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拱手答应,但是对于吴王的身体能不能抗住,就不得而知,吴王内里空虚,只能小心翼翼的把控药量。
朱瞻墉脸色凝重的出了吴王府,回到了皇宫,朱瞻墉询问三杨。
“如今吴王危在旦夕的,倘若南方有变,国家不稳,你们可有办法?”
杨士奇也知道此时危机重重,收起了悲痛说道:“禀太子殿下,江南的王爷们以楚王朱孟烷势力最大,手上有三卫,臣建议,不如以前线征兵为由,削去楚王两卫,其他王爷削去一卫,如此江南必然安稳。”
“若是楚王不肯,联合其他藩王反叛朝廷,该如何?”
杨荣说道:“自汉王之乱被平定后,江南的王爷们胆战心惊,殿下收缴他们兵马,反而能让他们安心。若是他们狗急跳墙,太子可让锦衣卫将其拿下,江南的兵马拖家带口,是不会反叛朝廷的。”
杨溥也是附和赞同。
自从朱棣靖难成功后,曾经的王爷兵权被大大削弱了,兵力彻底无法和朝廷对抗,只能安稳度日,如今朝廷将兵力布置于北方,京城空虚,若是南方出现乱子,就会影响到北方的战局。
朱瞻墉同意了三杨的建议,遂命令于谦带着朝廷的命令,前往靖难以朝廷征兵,对抗北方瓦剌为名,收缴南方王爷的兵权。
。。。。。。。。。。。。。。。。。。。。。。。。。。。。。。。。。。。。。
三日后
朝廷的快马犹如离弦之箭一般,风驰电掣地将消息迅速传递给了朱瞻基。当他听闻此讯时,心中顿时焦急万分,仿佛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然而,与此同时,一个可怕的念头也涌上心头——这会不会是太子设下的阴险阴谋?毕竟此时正值皇帝亲率大军抵御瓦剌之际,而太子则坐镇朝堂掌控着整个朝局。或许太子想要趁此机会铲除自已这个昔日的皇太孙,永绝后患。
朱瞻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一时间竟难以决断。此时此刻,形势对他极为不利,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自从失去了皇太孙的尊贵地位之后,他的命运便已全然落入他人手中,任人摆布。经过一番苦苦思索,朱瞻基最终决定先去拜访楚王,希望能从这位王叔那里得到一些帮助和支持。
于是,朱瞻基满怀期望地来到了楚王府门前,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楚王竟然紧闭大门,避而不见。原来,自汉王之乱被平定以后,楚王以及其他众多王爷都如同惊弓之鸟一般,纷纷选择闭门谢客,不再与外界有任何往来。
朱瞻基认命一般。
“我命休矣。”
面对这一局面,朱瞻基感到无比的无奈和沮丧。但事已至此,他已别无选择,只能跟随朝廷派来的使者,踏上前往京城的道路。前途未卜,朱瞻基的心中充满了忐忑和不安……
一路上非常的平静,朝廷来的人,并没有动手,这让朱瞻基安心不少,随即也是询问起了父亲的状况。
“这位兄弟,你们出京城的时候,我父王身体怎么样了。”
士兵回应:“听说了王爷身体不好,太子亲自上门看望,王爷的身体怕是快撑不住了,王爷在昏迷的时候,一直叫着世子的名字。”
朱瞻基听后,眼泪不由得落下,自已的父亲从小一直疼爱自已,无论闯下了多大的祸事,也是默默给自已收拾残局保自已的性命无忧。
朱瞻基想到此处,快速的吃完饭,上马就往京城赶。
“驾,快点,再快点,驾,驾。”