日午后,韩知柏正在书房内练习瘦金体,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他打开门,只见王廷玉站在门外,面有忧色。
“知柏,有件事需要你帮忙。”王廷玉开门见山。
“王院长不必客气,如今我也算阳明的一份子了。”韩知柏将王廷玉请进屋内,沏上一壶清茶。
王廷玉组织了一下语言:“你可知儒道交流?”
韩知柏微微一愣,有点尴尬:“院长,你这是专门来翻旧账的吗?”
“不不不,我指的不是当初……”王廷玉自知失言,赶紧解释,“我说的是仿照乡试模试的秀才境交流。”
“愿闻其详。”韩知柏来了兴趣。
“你知道乡试也称‘君子关’。”王廷玉端起茶杯,轻抿一口,从头开始介绍——
在大盛朝,从乡试开始就不单是只考诗文了,而是综合考察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科,相当于前世的政审,贯穿于整个科举,不单独考察。
此外,“乐”科考音乐,“射”科看箭法,“御”科比骑术,“书”科拼书法,“数”科研算术。
而学院之间的儒道交流,也是除了“礼”之外的其他“五艺”上的较量。
“我这次来,就是想请你压个阵。”
王廷玉叹了口气:“你也清楚,阳明这届学子中没有特别出众的。有几个还算不错的,品德却不行……”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没有继续说下去。
韩知柏瞬间明白了,王廷玉指的是之前在文会上被自已“打没了”的那几个学子。
“我刚成秀才不久,这‘礼’‘书’‘数’我还能应付。”他实话实说,“但‘乐、射、御’这三项,我实在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