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爔处理完政事后,太子朱瞻墉也来了向皇上禀报,最近山东的情况,
“禀父皇,汉王已经聚集5万多兵马了,孔家的钱财已经掏空了,朝廷罢免的官员和一些学子现如今都拖家带口跑去山东了。”
“哼,这些官员、学子,以为跑到山东就有庇护?他们在京城才有利用价值,如今跑到山东,不过是给孔家当累赘而已。”
“父皇说的时是,他们看不清局势,等平定了汉王、赵王之事,到时候就可以清算他们了。”
朱瞻墉也是回应父皇,随后询问的说道。
“父皇,听说您答应了郑公下西洋?可是这花销可不小啊。”
“对啊。所以朕才让商人参与进来,让他们出这笔钱。郑公可是咱们大明朝的张骞啊,开通海路,把商路打开,国家进项多了,国力能恢复的更快一些。”
朱高爔心想,商业在一国流转终归不如全世界流通,与外国交往无非是为国取利而已。
“可是父皇,若是汉王、赵王突然发难该怎么办?”
朱高爔解释道:“军队可以通过金银在短时间内聚集,可是铠甲、兵器、士卒的训练绝非一日之功,汉王和赵王是百战之将,不做好准备,他们是不会轻易动手的,毕竟这造反的大旗一扯出来,可就没有收回去的道理了。不过咱们也不可大意,你多盯着点。”
“是。儿臣明白。”
朱高爔随后仰头。
哎,这老朱家什么时候才能安稳一点啊,真是让人头疼。
。。。。。。。。。。。。。。。。。。。。。
皇宫门口,两名金甲侍卫,手里拿着朝廷的告示,正在赶往城门。
侍卫到达后,将手里的朝廷公告张贴在城门口,来往的行人和客商都能看到,一名侍卫大声诵读了起来。
“朝廷不日就要遣使者出使西洋诸国,今日特此招募商队,将我大明产的茶叶、丝绸、布匹、瓷器、玉石五种物品销往海外,途中有大明军队保护,售出东西朝廷只抽2成,余者尽归个人,参与商队人不得超过200,报名的需要缴纳白银1万两,粮食1000石即可参与,共5个名额,限期5日到顺天衙门登记报名,商户收购不得扰民,违令者斩。”
两名侍卫随即便回了皇宫。
众人也是一一围观。
“朝廷又要出使西洋了,我家里还有不少茶叶,不知道到时候商户收不收。”
“我家里也有瓷器。”
“我家里有丝绸。”
。。。。。。。
百姓们议论纷纷,大明朝的百姓,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女人靠织布也能养活自已,百姓们也是纷纷回家,看家里有没有多余的东西,好拿出来卖。
商人和勋贵世家都是赶忙回家将事情报给了家里家主和族长。
朝廷自禁海以来,第一次商人能够跟随朝廷去国外挣钱,而且西洋的物品在大明朝也是非常稀有的玩意,一时间他们高兴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